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儿童积极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①

2018-05-14金欢欢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情绪理论

金欢欢

[摘           要]  儿童思维培养是教育领域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儿童阶段建立的思维模式会影响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以儿童思维培养为中心,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思维的基本概况、儿童积极思维的培养目标与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儿童积极思维的发展特征以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儿童思维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儿童积极思维培养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儿童积极思维;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B8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04-02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的新兴科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儿童是国家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儿童的思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是否具有正确的逻辑以及行为模式,直接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学科视角对于儿童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儿童教育领域中,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理论,并将其应用在儿童思维培养的进程中,将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思维,进而引导儿童学会以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外部世界。

一、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思维概念简述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简述

积极心理学在“革命”中产生。积极心理学属于一种心理研究范式,其归属于心理学领域中的积极部分,具有绝对固定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心理形态、心理波动现象,并且倡导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治愈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意在剖析幸福,进而引导更多人理解幸福和获得幸福。目前已经有多个案例可证明,积极心理学在缓解抑郁、提高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的情绪管理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人们若要构建和谐社会,令更多的儿童和成人都能够在积极乐观的环境下获得幸福,那么便应该活用积极心理学,将其应用到各个行业以及研究范疇中。

(二)积极思维概念简述

观察实际生活可知,当遇到相同的事件时,人们选择的处理方式往往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会直接朝着乐观的方向思考,同时,他们在了解事件发生经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线索也多数都具有正面色彩;而另一部分人则会直接认为事件本身就是负面且不乐观的,他们同样会找寻线索,但找寻线索的根本目的就是验证自己“不乐观”的想法。因此社会上便常常会产生两种声音,即正面应对与负面应对的声音。这种乐观心态看待事物的思路就属于积极思维,由此可见积极思维具有绝对的主观性特征。深入解释即为,当一个人在面对社会现象或突发事件时,直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此人便具有积极思维。而在儿童这一特殊的年龄期,往往也存在十分明显的积极思维与消极思维。举例说明,如若老师分给每个同学两个玩具,且两个玩具同样颜色鲜艳但一好一坏,悲观的学生会直接陷入到“有一个玩具是坏的”的思维中;而拥有积极思维的学生则会试图修好玩具,如若无法将玩具还原,他们也可以继续玩耍,而不会过度纠结在“玩具坏了”的思维中。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拥有积极思维的人更容易面对生活中的负面现象,不会试图放大悲观感受。

二、儿童积极思维的培养目标与理论基础

(一)儿童积极思维的培养目标

实际上,虽然儿童的思维逻辑尚未完善成型,但只要是能够利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儿童,他们便已经具有相对固定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上的惯性基本都来源于其父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循思路。但同时,儿童思维的成型与该年龄阶段所独有的模仿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当教育人员本身能够获取到儿童的信任时,教师便可以发挥潜在影响的作用,引导儿童改良其自身的思维模式。

培养儿童建立积极思维,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环境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儿童来说,教师和家长所盼望的就是他们能够在积极乐观以及安全的环境下成长。因此教师便应该将培养学生具有一般判断能力,且能够在潜意识中即对世界产生正面印象的能力。产生正面印象是为了降低儿童沉浸在悲观情绪中的时间,而培养儿童拥有一般的判断能力则是为了避免儿童过度乐观。人的思维既需要具有乐观情绪,也需要具有扎实的分辨与判断能力。以上便是儿童积极思维的培养目标。

(二)儿童积极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首先,儿童积极思维培养相关理论就是诞生于积极心理学内部的研究分支。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中曾有学者认为,人们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属于一种动态行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通过学习而了解到心理学理论,那么他并不算是完全掌握了理论。相反,如若其能够将理论所讲内容应用到自身,也就是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也能够将理论内容应用到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那我们就能称这个单独的个体真正掌握了心理学理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学理论也可以被用来预测,即预测其他人的心理反应,或通过他们的心理反应来预测其下一步的行为。而积极心理学也正是因为这种运行流程才得以蓬勃发展。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获得心理理论具有一定的发展期。首先,儿童无法在幼年时期理解信念,但他们可以清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发生的原因。这是因为情绪判断可以用因果关联进行解读,虽然儿童可能无法理解因果关系,但只要他们能够明确是他人在“做什么”或“被别人的行为影响后”而产生情绪,那么儿童便能够理解情绪上的波动,并且给出与原因对应的安慰性语言。这是儿童的天赋,也是成年人以及拥有引导者身份的人应该加以扶持的儿童潜在能力。同时儿童在初步理解因果关联后,其也可以再度对“原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当儿童经历的事件足够多时,他们便可以不断充实自己脑中对原因的理解,久而久之其便能够形成惯性判断。而积极心理学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儿童不断认知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先从积极的方向进行判断。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儿童积极思维的发展特征

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可知,虽然不同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向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绝大多数的儿童天性中都会产生自己的判断方式。舉例而言,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常常发现,幼儿通常会在可视的范围内发出指令,要求获取某一个物品。而当家长满足儿童的需求,直接将物品交到其手上时,儿童才会给出积极的相应表现。相反,当家长并未满足儿童需求时,他们便会直接使用消极的方式进行应对,或发怒或喋喋不休。但同时儿童也可以判断家长的情绪,因此家长对于他们的需求产生负面的情绪时,部分儿童便会放弃需求,并且直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而当家长的情绪相对平静,甚至处在弱势状态中时,儿童继续用消极方式表达诉求的信念便也会更加强烈。

当这种个人诉求未能得到合理消化时,儿童会在内心之中记录下这种消极情绪。对儿童进行进一步观察后发现,这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消极情绪也会对儿童造成长期影响。例如当儿童因为玩具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此后他们只要看到相似物体,就会直接回想起当时的情绪,进而影响儿童当前的正面情绪。而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这种由启发点促成的情绪转换行为。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可以将这种情绪转换形式加以调动,即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将消极情绪引导为积极情绪。虽然从上述结构来看,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思维相对简单。但事实上,只有当儿童处在相对单纯的情绪状态下,也就是平静情绪时,积极心理学的干预作用才能完善发挥。而当儿童受外界影响陷入完全负面的情绪中时,积极心理学便无法起到切实的影响作用。但相对乐观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的儿童都无法凭借主观思维消解不良情绪,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对负面情绪同样具有排斥心理。因此,这也是积极心理学能够在儿童思维培养过程中加以作用的根本原因。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儿童积极思维培养的研究近况及对策

(一)基于儿童思维培养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近况

1.方式固化

当前可以确定的是,在儿童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只要研究人员想要进行培养的方向为积极方向,那么积极心理学便可以发挥切实的辅助作用。但当前观察研究人员所用的研究方法可知,使用的方式过于固定属于比较显然的现象。研究人员在与儿童进行接触时会通过一些触发性事件来判断儿童的反应,继而再对儿童的潜意识思维形态进行推理和判断。但将时间推移到当下可知,当前社会环境过于复杂,儿童可视的周身环境运行状态产生了一些变动,因此传统的判断方式准确度已经下降。

2.缺乏验证

已有的研究中,也有部分研究人员会选择将儿童分年龄段进

行判断。但实际上同年龄段孩子所使用的思维模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儿童自身所在年龄段的样本量及其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例如,当研究人员将研究对象的人数定为100人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比较明显的偏向一方,但如若扩大人数范围,判断结果就会产生动摇,或出现各为半数的现象。因此当前的研究难题即为,研究人员可以给出判断儿童思维的方式,但却无法给出相对有效的结论验证方式。

(二)儿童积极思维培养的研究对策

1.拓展研究方式

研究人员可以在未来阶段中直接使用质化与量化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可先使用通用方式先对儿童进行基本判断,而当完成基本判断,但儿童本身在其他测试中又显现出不同的思维对应时,研究人员可以直接与儿童进行面对面的本质交流。这样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找出思维转变的契机,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可用线索。

2.注重年龄特征

针对各个年龄之间存在的思维差异现象,研究人员应该深入

地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模式进行再度观察。在研究过程中也

需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不断对其进行引导,争取找出不同年龄

之间情绪与思维转换的节点。找到节点后,研究人员可以分析这种思维转变时儿童周身环境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继而将这些因素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模式加以结合,便可组成完善的积极心理引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子云,谭顶良.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儿童积极思维的研究进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2):124-130.

[2]李梅.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视角初探[J].甘肃农业,2018(8):29-31.

[3]刘晓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师幼互动研究[J].亚太教育,2016(20):19-20.

[4]张庆.儿童情感创造力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39-140.

[5]段晓娅.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才智,2012(2):152-153.

猜你喜欢

心理学情绪理论
“没有用”的心理学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跟踪导练(二)5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