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方向、活页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①
2018-05-14刘翱翔
刘翱翔
[摘 要] 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設和实践探索,结合不同学生的学情与专业,进行个性化、多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多层次、分阶段的“多方向、活页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106-02
当下创业经济和创新经济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讲,有着创新创业的良好内在基础和条件,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和推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全员和全过程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增强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为了让学生今后拥有在各自岗位上开拓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设定的教育目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惠及每一个学生,而不只是针对一部分有创业意向,或者在校期间想创办企业的学生来说的。
(二)融合性与实践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拥有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创新创业的实践,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把创新作为创业的基石,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锤炼创业技能。
(三)发展性与柔性化原则
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是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热点和前景的一面镜子,高职院校应在对人才需求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保证课程开设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并在课程设置上预留调整的空间及和专业对接接口,保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构建体现社会发展和专业特色的柔性化动态发展调整机制。
二、高职院校“多方向、活页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多维度的创新创业课程目标
结合对创新创业内涵的理解,我们确立分阶段、分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度目标: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员覆盖,通过创新创业基础的通识性教育,唤醒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及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通过专业实践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特性,针对部分有意愿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发创业热情,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引导部分条件成熟的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大赛,指导他们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
(二)“多方向、活页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依托和保障。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构建“多方向、活页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突出特点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增加和减少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学情与专业,进行个性化、多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多方向、个性化、活页式的灵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创业启蒙阶段
在此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侧重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激发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了解创新创业对国家、学校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激发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作为国家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力。
2.创业提升阶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说“隔行如隔山”。最靠谱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首先是源自创业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因此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应该从最熟悉、最专业及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为此在创业提升阶段,强调多方向的专业知识能力、兴趣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为主题,将专业知识和兴趣进行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兴趣。
建立“多方向、活页式”的课程选修机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大多需要跨学科、综合性、个性化的知识储备。为此,搭建专业限选、专业必选和校内自选相结合的“三选”体系。打破单一、固化的课程计划,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方向;高职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方向,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是活页式的,开设的具体课程应该是灵活的,能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有进有退、有增有减。“多方向、活页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超越专业学科和领域局限的开拓性思维,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3.创业实践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实践性。针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调研、企业走访、组建模拟公司等活动,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创业实训和实践活动。创业实训项目效果理想的模拟公司可以选择进入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有选择地进行真实公司经营,将组建的模拟公司逐步过渡到真实公司。同时以学校为主体发布创新创业指南,引导学生捕捉创业商机,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问题,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技巧。
三、“多方向、活页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建设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个链条上的部门及人员的配合。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讲,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党政领导、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宣传处及各个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参与。因此,需要建立专门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系统化地协调管理。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学校各种保障创新创业运行的制度及政策。高职院校可建立健全配套的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建立相关学生管理制度,如要规范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专业成绩转换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學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创新创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能系统传授创业理论的教师,更需要能传授创业经验和精神的“创业教练”。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培训和选拔具有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优秀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讲授;二是聘请有创业经历及熟悉创业的企业家、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或专职创业导师或创新创业教师到校授课、开展报告、讲座,进行创业指导等。
(三)搭建多渠道的创新创业实践及孵化平台
通过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全面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创业名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作创业报告、讲创业故事、传创业经验;成立“大学生创业联合会”,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实践体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热情。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共建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通过学校投入、企业资助、国家投入等方式建设高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多样化、多渠道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的搭建,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及发展。
(四)以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为中心组织形式,实施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教学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涉及专业知识、创业知识、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诸多内容,这不是一个专业或学科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多方向、活页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打破专业界限,实施跨专业和学科的合作来保障。
要发展创业型经济,创新创业教育要先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创业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2]李坚.“立体式”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
[3]李雷.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
[4]唐丽.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 价值工程,2016(34).
[5]陈东旭.基于高职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5).
[6]严圣阳.高职学生创业实训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23).
[7]孙丽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