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
2018-05-14王运来
王运来
[摘 要] 随着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开始进行扩招,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对特殊群体毕业生而言,这种毕业生供过于求的趋势为其带来了很多就业困难。各个高校除了对毕业生进行专项的就业指导之外,应当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着重考量,为解决其就业问题提供特殊帮扶。结合实践经验对当前特殊群体毕业生的主要类别进行划分,分析特殊群体的成因,提出帮扶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相应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號]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106-02
一、引言
随着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型,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就业竞争压力大、资源条件有限等客观问题对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而更多的就业难都和毕业生本身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当中存在着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当中也是一样,这部分具有特殊性的毕业生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给予其更多的辅助,帮助其走出困境,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发光点,提高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主要类别
所谓特殊群体毕业生,是指受身体、心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其在就业竞争当中处于弱势地位,具有竞争力不强、毕业后很可能面临失业等特点。这些毕业生受到先天因素及后天影响的综合作用,需要高校、社会及其家庭给予充分的帮助,重整其参与到社会中的信心,让更多特殊群体毕业生能够获得新生。
(一)学业困难群体
几乎所有高校中都存在着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平时的到课率较低,挂科率较高,在毕业时没有修够学分,导致其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是学校里延期毕业的学生群体,其就业往往具有滞后性。这部分学业困难的群体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成绩就并不理想,在升学之后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在学习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通过考试较为困难,导致毕业延期。
第二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较佳,保持着一定的学习紧张性,但是在高考结束之后,这种学习的紧张氛围就消失了,而且不少学生是在外地就读,父母的管制力量减弱,外界的诱惑较多,学校对学习的强制性不足,很多人又没有自控性,在学习当中出现了长期的懈怠和拖延,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当中,导致其无法按照预期的时间毕业。
第三种学生的学习方面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触犯了某方面的学校纪律,违反了学校的相关规定,由于处分无法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这类处分信息将会在学生的档案中伴随学生的一生,很多组织和单位拒绝接受这类学生,对其就业选择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困难群体
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学生有特殊的政策,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大多来自于此。很多学生上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靠着补助和贷款勉强度日,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半工半读,他们背负着亲朋好友的热切期许,在学业方面往往没有问题。但是,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处在经济困难当中,在学生群体当中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社交能力较差。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承担起了家庭中的经济任务,有着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会自动放弃一些需要前期铺垫的工作机会,在购置正装等面试、工作配件的时候非常窘迫。
(三)心理困难群体
心理问题是现代人的通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校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面临困难和选择的时候容易退缩。很多学生尚未正确认识、理解和接纳自己,对生活和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心理困难群体学生多表现为失眠、焦虑、自闭、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等特征[1]。部分心理困难的同学不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不愿意与人相处,还有一些人对自身的期望较高,选择的就业单位往往超出其能力水平,在反复的失败打击之后选择逃避就业问题。
(四)身体缺陷群体
一些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身体方面的缺陷,这些学生有的是因为先天性的残疾或慢性疾病,有的是由于后天的各类因素,导致其在身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学生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学生在打击当中获得了走出来的力量,心理承受能力优于常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乐观、刻苦努力;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业方面没有较大的问题,但是受到病痛的折磨和舆论的影响,内心深处非常自卑,在人际交往、自我展示方面处于弱势。虽然国家法律明确表示劳动者具有平等就业的权力,但是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趋向于选择身体健康的员工,因此,具有身体缺陷的这部分毕业生就具有一定的就业困难性。
(五)女大学生群体
我国早就从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当中走出来了,但是社会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经常在性别和创效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很多用人单位在招录的时候就对某些岗位的性别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除去一些体力方面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的都是女性需要结婚、生育这方面的问题,担心女性员工婚后的重心会倾向于家庭,影响工作效率,导致女大学生成为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
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对我国而言,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无可取代的。在以上特殊毕业生群体当中,每一类群体都有着和家庭因素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比如,经济困难群体就是来源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没有文化,甚至没有劳动能力,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无法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未来就业提供帮助。还有一些家庭在经济方面没有问题,但是缺乏家庭的和谐性,家庭中冲突不断,包括一些重组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了一定的特殊性。
(二)经济及社会因素
高校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多的影响,比如,存在身体缺陷的学生在生活当中容易受到社会大众的排挤和歧视,受到不公正待遇,导致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特殊群体,而不是身体条件本身所导致的特殊性[2]。大学生对文化娱乐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很多学生受到當前网络媒体的影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不切实际,将媒体当中的一些明星及网红的生活当作目标,失去对生活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一些学生受到电视剧、电影、小说等虚拟故事的影响,形成了对世界和生活的错位认识。
(三)高校因素
很多高校的重点内容就是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对高校毕业生的特殊群体方面考虑得较少,很多高校对这部分群体没有予以针对性的帮助和关怀。一部分高校在前期的教育教学中就没有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予以足够的重视,当他们成为毕业生之后,迅速与其划清关系,认为既然他们已经毕业就不再处于学校的管辖范围,属于高校推脱育人责任的表现。
(四)学生自身因素
除了以上的外界影响,更多原因是来自于学生本身。因为即便是处于某种状态中,很多学生还是能够靠着坚强的意志、超凡的自控能力和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把控自身的发展方向,不存在就业及生活方面的困难。学生自身的一些思想和行为表现是导致其走向特殊化的根本,比如,学业困难的学生,当大部分人都能够达标的时候,能够证明教学内容可以学会,除了少数的先天性智力缺陷,大部分人的成绩不达标都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
四、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某些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毕业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政策来提供公平、公正就业的保障,让特殊群体的毕业生能够和正常的毕业生群体一样,及时进入工作岗位中,获得社会存在感,助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比如,在处理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去处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状态,及时跟进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档案去处的灵活调整。应联合各个企事业单位,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帮扶政策,比如,提供经济困难毕业生的集体宿舍、报销来回的路费等。
(二)加大高校对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
高校应当为特殊群体毕业生设计专项帮扶对策,从认真处理在校生当中的特殊群体为起始点,在学生毕业之前就及时查找学生在学业、经济、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帮扶。高校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竞争力,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3]。应定期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进行评定,在通过严格的管理工作保障到课率的同时,应当对逃课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订正其发展方向。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应当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为学生提供便捷、贴心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鼓励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找到正确的方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半工半读的机会,配合一定的心理检测和疏导,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避免学生形成自卑心理。
(三)家庭及学生本人就业意识的强化
家庭在给予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应当认真查找子女就业困难的成因,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调动其就业积极性。应及时进行家庭方面的理性沟通,尝试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交流,及时对家庭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尝试体验并理解孩子的处境,共同面对并处理就业问题。此外,父母应拒绝子女的“啃老行为”,对思想懈怠的毕业生,家庭有必要断掉其经济来源,避免为不就业提供温床。
五、结语
在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具有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高校、家庭、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应当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有针对性地帮扶发现并处理就业阻碍,让特殊群体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蔡冬栋,李乐,冯东山.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9).
[2]张姝.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研究[J]. 现代妇女(下旬),2014(3).
[3]钟蕾.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与保障体系论析[J].高校辅导员,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