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实施路径探究
2018-05-14孙静
孙静
[摘 要] 职业教育根据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方向,设置课程专业,制定培养模式,在教育投入和产出方面具备较优的效能,是把我国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途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专业技术型人才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中存在的诸如贫困群体识别模糊、帮扶措施缺乏创新以及动态管理亟须加强等问题,提出资助对象精准化识别、受助对象精准化帮扶以及管理方式精准化实施等措施来实现精准化资助,助力教育扶贫,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支持。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202-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扶贫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探究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实施路径,保障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证应受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应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有”是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终极目标。相对粗放资助而言,精准资助指运用规范制度厘清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方式,使资助目的和对象需求达到高度统一,提高资助的效率和效果[1]。精准资助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瓶颈,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具体方式将顶层思想落地,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提供可参考的实施路径。
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和实践运用,我国建立了以国家资助为基本方式,多元并存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涵盖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保障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随着政策体系的健全、经费投入的加大、育人理念的推进,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在精准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力。
(一)贫困群体识别模糊
贫困群体的识别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当前高职院校在执行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把握模糊,精准识别存在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资助队伍建设存在不足。首先,队伍理论学习欠缺。部分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缺乏资助政策的学习,导致贫困群体识别模糊。其次,队伍数量需要扩充。精确識别贫困群体需要资助专项工作人员通过深入班级、宿舍进行个别谈话,对需认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队伍数量的不足会对精准识别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偏远地区、城镇和农村之间收入消费差距,衡量家庭经济情况的尺度不一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因为涉及隐私,一些内心敏感的真正贫困生不愿主动申请,而一些不符合贫困生资格的学生在利益驱使下虚假填报家庭信息,贫困信息的准确性及材料的真实性值得商榷;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阶段,师生只能凭借主观意识进行认定,甚至会有私人感情主导倾向,导致“隐形”贫困生无法认定。
(二)帮扶措施缺乏创新
首先,帮扶任务内涵模糊。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教育扶贫,尤其职业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一环。部分高职院校将帮扶职责理解为将国家下发的资助费用分发给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然而资金到账后缺乏后续的帮扶措施。
其次,帮扶资金来源单一。据统计,2017年我国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75.69人次,资助资金达到1050.7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与助学贷款的占比高达75.48%。这一方面显示了国家和政府对学生资助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资助资金的来源单一。由于帮扶资金来源单一,部分高职院校采取“平均式”和“普惠式”帮扶措施,导致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和突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精准帮扶。
最后,帮扶形式忽视育人。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关怀、自立自强意识上的鼓励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将大量的资源投放在了对贫困生的识别以及资金发放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中,使资助过程中育人工作所需的投入被挤占。
(三)动态管理亟须加强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境况下,现实中每一户家庭贫困的情况并非处于静态而是动态的变化中,同样的受资助贫困生自身的情况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过程中缺少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缺乏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管理机制下,高职院校会设专人对贫困生的信息进行更新,一般是通过在每学期初对各个班级的贫困情况进行统计,然而这一统计缺少客观性并流于形式,往往会造成家庭经济情况改善的“贫困生”依据往年的名目继续受到资助,而因家庭经济情况恶化新产生的贫困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另一方面,贫困生资助的监督管理不够。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资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受助者获得资助金后不仅不思进取,还认为所获资助理所应当,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受助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金,即使在学生中有人知道这一情况也少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举报。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贫困生资助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缺少完善的申诉机制。
三、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现路径
(一)资助对象精准化识别
1.建立精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贫困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这些地区对贫困的认定标准各有差异,同时由于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对接受资助较为抵触。在建立贫困生认定机制时应考虑:(1)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同于贫困生自身家庭情况结合加以考量。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对我国的地域进行划分,一般中部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东部地区存在差距,此外不同城市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都存在较大差距,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源加以识别。(2)将贫困生的个人消费情况纳入识别标准。学生的消费情况往往代表了其所处家庭的经济环境,可以通过访谈与日常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与识别受助对象的消费情况,再进一步结合是否缴纳学费、书本费等因素加以认定。
2.完善贫困生信息收集系统
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在贫困生识别过程中对必要的参考消息进行实时更新。高职院校可以与各地区的民政部门建立联系,在贫困生的家庭经济信息上实现共享,在贫困生的识别与审核问题上实现同步,这样既有利于当地民政部门的扶贫工作,又有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贫困生的精准认定工作,避免了信息渠道来源单一、以偏概全、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完善贫困生信息收集系统后可以对受助者家庭致贫原因、如何精准帮扶进一步分析总结,有助于精准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受助对象精准化帮扶
1.改善资助方式、形成资助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资助方式可以归结为“奖、贷、助、补、减”,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不足、各自为战的问题。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曾指出:“高等学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专款专用,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生,确保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或终止学业。”对于这笔专款专用金,高职院校应保证其完全落实,同时统筹资助金在不同资助方式之间的使用。通过统筹资金的方式,增加勤工助学项目等级,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其达到就业市场的标准,真正实现脱贫脱困。
2.完善高职院校有偿资助体系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其肩负着为我国就业市场提供具有娴熟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对如何激励受助者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加以考量。在高職院校现有的资助系统中无偿资助占很大部分,然而无偿资助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因为资助的无偿性,有一部分非贫困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金,挤占了贫困生的名额;获得资助金的贫困生因为资金的无偿性而意志松懈、不思回报反而把资助金用在了个人享乐的消费上。因此完善高职院校有偿资助体系,让一部分受助者以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方式来获得资助金,将有助于完成对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实现代际贫困阻断。
(三)管理方式精准化实施
1.完善贫困生动态观测系统
完成贫困生资助金落实后,高职院校需要对贫困生的后续情况进行不断跟踪观测,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贫困生的情况进行每年定量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交流及评定。每一个贫困生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观测结果为贫困生提供更加合适的资助方式,而这些资助方式也将综合考量到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状况、生活环境、学业技能进步及就业便利等。此外,通过跟踪观测贫困生的后续情况,可以对其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如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可及时予以公示并从贫困生数据库中剔除,为需要进一步资助的贫困生留出统筹空间;因突发事件而迅速致贫的学生也可及时收集信息,录入数据库并予以资助。
2.完善贫困生动态监管机制
对于部分“伪贫困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完善投诉机制来解决这一难题,确保资助过程中弄虚作假现象有合适的投诉渠道。对资助结果有异议的学生,可以通过短信、电话、匿名举报信等方式予以投诉,资助工作的管理人员收到投诉后应展开积极的调查并在短期内在相应的公共平台给出调查结果,如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应及时予以纠正。针对贫困生获得资助金后将资金用于享乐而非学习及技能提升的情况,管理人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贫困生进行交流,实时了解其生活情况与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引导教育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并鼓励其学习知识、提升技能,为尽快脱贫脱困积蓄力量。
四、结语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中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可谓振奋人心,而这一任务也不可谓不艰巨。高职院校担负着为青壮年贫困人口提供职业技术培训、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意义重大。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通过资助对象精准化识别、受助对象精准化帮扶以及管理方式精准化实施等措施,切实将学生资助工作做实、做好、做精,助力教育扶贫。
参考文献:
[1]曲绍卫,汪英晖.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成效、问题及精准资助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7(7):89-92.
[2]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