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们的教育
2018-05-14朱亚多
朱亚多
[摘 要] 這些年媒体有关年轻人犯罪案例的报道层出不穷,应该分析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更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关 键 词] 价值观;义务;责任;成人;硬盘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127-01
一、女儿给我上的法律课
课程1
女儿早年随母亲移居澳洲,我赴澳大利亚陪女儿一起过春节。澳洲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国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一次一个朋友提议去海边抓螃蟹,于是我们一行带着买来的抓捕工具来到海边,大概就2~3个小时,我就抓了满满一箱子的螃蟹,兴高采烈地上岸了,女儿见状也来帮忙,当她发现我抓了很多较小的螃蟹时,要我立即放掉,我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她告诉我,澳洲法律不容许捕捞幼小的螃蟹。我说这里又没有人知道,没有关系。我女儿坚定地说:“你这是在违法,我们在澳洲必须遵守澳洲法律,不可以犯法。”
课程2
一次,我们开车从墨尔本出发,沿海岸线往东环澳旅游,沿途两千多公里,我想让女儿帮我驾驶一段,由于女儿刚刚拿到驾照,按照澳洲法律,刚拿到驾照的人有很多限制,其中一项就是必须在驾驶的车中张贴一张红色的P牌标志,但是我们慌忙出行,忘带了P牌标志。女儿很果断地拒绝并说:“我们不能破坏法律,即使没有人知道。”
在我们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但在一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孩子眼里就十分严重了。国家法律是维持并保障国家和社会有序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红线,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特权,遵守法律并践行法律是一个公民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这些都是澳洲的孩子上学初期必须学习并一直贯通的知识。
二、德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众所周知,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发达技术的劳动力并且具有高度创新能力,二战后的德国是欧盟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同时德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程,尤其是现代科技文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我们先看一个事实: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仅占世界人口1.2%的德国人竟分享了全球近一半的诺贝尔奖。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的教育。难怪有专家称,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而德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体系。
这是否说明了德国的教育和中国一样很看重早期教学呢?事实却完全相反,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孩子都混在一起;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小学四年级毕业,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德国实行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升学制度,根据老师推荐升学。专业技能类的职业中等教育成为大部分德国学生的选择,上大学的学生比例远远低于中国。
德国的教育理念是先成人,即成为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秩序、有良好道德素养、自食其力的好公民,然后才可能成为某些领域的杰出人才。德国的早期教育总结起来表现出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
1.培养孩子社会及道德责任感:教授社会基本常识,比如尊重生命,爱护自然,树立公德意识,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等,不允许暴力……
2.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兴趣:通过立法禁止过早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联邦德国《基本法》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学龄前学校(Vorschule),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想象的空间。
3.鼓励孩子参与实践:在幼儿园期间就安排很多根据孩子兴趣的动手制作活动,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解决具体问题。
4.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德国孩子从懂事起,就被教如何去爱人,如何尊重人,如何建立人与人的平等和谐关系,培养情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三、反思我们的教育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教育理念上出了问题。中国的教育过分强调“成才”而忽略了“成人”,回首近几十年以来我们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当代社会不少令人不安的社会问题与隐患与我们教育提供的“次品”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的教育方向出了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孩子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强化法制意识,遵守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首先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位好公民,然后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最后,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家庭溺爱,一种是盲目服从。前一种表现为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如孩子变得自私自利,性格骄横乖张,懒散无纪律,不懂礼节,目无长辈,懦弱不能经受困难,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等;后一种应试教育将孩子的大脑变成可复制的硬盘,其结果是对孩子求知天性的扼杀,孩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感和国际事务参与交流程度等,具体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影响力、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和认同,法律公正性,国家执政和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素质,精神形象等。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要依靠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作为前提和保障,而国家的软实力则依靠这个国家的教育来实施和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大操.提升文化软实力:13亿中国人的热切期盼[J].侨园,2008(6):42-43.
[2]龙仕林.德国的教育静悄悄[J].杂文选刊,201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