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5-14徐艺方
徐艺方
[摘 要] 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结合当前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给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相关策略。
[关 键 词] 传统优秀文化;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257-01
中华民族五千年岁月传承至今,累积了大量宝贵的精神和文明财富,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祖先们历经数个世纪,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思想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灿烂结晶。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其中许多的案例典故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日久弥新,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如果可以恰当应用,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树立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国命运本是一体,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在思政教育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还可以抵制国外不良文化的侵入。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观在生活中如影随形,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态度。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和论断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三观进行过描述。儒家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就是强调人要不断完善自己,为国家和人民谋幸福。在确立正确三观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中还强调要百折不屈,顽强拼搏。愚公移山之类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
二、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逐渐地流失。目前有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反而是一些“洋文化”“洋典故”成为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榜样”。中华文化的日渐式微,既包含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受到了当今社会一些复杂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重视力度不够
近年来,一些洋节日在大学中“火”了起来,许多大学生七夕过得少,情人节过得多,端午节过得少,圣诞节却总是要庆祝一下。这种盲目从众的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对于本国文化自信的缺失,宣传和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经济和新兴媒体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化,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文化理念和道德标准伴随着经济的互联互通逐渐渗透到了国内。同时,在一些新兴文化媒体的影响下,优秀的传統文化显得老旧而刻板,似乎与网络时代“格格不入”,优秀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严重限制。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借助新兴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播,在应对外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方面,要努力开展网络平台教育和网络环境清理治理活动。政府也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传统文化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借助网络平台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全球化发展。
(二)加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大学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当致力于优化思政课程建设,深化文化教育,以文化促进德育建设,在课本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人文科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授,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营造大学良好文化氛围,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并创新授课方法,开展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知行合一,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古迹等方式提升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加大管理考核力度,完善德育测评机制
学校应当尝试在日常的考核和课程管理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提高相关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等手段,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中增加德育测评机制,积极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对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
(四)党团引领发展,组织师生文化共建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中,党团要发挥引领指导作用,结合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构建形式多样的活动体系,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做文化传承活动的领路者和带头人,做好表率。学生应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之中,用实际行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
四、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历史所给予我们的经验和知识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践行和发展。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万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2]薛俊武,冯艳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32(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