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与实践①
2018-05-14胡学步
胡学步
[摘 要]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堪忧,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之一。实践证明,以高校科研团队的载体,架构“导师·研究生”双向创新发展模式,将开创研究生培养、导师发展与团队建设的“三赢”局面。
[关 键 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团队;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26-01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这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多数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如何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重点。
近期的实践证明,以高校科研团队为载体,架构“导师·研究生”双向创新发展模式,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这需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改革。
一、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导师团队负责制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建立导师团队负责制(由创新团队中的三名研究生导师组成),制定相应的培养制度。研究生进入团队以后,由导师团队安排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并与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这种团队培养方式相比于单一导师指导制具有研究方向多、学术交流多的优点,也扩大了研究生的知识面,不会因为单一导师的影响对研究生的培养造成巨大影响。
二、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打造研究生学术品牌
为创新团队创造一个民主自由的科学氛围,能够使创新团队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创新文化,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打造品牌——“研究生科研发展专项基金”。设立“研究生科研发展专项基金”项目,通过项目申报与答辩形式,每年选拔一位优秀研究生获得该项目。让研究生自己拟定一个感兴趣的科研项目,研究生个人可以选择参加单独科研,或组织小组的集体科研。作为项目负责人能够激发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其次,积极开展多种科研创新活动,促进团队学习,增强团队文化。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将灌输式、被迫式学习转化为自主式,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定期进行创新团队学术报告、创新团队组会、经典文献交流等,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发挥企业主体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借助企业平台和优势,以项目形式进入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联合企业共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形成持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树立创新榜样,激励师生积极创新
树立优秀导师和优秀研究生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研究生、导师和团队前进。
首先,树立研究生榜样,进而对研究生群体产生巨大的、隐性的榜样激励作用。其次,树立导师榜样。寻找“重量级”老师,进而对研究生群体产生激励作用。当然,作为科研创新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一面旗帜。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形成“导师·研究生”双向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研究生培养、导师发展与创新团队建设的“三赢”
首先,加强导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导师的创新意识,提升导师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技术交流。导师能够自觉地将新的社会需求、技术动态引入研究生教育中,让研究生保持与社会、先进技术紧密接触的状态,维持和发展创新性思维,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状态下,完成研究生学业。
其次,鼓励导师进行教学创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最后,建立合理的导师竞争机制,激励导师不断进步与提升。创新团队通过检查、考核和评估,对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成绩显著的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五、树立“人”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频率。除了定期参加科研活动外,将导师指导量化,规定团队导师与研究生原则上每周交流两次以上,同时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半期总结与学期总结,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延续性。
其次,重视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导师团队对研究生既不能进行“放羊式”管理,更不能“监工式”对待。导师应主动提高人格魅力,以此来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度,满足研究生情感方面的一定需求,以此来提高其创新能力的积极主动性。
最后,因材施教,树立创新人格。团队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训练和教育,强化研究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塑造创新人格。
将高校科研团队的载体融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建立研
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
培养体制单一、创新文化环境的缺失、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师生间缺乏沟通等问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上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研究生培养、导师发展与团队建设“三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