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融入高校教学实战中的探讨
2018-05-14吴晓华
吴晓华
[摘 要] 信息化教学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变化的复合灵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融入高校教学实战之中,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据此从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如何融入高校教学及管理中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高校实战;翻转课堂;微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160-03
一、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也指出“要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为达到这一目标,从上到下,从国家到省到市,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配合建设很多辅助的设施,帮助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教师在赛前的准备工作过程中,充分应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努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应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这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变化的复合灵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信息化比赛如火如荼,越来越步入正轨,很多获奖作品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成果,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在这个时候,提出融入高校教学实战之中,特别有意义,不仅仅是比赛,还更加应该是将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更多普通的高校学生。
二、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具体手段有:
(一)互联网和手机、电脑、平板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互联网+”,促使传统教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而通过手机和软件加入互联网,对教育更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手机上,获取了和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从手机中,获取了最新的资讯;从手机中,能看到最炫最酷的视频;从手机中,同样可以有我们的信息化教学。
而平板的特点是大而方便,有些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就尤为喜欢平板,不像电脑一样体积过大,携带困难,又像手机一样,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APP,视觉效果也比手机更好。
(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人们关于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思想和体制的改变。
三、如何融入高校教学方法和模式中
(一)微型世界教学模式
微型世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在微型世界一般指利用计算机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规律而建立起来的,大多数微世界是借助计算机化建模技术构造的,它和教学模拟与教学游戏有密切的关系。微型世界的基本特点是学生可操纵模拟环境中的对象,可建构自己的实验系统,可测试实验系统的行为。同智能导师系统(ITS)不同,微型世界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不再是教学——训练型的教学模式,而是一个充满各种针对某个主题建立的资源局域环境,学生在此微世界里与教师以及专家系统发生交互,对话,完成布置的任务。微型世界又被称为交互学习环境(ILE)。不同的资源主题,构成了不同的微型世界。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部分就是Multism仿真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它是一个“电子工作平台”的软件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元器件库,学习者可以像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电子实验室一样,可以设计和构造出各种各样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电工电路等,同时,除了可以搭建这些虚拟的电路外,还可以应用软件系统中提供的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动态分析和测试电路的性能,可以看到比较直观逼真的效果。
在使用该模式之前,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概念、知识和操作,并经过教师现场实际演练之后,再分组讨论其要点和注意事项,最后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从旁指导;对有些较为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存在打开、运行困难的情况,教师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该系统和模式的推进。
(二)第三代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2013年9月13日正式推出的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简称ITS系统)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系统提供即时、有效、全面且针对性强的学习、诊断。在互联网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ITS系统囊括海量题库、智能诊断、名师视频辅导、针对性教学等特色功能,是更精准、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和智能化提分的智能教学系统,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成绩,必将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流方式。比如,可自行下载手机APP护世界、星题库等。教师应该掌握这些系统的使用方法,并对应开展教学,结合传统和新式教学融合进去。比如,学生可能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书等。
(三)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当下,学生可以查找到海量的电子学习资源,并可自行去图书馆自学,有兴趣的优秀学生会在课堂讨论中提出很多有深度的问题,需要教师回答,这便需要教师更认真地备课,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不只准备教材知识,更要充分掌握相关常见电子书的知识,做大量题目,在学生之前更全面地掌握资源。
(四)翻转课堂的应用:云课堂和超星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依照自己的学习步调与学习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并记录学习时未能理解的问题,再于课堂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实践与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
目前,都将该概念延伸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使用手机软件APP云课堂或超星,实现课前发放简单的图片或者小视频,让学生产生兴趣预习,并发放任务工单,让学生了解该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便为上课做好准备。在课堂点名的环节,也不再是传统的长时间一一喊名字,而是手机签到,可实现定位、短时间完成和流动的视觉效果。同时,还可以使用传统的QQ群和微信群作为辅助沟通工具,讨论某个学习难题,发放任务工单。课中,可使用微助教完成教学方式的选择,并在讨论区自主讨论,课后习题也可通过平台实现,并可随时关注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易错题目等。
(五)微课的制作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顺序关系共同“创造”了一个半结构化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1.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内容、涉及面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室和在线学生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和突破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
6.大众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四、如何融入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1.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更高,比如Office系統2007,最好是2010以上,能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PDF、绘图、PS、Flash工具。教师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PPT。比如,尽量使用Office系统开发出的新功能,可实现批注、保存到云笔记,并用美化大师美化PPT的色彩,能将PDF和Word熟练转化,能美化照片,制作简单的动画。最终,都是为了能够制作一堂精彩纷呈的微课。
2.更加要求团队协作能力。应经常开展教研室备课讨论,可能每一门课程内部不能每个教师都是能手,但是却能一人掌握一项技能,达到互补和合作的目的,或者在学校内外找到固定的助手。
3.对教师的技术展示能力要求更高。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有电脑电视一体机、耳麦、话筒、VR眼镜,教师需要更加美观大方地进行效果展示,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4.教师也可尝试直播课堂,同时面对千千万万的在线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面貌或者声音,得到更多的掌声和鲜花。当然,同样会有质疑和提问。
5.教师应当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了信息化教学工具,便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区别,设计应该考虑和配合信息化教学。当前社会生活速度加快,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讨论完成。比如传统的思路是打电话,现在的思路是QQ群;传统的思路是挨个喊名字,还要自我批评一番,新的思路是电子签到和弹幕留言。教师的设计也应当更加前卫,对传统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成新式的教学设计。
五、如何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教师应当教导学生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预习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手机的高频使用率,推进信息化教学课程。比如,学生可以和教师一样扫描二维码下载云课堂学生端或者超星图书馆,进行线上学习。可看课程简介、在线题库、课后习题、重难点讨论区,播放视频或PPT进行自学。
在教室里,通过电脑一体机,学生可以动态地现场观看教师的手绘图案直接用各种颜色呈现出来,还可以观看各种各样的Flash和视频,学生可以有更炫目的视觉享受,并现场讨论。课后,学生还可以在平台做题,查看自己的水平、进度和进步幅度等。学生可在传统的QQ或微信群中呼喊学习委员、班长和同学进行问题讨论。学生可以做到及时提问、及时有高手回答,提高信息的交流速度和学习的效率。
六、如何融入高校的管理中
OA系统、电子邮件、QQ或微信群都是促进高校管理和教学的好帮手。而手机APP和各种平台也可以起到相类似的作用,还更加专业、高效,可随时随地使用。除了传统的组织听课,高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平台看到教师的课程组织方式。
七、信息化互联网应用的难点
学校是否有实时WIFI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难点。很多学校没有随时可使用的WIFI,需要学生自行购买,这便降低了其普及率。很多教师讨论使用便携式WIFI,可在自己的课堂上设置热点,供学生分享。
八、微课制作的难点
(一)是录屏还是拍摄
录屏显示更加稳定、清晰、有动画感,拍摄出来的效果更加真实立体化,因而取决于制作者需要的效果和教学内容。
(二)教师是否出镜
有些教师感觉自己形象不如像电视台主持人,不敢大方出镜,或者人物大小很难把控,或者只有声音更加具有吸引力。其实,各有千秋,微课可以选择不出镜,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必须出镜。
總之,以上均是本人在参加山西省信息化教学设计组比赛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各位同行借鉴指导。
参考文献:
[1]任锁平.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1).
[2]黄卫庭,温锦辉.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促进教学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
[3]王金霞.信息化大赛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7).
[4]叶群,邓惠.浅谈信息化大赛对高职教学工作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5(17).
[5]魏兴春,何天经,宋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7(2).
[6]张一春.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精析[D].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张晓景.微课设计与制作专业教程[D].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王频.信息化教学新探:非常6+E双主体教学模式:以高职法学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2).
[9]叶晓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适时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0]朱长荣.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金陵.课堂是这样“翻转”起来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