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①
2018-05-14杨婷
杨婷
[摘 要] 有机化学是医学专业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有机化学的特点,实践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关 键 词] 有机化学;医学专业;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60-01
有机化学是医学专业一门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重要基础课。但因这门课基本理论较抽象,基础知识较复杂,且学时少、内容多、进度快,导致部分医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难尽如人意。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性和时间性的活动,为达成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教学方法的“四原则,一创设”尝试,初步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既要结合教学大纲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又要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如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反应机理等与医药学关系不大且抽象的内容做适当删减。教材处理以“官能团”为主线,分门别类地围绕“结构—分类—命名—性质”展开。如教学中,我们尝试将“对映异构”放到“取代羧酸”后进行教学,从回顾乳酸分子结构式入手,引出手性,并得出手性分子、對映体、手性碳原子几者间的关系,较好地实现本章概念性的教学目标。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结合实例进行教学。有机化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如“对映异构”教学中,可以从“反应停”事件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学以致用”;又如“醇、酚、醚”教学中,可以从“外科消毒之父”这则化学史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甘露醇注射液、麻醉剂等临床应用导入新课,强化知识的实用性。
三、时效合理性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这一时段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时段,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段,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就无法谈起。遵循时效合理性原则应注意:首先把握好导课的3分钟,这一阶段适合复习回顾原有知识体系并引出新课,强化“先入为主”的首次感知。比如“单糖结构”的教学,先通过“对映异构”知识体系的回顾,结合“糖生物学”这一生命科学的热点与前沿,为糖的结构、性质及医药学上的意义做铺垫。其次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将教学中的多个重难点合理地分布在此时段并利用好各个时段。最后要利用课结束前的5分钟,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合理地安排时段,合理把控教学节奏,集中课堂注意力,促进有效教学。
四、启发下的联系对比原则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且相互区别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且知识之间也可通过对比相互区别。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联系对比原则,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化难为易,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如“醇、酚”教学中,因醇、酚具有相同官能团——羟基,因而具有了相似与不同的化学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比“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异同,运用联系对比原则,掌握中心知识。这种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又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同化性。它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结,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连贯衔接与递进,在联系中将新旧教学内容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如“同分异构”中“构象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的概念,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从其定义、产生条件、特点等差异面进行比较,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比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又如“卤代烃”与“醇”均可发生消去反应。学习时引导学生对比消去反应发生的条件,注意区分二者异同,得出结论:区别在于醇的消去是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进行,属于酸环境;而卤代烃的消去则在强碱的醇溶液下进行,属碱性环境。相同点为消除产物均遵循Saytzeff规则。
五、创设合理、可行的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探索,创设合理、可行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或临床实际,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切身观察、实验、讨论,使学生实现角色转变,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如“酚”的教学设计中,结合“苯酚软膏”中“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这一使用说明,创设问题情境:苯酚具有酸性吗?怎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说明?如何结合苯酚的结构特点,解释这一性质?通过层层设问,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终掌握相关知识点。
通过“四原则,一创设”的有效教学,实现教师在教学中高质量地教,学生高效率地学,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当然,如何更好地评价有效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与学的最佳融合与完美升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期待继续与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刘详,金其生.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5.
[3]冯中强.以“喻、导、联、点”突破教学重、难点[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