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14徐国民,王进
徐国民,王进
[摘 要] 目的:探讨情境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名医护学生随机分组,对比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有效性。结果:情境组学生在急诊理论、实践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各项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急救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水平。
[关 键 词] 情境教学法;急诊教学;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144-01
急诊教学中涵盖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其要求医护人员需具备特殊的临床思维方式以及临床急诊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因此,急诊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急诊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及实践操作能力。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或案例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学生自主质疑、释疑能力,改变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就情境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我科2016—2017年100名急诊科实习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0.6±1.1)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名学生,予以传统课堂教学法;情境组50名学生,予以情境教学法,且两组医护人员人数、学历、结业考试成绩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情境组与对照组导师队伍均由急诊科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及2名主管护师组成。
(二)急诊教学方法
1.对照组
50名实习医护人员均采用传统急诊教学方法,以导师为主导授课,并随导师出诊学习。
2.情境组
(1)情境组50名实习医护人员均予以4学时的急救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
(2)由导师设计典型急诊科危重患者急诊抢救现场情境。急诊情境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抢救流程、患者病情评估、抢救人员的指挥调度以及团队协作。同时,还包括医患沟通技巧、抢救操作技能等。
(3)每次教学实习医护人员均为5人一组,其中有2名医师、3名护士,且由1名医师任组长,主要负责指挥、协调、调度。其余则各自予以不同的分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医护人员“引入”临床急诊、抢救的工作环境之中。一旦学生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错误,导师则会予以及时地纠正与更正,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做出相应的解释。
(4)急诊情境教学过程中,会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录像,并在情境教学结束后进行影像资料回放,并由带教教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点评、指导以及释疑工作。同时,还会就此次情境教学予以总结、分析,使之能够对模拟演练中理论知识或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不足有新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带教教师还会提出一些新问题,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并结合互换角色、反复模拟演练来提升理论知识及实践技巧。
(三)考核内容
1.理论知识测试
理论知识测试采用闭卷形式,对相关的急诊理论基础知识、护理基础知识等予以相关考试,满分100分。
2.实践演练考核
两组实习医护人员集中进行急诊实践演练考核,每5名学生一组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模拟一位危重患者的急诊抢救流程,并对学生的抢救流程、团队合作、调度指挥、实践操作、病情评估、医患沟通等进行考核,满分100分。
(四)统计学
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版)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校验;若P<0.05时,则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考核成绩分析
情境组学生各项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分析
情境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各项评价(增进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基础理论、拓展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创新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急诊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其在教学中应侧重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或案例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学生自主质疑、释疑能力,改变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优势可以通过营造逼真的急诊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同合作能力,进而提升急诊教学有效性。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情境组学生在急诊理论、实践考核成績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各项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进一步证实,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急诊教学之中,可以在活跃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教学模式下全面提升其理论知识、急诊抢救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高冉冉,玛依拉·阿扎提,杨建中.模拟情景式教学在急诊医学示教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新疆医学,2017,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