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讨①
2018-05-14王晓峰
王晓峰
[摘 要] 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发生了变化,这对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自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方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满足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举例浅谈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见解。
[关 键 词]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7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辅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恪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在自媒体时代,QQ、微博、微信、贴吧等信息工具日益兴起,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不容忽视,同时,自媒体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而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一旦学生受到负面影响,就很有可能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教师应结合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全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文将简单分析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并分层浅谈如何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
一、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推动传统封闭式教学转变为网络化教学,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放性,使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依靠教师讲解获取思想政治知识,而且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媒体的有机结合,则有助于创新传统课堂模式,使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吻合,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另一方面,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有助于应对多元文化和网络时代的负面影响。21世纪,多元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腐朽文化(即落后文化和庸俗文化),一旦学生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蚀,心灵和思想政治立场就容易被扭曲,将网络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摒除网络上所传播的不良文化,引导学生恪守正确的政治立场。而且,教师可以将网络平台作为自己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双向传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道德修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
(一)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中仍然持守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唯一标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的卷面分数上,却将对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的培养这一主要教学任务看作可有可无,因而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
(二)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仍旧沿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而学生的学习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教与学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达成真正的目标。
(三)自媒体时代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自媒体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网络上难免会传播不良信息,大学生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并不坚定,难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例如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热衷阅读网络小说,追求小说中所描写的奢华生活和极端利己主义,长期持续下去,学生会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弘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此外,大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容易形成心理定势,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学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差别,没有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知识的深度,学习态度极为消极。另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深受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宠爱,难免会以我为中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许多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在微信、QQ、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上肆意宣泄个人情绪,发布偏激的言论,这必然会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教师在矫正学生心理问题时也会遇到诸多困难。
(四)师资建设远远落后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师资力量,教师应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恪守人本主义教学原则,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全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课程的代课教师,其他教师和辅导员也要做好教育辅助工作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可实际上,当前的师资建设远远落后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而其他代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養也有待提升,无法顺利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
(一)促进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建立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首先,要融合创新理念,大力促进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打造新颖、活泼的思想政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发展个人政治素养的兴趣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综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堂吸引力。例如,在讲解关于孝亲敬长这部分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重点知识,在其中插入歌曲《母亲》《父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等,从听觉上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和回报父母的美德意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学生用现代文化观念评价古人孝敬父母的美德,教导学生摒弃愚孝这一糟粕。再次,教师可以开展互动教学活动,让学生讲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并做好综合性评价,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关爱父母。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亲和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组建班级微信群、QQ群、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贴吧和论坛以加强师生的课后交流,为学生构建网络课堂,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教师可以为学生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翻转课堂,将文字解释、语音视频添加到Power Point文稿中,制作精美、灵动的思想政治课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到有效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翻转课堂有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师引导主线、学生自主学习主线、师生互动主线,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另外,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由两大学习体系组成,即课前学习体系和课堂学习体系,课前学习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课堂学习则是师生通过互动来共同学习。而且,无论是课前学习还是课堂学习,均需要将网络技术与学习活动作为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1.在课前学习中,由教师制作课程视频,学生从教学视频中获取知识,教师组建交流平台,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活用所学知识。
2.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制订课堂测评,学生依次完成课堂测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二)融合情感教学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合情感教学法,有助于赋予思想政治课堂以情感化,充分发挥两大作用:(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政治理想以及正确的审美取向的学生,并将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与此同时,将情感教学法有效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亲近自然、孝敬父母、敬重科学以及热爱社会的情感态度,以此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2)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为课堂教学奠定鲜明的感情基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渗透情感教学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教与学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教学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构建完善的自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应注意做好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引导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理念,不断提升其他代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全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师资力量。另外,高校应重视改革师资招聘制度,为本校聘用职业经验丰富、品德高尚的专业教师,以此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简而言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应重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研究工作,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促进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双阳,张景书.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5(1).
[2]侯芬娟.微课教学法在高校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
[3]罗逾兰.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J].文教资料,2013(11).
[4]顾杰.浅谈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