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专业技能竞赛开发与专业课程融通的教学改革初探
2018-05-14陈秀泉,刘文,覃思源
陈秀泉,刘文,覃思源
[关 键 词] 文科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170-02
从2008年起,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举办由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参加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国赛”)。目前,大赛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充分体现出德技并重、教产结合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理念。除此之外,由全国各行业协会、学术组织、职业院校等单位主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也非常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和历练平台。技能大赛立足实际应用,以职业关键能力为导向设置赛事,反映了行业的最新生产技术要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不仅是对参赛选手职业技能的考核,也是对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质上更是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教学成效、办学质量的评判。因此,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信息、前沿动态和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早在2011年,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要“注重建立竞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2]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多是技能大赛内容与文科专业的实际教学安排往往各唱各调、相对独立。文科专业如何对学生的专业前沿技术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种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体系融通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职业教育真正成為职业预备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研究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对传统的文科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试图探索高职文科专业技能竞赛开发与专业课程融通的教学改革。
一、技能大赛背景下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文科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感、市场化的理念相悖。在传统的课程体系背景下,大多学校通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少量尖子生进行突击强化训练后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在极少数尖子生的身上倾注了学校全部教学资源,从而忽略了应把全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的问题。没有把职业技能大赛培训常态化,没有把职业技能大赛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当下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技能大赛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职业技能竞赛因企业真实项目的引入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是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权威性的平台,同时又是市场化的风向标。高职高专院校借助大赛平台所展示的职业技能代表着当下或未来社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为此,高职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应在分析区域产业发展前景、行业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与技能大赛赛项契合度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学生的岗位面向和技能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首先,以每年国家组织的各类大赛为导向,研究技能竞赛大纲,根据竞赛内容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竞赛的考核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学分挂钩,并落实到每门课程。如此,就能以大赛模式带动整个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形成赛、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技能大赛为标杆,建立科学的训练机制,构建完备的实训环境,使专业教学更接近竞赛实际和工作实际。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理论核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实践实训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职业技能大赛内容与课程体系融通的途径
要把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标准等有效、合理地融入正常教学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鼓励学生普遍参与,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选拔人才,杜绝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搞“面子工程”的现象。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改革:
(一)教材与竞赛内容的融通
目前高职文科专业的教材基本上使用高职类国家规划教材,教材因通用性因此局限性较强,而且这类教材有着较长的版本更新周期,教材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技能知识、案例等不能完全跟上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而课程内容不能全面满足现行教学、竞赛、就业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以技能大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建议选用与大赛内容联系紧密、教材大纲与竞赛要求契合的,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具有实用性、专业基础性、先进性较强的教材。具体实施上要特别注重就业类课程、证书类课程、竞赛类课程的融合。在选不到理想教材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教师集体编写本专业教材。教材的编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符合学校实训、实习条件;既要体现本专业通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能促进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还要和专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契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竞赛要求和大纲。
(二)课程教学与竞赛培训的融通
1.调整课程比例,将职业技能竞赛备赛训练模式充分融入日常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2.5年,最后一个学期为顶岗实习期。在课程比例上理论课、专业课占大头,实习、实训课时间明显不足。故而根据技能竞赛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实习、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与竞赛融通的第一步。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形成新的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紧跟各类技能大赛的步伐进行项目实训,又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多年的备赛实践证明,参赛前的强化训练对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极为显著。没有付出必然没有收获,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学习的自觉意识差,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将参赛的集训模式搬入日常教学,加大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标准,效果可想而知。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阶段性的活动,或者说是一次大型考试,注重大赛前的强化训很有必要,但竞赛只是一种手段,其直接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而技能竞赛的内容才是学生专业学习中最应该牢牢掌握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此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优化课程顺序,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
文科专业传统的课程排序是第一学期倾向理论课,第二学期开始才慢慢向实训课倾斜,目的是让学生先具备理论素养之后再集中进行实操训练。事实上,这种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课程设置顺序极易造成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的脱节,既不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同时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又难结合理论进行指导。因此本研究将实训课程调整至理论课程之前或者与理论课程同步,让学生在实训课中先有经验上的体验,再根据实践所需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用实践驱动理论学习,让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还能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理论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此外,将技能竞赛的培训时间与相关课程开课时间重合起来。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播与策划专业每年上半年要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因此就将广告创意与策划、摄像技术等与比赛内容相关的课程安排在上半年,让师生在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同时准备技能大赛的作品。这样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促使全体学生参赛,不仅能培养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参赛效果的取得。
3.课程结业与竞赛结果融通
文科类专业需要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可以直接参照国赛赛项的设计,将赛项移植到校内开展。竞赛对象应当尽可能覆盖全专业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备赛、参赛、反思的过程学习和收获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名列前茅者可以成为大家追赶的标杆,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更高级的比赛乃至国赛。没有国赛赛项的专业,可以参照行业赛项开展竞赛。既无国赛赛项,也无其他大赛赛项的专业,要围绕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企业、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对照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自行设计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所有赛项应当形成一种惯例,每年定期举办。
课程结业考试可以借用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熟悉技能竞赛大纲和参赛项目。同时,逐步在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上认可技能竞赛成绩。比如,直接将学生竞赛成绩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进行学分置换。另外,对竞赛中的佼佼者,学校应当给予其他奖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将专业技能竞赛以专业核心项目课的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设50课时,计3学分。这就是一个将技能竞赛和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很好形式,通过技能竞赛的平台,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的改进,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教学、竞赛培训与企业需求融通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高水准动手操作能力,是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实际训练。学校开设技能课程应从本专业、本行业对该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入手,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及国家、省、市大赛对专业技能的评价尺度,制订实训、实习计划和训练目标,并与企业合作,把学生送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真岗实训,让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文科专业要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习就业一体化,为学生创造与企业对接的机会,邀请企业现场观摩竞赛或直接到大赛现场招聘人才。其次,与企业共同开发设计技能竞赛项目,竞赛规程、技能规范、命题思路和评判方式均以企业实际为标准,让企业以自己的标准发现人才,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市场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冯志军.技能大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7.
[2]姚洁,高武斌.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文秘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秘專业教学改革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