美术模式下班科会课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案例
2018-05-14杨燕
杨燕
[摘 要]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中明确提出的。美术课中的手工制作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甚至人格自信起到重要的培养和提升作用。
[关 键 词] 自信心;创造力;动手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126-01
七世纪初,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发现人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最明显的差异来自心理特征方面。成就最大的一类人他们有理想、有进取心、自信、不怕困难和挫折、持之以恒,成就最小的一类人他们最明显特征就是缺乏自信。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非常重要。
一、班科会前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自信心现状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我班超过一半的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表现如下:(1)课堂上沉默寡言,缺少表达欲望;(2)学习中敷衍了事,缺少进取精神;(3)集体活动极力躲闪,缺少参与热情。
二、班科会采用美术形式下,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针对我班学生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展开以培养自信心为主题的班科会系列活动。在班科会中,我先通过美术手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自信心现状,然后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思考自信心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手工本身就是一项优秀传统。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又源于劳动,所以我班通过美术手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手工活动,一方面使手服从脑的支配,促使手的运动;另一方面手在不断的运动中又促进大脑不断思维,手脑并用,相互提升。在这简单而又復杂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审美水平和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当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小制作品呈现在即将开始手工学习的学生面前时,那种惊讶、新奇、羡慕的神态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这种激情的积淀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变成强烈的创造欲,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领悟创造的魅力,让他们用作品来展现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更是至关重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和有关活动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挖掘学生内心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能力强的学生表现突出,能力差的学生得到锻炼呢?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著的探索精神,而这种心态需要教师的积极营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对创造性的发挥是有利的,而教师对学生的赞许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鼓励和强化学生的独创性,就要培养学生对学科强烈的兴趣、自信,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进取的心理特质,而贬斥、讥讽是不可取的。
其次,营造环境,使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开启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通过感受、想象、体验、实践,找到最能表达自己情感与认识的艺术语言。例如,在纸板造型练习中,让学生明白,一张白纸经过切、折、粘、组合的处理,会形成一种立体的形态。这种形态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更理想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的表现形式,充分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感受一种从步骤过程到结果的全新体验。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对能力有一种自我认可,从而养成喜欢动手制作的习惯,并发现这种习惯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成就。
(四)造就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剪纸、捏泥人这些课的兴趣性较强,简单易学,学生做起来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即便是有些内向的学生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变得开朗。这是其他枯燥的基础专业课所达不到的。好的心境往往带动积极向上的热情,这份热情的倾注就对制作产生极大的动力,动力又促进作品的优化,于轻松自然中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三、小结
(一)教师
1.灵活运用激励、表扬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
2.让学生参与动手过程,获得成就感。
(二)学生
1.了解自己的优势,不断强化个人优势。
2.学习的过程多给自己积极的肯定。
(三)班科会后学生自信心状况
班科会后对学生用《自信心测试》重新测量,发现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自信心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阻碍才能的发挥。”要真正实现这种教育的价值,就必须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学习技能,通过参与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功,从而获得自信。
班主任和美术教师的力量是微弱的,想要改变学生的整体状况时,需要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及家长的积极性,向任课教师寻求帮助、向家长寻求支持,才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冯厚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研究与思考[J].教学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