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促进特大镇“人的城镇化”实践研究①
2018-05-14刘启意
刘启意
[摘 要] 特大镇的发展过程表明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促进特大镇“人的城镇化”是产业学院的天然使命。通过梳理全国千强镇、广东特大镇——小榄镇的城镇化发展和“人的城镇化”求解轨迹,对小榄学院将学校的专业优势与当地丰富的工商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本地公民素养提升、实用技能培训、专门人才培养等促进“人的城镇化”活动实践进行了评估与反思,提出了以“规模+专业”为基础,充分发挥教育导向作用和规模外溢效应,更好地发挥产业学院促进“人的城镇化”作用的建议。
[关 键 词] 产业学院;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016-03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业学院
21世纪初,继英国教育与就业部2000年正式运营“产业大学”后,澳大利亚、日本也先后开办产业学院、产业技术大学。2004年后,国内也开始出现冠名“产业”的学院,这些“产业学院”其实是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或独立学院)和行业举办的高职学院。
本研究所提出的“产业学院”内涵有别于上述院校,它是高职院校与专业镇政府以专业与产业对接需要为基础,根据“公益、共享、互补、共赢”的原则,将学校的教育优势、政府的统筹优势和行业企业的活力优势进行有效整合,以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构的开放式的政校企行合作办学平台。
该平台既是一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也是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对高职院校而言,产业学院是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对专业镇而言,产业学院是综合性的社区大学;对行业企业而言,产业学院是其人才(培训)中心和研发服务中心。
(二)特大镇
广东按照乡镇辖区常住人口、土地面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项重要指标考核,综合指数不低于300分,就可列为“特大镇”。
本研究中的“特大镇”是指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设区建市标准的行政建制镇。
(三)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人的城镇化包括三個维度:人口市民化(权利和福利与城镇户籍人口均等化);素质市民化(理性的市民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同城同待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特大镇小榄镇“人的城镇化”
(一)基本镇情
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别称“菊城”,是中山北部传统的工商业重镇、区域商贸中心、广东省中心镇(县级)、国家级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小榄镇东距香港150公里,南至澳门90公里,北到广州70公里,西至江门10公里。截至2013年,小榄镇下辖15个社区,户籍人口16.7万人,流动人口约15万人,镇域面积75.4平方公里。2010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小榄镇综合指数为488分,远超广东特大镇300分的指标。
小榄镇先后被授予“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中国菊花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发改“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
(二)城镇化情况
1.奠基阶段(1987—1991年)
1987年1月1日,原小榄区和小榄镇合并,成立了新的小榄镇,完成了行政建制从“乡”到“镇”的转变。随后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小榄镇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起步阶段(1991—1995年)
1991年3月,启动小榄新城区动工建设。历时三年建成了包括行政中心、体育中心、工业区、汽车站、住宅小区等在内的6.0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新城区的建设是小榄镇有意识地、有规划地推进城镇化的发端。
3.发展阶段(1995—2004年)
1997年,小榄镇编制了《小榄镇旧区整治规划》。2000年完成了老城区的改造美化。
2002年,将全镇所有村居纳入了城镇化发展建设的范围,启动新城区整治工程,新增一批民生、娱乐基础设施。
改造旧城、完善新城、规控各村,实施全镇域的城镇化规划与建设,是小榄镇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4.提质阶段(2004年后)
在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等“物”的城镇化建设之后,小榄镇将城镇化建设的焦点转向了“人”城镇化和体制机制。
(1)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2005年,小榄镇全面高标准实现了12年基础教育。2006年5月,“小榄菊花会”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1月,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
(2)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全镇有三甲医院2所。2007年,小榄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小榄户籍居民拥有两份医疗保险,基本解除了医疗的后顾之忧。
(3)全面扫除城镇化体制障碍
2004年12月21至25日,原永宁等13个村委会全部实施村一级经济核算,村民小组自然撤销,全部改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至此,小榄镇实现了行政建制上的完全城镇化。
(三)“人的城镇化”求解:从全民素质教育到产业学院
1.全民素质教育
(1)实施背景
村改居后,小榄镇在2005年荣获首批“全国文明村镇”,标志小榄的城镇化再上台阶。但全镇仍有2万多户籍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此,小榄镇决定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开展全民基础素质教育,倡导学习之风,以期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把经济发展成果内化为文明成果。
(2)实施过程
①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集中攻坚(2006—2012年)
在集中攻坚阶段,主要对象是户籍人口,兼顾部分优秀外劳务工人员。在6年间,先后举办3期,共计9417人报读(其中外劳务工人员691人),7634人拿到成人高中或成人中专毕业证书。
第二阶段:常态化(2012年后)
2012年,在完成第三期任务后,全民素质教育转入常态化,纳入镇成人学校范畴,原有优惠政策不变。
②保障机制
务实设置课程:根据学员年龄跨度大、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按照“群众性、知识性、实用性”原则,分别开设课程。成人高中侧重文化基础,成人中专侧重学习专业技能,常规性的普法、健康、家庭教育等讲座作为公修课。
灵活安排教学:上课时间安排在晚上以及周六、周日;上课地点按照就近原则,分散安排在镇内的七所中学。
给予经费支持: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20万元用于补助、减免学费。
(3)全民素质教育成效分析
小榄镇的全民素质教育开展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各级领导都曾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小榄的全民基础素质教育“开中山之先河,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积极意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新举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步骤”。
小榄镇的全民素质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了学习之风,有利于涵养科学、理性、务实、平和的新市民素养,弘扬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但客观来讲,仍然还是属于亡羊补牢、扫盲式、运动式的教育。相对于小榄镇城镇化对新市民的素质要求和小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全民素质教育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寻找新的促进、提升新市民素质的途径是小榄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创建小榄学院
(1)创建背景
①小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220.9亿元,税收总额39.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49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1亿元。全镇有工商注册登记户30525户,各类金融机构近百家。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要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创办小榄学院有利于在小榄形成人才、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支持企业发展。
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发展的需要
经过7年的发展,学校的外延式发展已基本完成,以政校企行深度合作共建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成为学校跻身示范校行列的新引擎,而产业学院正是实现政校企行深度合作共建的平台。
(2)创建初衷
借助小榄学院这个平台,将学校的教育优势、政府的统筹优势和行业企业的活力优势进行有效整合,以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构一种互补、共赢、共享、规范、高效、灵活的政校企行合作办学新机制。
(3)初期定位
目标定位:对接小榄产业结构转型、能满足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实习及学生就业需求的产业学院;对接中山市西北部地区社会培训教育需求,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社区大学。
服务定位:立足中山西北部,面向中山,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小榄学院促进“人的城镇化”实践
(一)实践思路
以小榄学院为平台,将校本部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优势与小榄本地丰富的工商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校企共建应用文科专业群(财务、会计、电商、旅游、营销)实训基地(室场)为抓手,坚持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两翼并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具启迪涵养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院的教育优势,开门办学,通过加强学院与企业、行业、社区、镇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互动,积极参与本地公民素养提升、实用技能培训、专门人才培养等促进“人的城镇化”活动,实现服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办学初衷。
(二)实践举措
1.以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企业重视员工素质提升
学院充分利用地处中山市城市西北副中心的区位、环境优势,依托小榄商会六大行会近千家会员企业,不断探索、深化校企合作,创新高职教学模式,初步建构起产业学院特有的观摩(走近企业—走进企业)—砺能(学徒制—全真實战)—试飞(适当兼职—自主创业)“三部曲”实训教学模式。
这种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不仅践行了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理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同时也“反作用”于企业,促使企业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如某会计合作企业,其老总有着20多年丰富的会计实操经验,创建了一家小有规模的会计公司,但在与学院合作后,深刻体会到员工素质的重要性,他和手下员工5人一起报名参加了“圆梦”计划,即将毕业。
2.以实践育人促进校社互补,凝聚和弘扬各种社会正能量
小榄学院充分利用生均资源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小榄有利条件和教学实训需求,成立了音乐沙龙、榄乡美食、励志社、青年志愿者团队、书法协会、刺绣社团、电商协会等12个社团。这些社团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场所和所需的设施设备。三年来,8批学生共计1410人(次)都能100%参加社团,社团活动率100%。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达成了实践育人目标,而且也成为一个促进学校、社会相互交流影响,凝聚和传播、弘扬各种社会正能量的平台。如青年志愿者团队,一批批队员接力为小榄镇老年干部大学、敬老院、残疾人、低保家庭提供志愿支持服务,传播尊老爱残助贫的正能量。该志愿团队两年参加小榄镇菊花会,受到组委会的好评。学生满满的正能量既充实了他们自身,也在无形中涵养了积极向上、助人乐己的社会风尚。
3.整理并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丰富特大镇新市民的精神内涵
徐匡迪院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镇、在农村,乡土文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所在。
小榄学院十分重视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把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两年时间里,克服困难,先后初步整理开发了《榄都名绣》《榄乡传统美食》两门校本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取得了较好的教育和社会效益。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刺绣为主要内容的《榄都名绣》面向社会和在校生举办了15期培训班,300多人参加了学习,不仅涵养了学习者认真、专注的职业素养,更保护、传承、弘扬了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让新市民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的文化历史文脉。
4.政校企行联手打造终身学习平台,满足各类各层次人员提升自我的需求
学院创建三年来,始终把服务本地居民与新小榄人、服务企业和社区、服务社会,满足各类各层次人员提升自我需求,促进“人的城镇化”作为学院办学两大任务之一。为此,学院与政校企行联手打造终身学习平台。自2014年至今,面向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开展各类成人学历提升教育和短期培训(讲座)逾百期,累计参学人员超万人次,课程内容涉及实操考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企业管理、理论前沿、党性教育、家庭婚姻、子女教育、青少年能力拓展、老年养生等,涵盖老、中、青、少各个人群。
(三)实践效果
将高校办到镇区,与镇区政校企行合作举办产业学院是全新的事物,无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小榄学院办学以来,由于其创新性,受到一些媒体的关注。
《中国教育报》以《中山职院产业学院办到镇区得到肯定》予以推介,《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电视台等也曾以《政校企共建小榄学院,全日制学生将破千人》《中山职院与镇区合作建产业学院,学生毕业即上岗》《中山职院与镇区合作建4个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对路提前为学生谋就业》《中山职院小榄学院电商创业孵化基地本月开放》等为题对小榄学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主动参与促进特大镇新市民“人的城镇化”的举措与阶段性办学成果进行宣传报道。
四、对产业学院促进特大镇“人的城镇化”实践反思
(一)问题:规模制约效益
小榄学院校舍原本是一所中学,在基本硬件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不仅缺乏与高校相匹配的整体环境、设施设备,而且各类室场比率也不协调:普通教学室场多,生活配套室场少,特别是宿舍,仅240个床位,严重不足,直接制約了办学规模,难以承载一定规模的专业、学生。由于硬件制约,每学期在校生仅200人左右。对常住人口30多万的小榄镇来讲,200人规模的学校其社会影响力确实有限。
(二)建议:规模+专业
中外的许多研究都证明,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涵养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延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自然具有传播和生成的功能,但制约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是规模。
实践证明,离开了规模和专业,产业学院在促进当地“人的城镇化”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没有适度的规模,难以产生外溢效应,教育的导向与渐染作用得不到发挥。没有专业作为基础,不仅难以开展合作,集聚社会资源参与办学,而且各类社会服务失去了依托。
因此,以“规模+专业”为基础,坚持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并进,充分发挥教育导向作用和规模外溢效应,实现校园与社会正能量和谐共振,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学院促进“人的城镇化”作用,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具体到小榄学院,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产业学院对城镇提质的作用,以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按文科做大、理工求精的原则,以本地需要、错位补缺的新思路考虑小榄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厚植小榄学院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学院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充分参与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栎栎.小榄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结硕果[N].新快报,2010-12-15.
[2]徐匡迪.在新型城镇化中传承文化留住乡愁[N].中国城市报,2016-06-08.
[3]孟习贞.制度创新推动特大镇升级[J].生产力研究,2017(6).
[4]中山市小榄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小榄镇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