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研究①
2018-05-14张丽华
张丽华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职业教育作为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以及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任务。以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为研究背景,结合滨州人力基本情况、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情况,探究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好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助力滨州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 助力; 新旧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046-02
随着产业转型的加快,滨州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并结合5县2区的不同特点,从一、二、三产业角度进行外部优秀企业的引入和本土企业的扶持,在政策和经济投入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人力资源供需矛盾。一方面,大量的旧动能产业人员需要进行分流,通过自主创业、职业教育培训再上岗;另一方面,当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输送的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不匹配,就业结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当前滨州市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人力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带来的旧动能人力重新教育问题
随着滨州市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经济转型过程中,一部分“铁饭碗”被打破,还有一些企业停工,这些企业遗留下来的员工除了部分技术人才以外,大部分员工在技能和自身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不能直接再就业,且在思想意识方面有待提高。这些人员面临着重新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题,需要职业教育承担起这部分人的再教育,使其可以快速掌握新技能,通过培训,重新上岗。而且,在旧动能分流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接受能力与新动能的实际需要也是不相符的,每年可以消化和培训的总体规模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二)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围绕滨州市的实施规划、实施意见,聚焦“四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十强新产业”等重点内容,职业教育要依托产业发展和政府需要,深入开展专题宣传解读,努力提升职业教育重要性认知和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认知。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片面性,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高、职教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基础能力较差的现象。此外,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校企合作方面仍有不足,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计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造成输送的人力与企业岗位专业不匹配,淘汰率高,而且职业教育的人力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技术导向性,这就使得职业教育整體质量不高,职教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在校企合作上,职业院校存在“等、靠、要”的情况,滨州市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系,主动接洽,介绍职业院校的优势和专业设置,同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努力设计订单式培养技术型人才。但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与企业融合的意识薄弱,在培养人才方面依然以传统的观念组织教学工作,专业调整滞后,导致毕业生就业后应用技能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滨州市职业院校每年大约有16000名毕业生进入企业发展,其中大部分的工作岗位是以基础技能为主,而且3年内岗位变动不大,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型人才输出。
二、职业教育助力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策略
(一)做大做强职业培训,培养培训骨干
随着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企业员工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成为提升员工技术和能力水准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要从滨州本地企业需求和学院办学实际出发,做大做强职业培训,用好职业培训平台,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社会职能,各校要围绕重点专业建设相应智库,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助推滨州新旧动能转换高效开展。例如,职业院校可以主动与有关高校及职能部门对接,以“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企业家心智模式调适与确定”为主题,集中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骨干开展培训,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广泛性、针对性培训,有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深入实施。
(二)注重校企合作,推动校企一体化
职业教育助力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校企合作,推动校企的一体化策略。职业院校和相关机构要积极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人力需求,制定出详细的人才输出策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做好订单式培养,同时在校企一体化方面做好具体研究。一方面,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对接,根据企业需要做好教学培养工作,将职业教育中的相关专业与企业发展对接起来,实施订单式培养。以旅游专业为例,随着产业的升级,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且专业偏向性明显,旅行社需要经验丰富的计调师、景区需要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人员以及具有旅游知识背景的景区运营人员,这些都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无法实现的,因此职业教育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做好订单培养,如在培养具有旅游知识背景的景区运营人员时,则需要在旅游基础知识、旅游推广和策划等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对旅行社基础等教材内容则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和难度。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进校讲解项目,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产业升级。以会计电算化为例,很多职校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方面缺乏了解,只是以课本为学习内容,了解出纳、收账等基本信息。事实上,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是基础的业务,还需要了解本地的税收政策,可以更好地进行报税和会计审计服务,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系。要求企业会计负责人进校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不同会计层次人员匹配的薪资待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专业建设体现出来。职业院校在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服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优化自身的专业办学结构,围绕区域内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内核的产业链,打造专业链,形成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之路。因此,我市职业院校在调整专业结构的时,要结合滨州市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优先建设新兴产业对应专业,及时撤销与区域经济及产业对接不紧密专业,确保专业与产业升级同步协调,助力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学校优势专业出发,提升优势专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中机电、数控、机械加工等专业都是传统特色职教专业,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把它做精做专,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这些专业的学习都需要实训基地,学校投入比较大,但很多硬件设施设备都是学校刚刚建立之初购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与专业发展的导向已经严重不相符,部分学校的数控机床还停留在半自动时代,与当前的智能型和自动化数控机床的操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且学校采用的教材也比较陈旧,与当代技术要求不匹配,因此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必须侧重数控、机械加工等专业的升级改造,在教材知识和内容、机械设备方面做好调整工作,对于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在校学习。二是要配合滨州市当地发展的特色。职业教育不仅要围绕滨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而进行专业调整,还需要从滨州当地发展的特点出发,服务好基础产业。滨州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对第一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粮食加工产业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促进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家纺纺织产业要完善品牌培育和管理体系,提高最佳产品供应率;畜牧水产业要大力发展“虾贝虫”经济,打造京津冀优质牛羊肉产品加工基地。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职业院校提供专业的技能人才和服务型人才,需要设置专门的专业进行人力输送,培养出对口专业的“新”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教育重要性
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过程中,必须提高社会对职教的重视程度,注重社会良好口碑的培养,从工匠精神入手,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视程度。当前,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为社会推崇高技术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地位和社会口碑普遍不强,因此职业教育在学生入学时要积极开展舆论攻势,通过列举本校人才发展实例和其他学校的优秀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和社会中良好的晋升通道,给学生提供技能就业的信心,提升学习主动性。同时,职业教育要积极摆脱学生只有毕业才能进入企业发展和半读书半实习的错误思想,结合学校专业特长,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如部分学校的设计艺术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开展了“工作室+企业或用户订单”的工学结合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沟通渠道,通过几个大的企业级平台,与企业进行联系并开展具体的设计和制作,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正常课堂学习中对涉及的PSAI等内容积极性并不高,但通过“工作室+”企业订单的模式,学生对设计中涉及的软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积极性比较高,甚至出现了学生主动“加班”“熬夜设计”的现象,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重要性提升的表现,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职业教育发展对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中职、高职各学校要认真结合本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与企业进行融合,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做好调整工作,承担起旧动能的人才技能培养和新动能人力资源的教育工作,为企业发展和滨州市各县区发展输送大批的高技术人才,使其更贴合市场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创设具体的上升通道,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滨州市的广大区域树立起职业教育新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志远.新旧动能转换语境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工业设计,2018(5):96-107.
[2]魏东.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综述[J].中国商论,2018(15):44.
[3]杜庆丽,范维湘,王明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尤重“工匠精神”的塑造[J].科技創新导报,2016(23):160-163.
[4]陈新文,周志艳.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演变[J].职教论坛,2017(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