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栖居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2018-05-14胡婷婷,庞东
胡婷婷,庞东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诗魂;诗韵;诗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37-01
语文这门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基础学科。它不仅是中职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那些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甚至于人类绵綿不绝的文明也都被这门学科所负载。如何让诗意栖居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对于中职生品格、底蕴的形成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以及提高中职生的个人素质都具有奠基意义。
一、诗魂,靠真实锤炼
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应该有自己的灵魂,中职语文课堂作为语文课堂中的特殊集合更应注重灵魂的塑造。课标和教参设定好的不是这种灵魂,真正的灵魂塑造是老师在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后确定的。也就是跳出书本看教材,走进书本去教学。在广泛地接触涉猎相关知识后,我们才能对文本进行再改造,从而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如果说语文教学有灵魂,那么它的灵魂一定深深地扎根在真实的生活这片土壤中,更何况它的受众群——中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务实。真实就是让学生对空洞的分析远离,对上纲上线的评说远离。当然,诗意的课堂更要多一些人文性,要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尊重他们,让他们展现其个性,用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去感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得越深越透的老师,对学生的限制越严重,我们当然应该允许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作品感受。在某种状态下,我们的言有不尽、引而不发很有必要。并且语言文字中的语境、语调和语意很多时候靠老师是讲不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觉地品和悟来完成的。孩子们的引导者——老师,应当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引导他们,而不是仅仅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正如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语文课堂的灵魂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语文课能否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语文课堂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施教者将真实的生活泉水引入孩子们的视野,这样,学生关注的目光才会真正被语文课牵动。
二、诗韵,靠灵性滋润
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在阅读和体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魂的过程。中职学生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能力,这些在为语文课堂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那些许多无法逾越的精彩也被语文课留下了。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如诗如画,品文赏诗,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任何情感都能融入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配以诗意的导入和感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在心中就会自然荡漾起一种淡淡的诗情,如此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文章的向往中,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赏析下去,学生也会披文而入情,悟文而动情,读文而抒情,情动“诗”发,诗情交融。课堂之上,学生彼此将会碰撞出思维火花,并产生相互启迪的灵感。思维的小溪涓涓流淌着,语文课堂在灵性滋润下创意和诗意爆棚,生命赋予学生的迷人光彩得到了无限焕发,这才是充满着绿意的生态课堂。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中职生“放肆”的畅想,有了他们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听!那是学生的思维在拔节;听!那是学生的灵性已被擦然,这是一种美妙的声音,花儿正悄然开放……
三、诗境,靠生成支持
多年的课改让人们不再尊崇过去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让他们自主意识的萌生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中职语文教学再也不是那串可以被我们穿签成串的糖葫芦,中职生再也不是被我们牢牢牵在手中的羔羊。学生自主意识的萌发和提升,需要教师学会多方位地去处理教学内容。
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知识的场所,到处充满着师生融洽的气氛,师生互动的身影在其间活跃,师生亲密的话语在课堂上回荡。质疑就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加强教师的倾听水平对构建新型课堂师生关系的作用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交流的时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从多样的思想、情感、认识的交换中,心灵撞出火花,产生质的飞跃。
我们老师也要善于把学生思维的亮点灵活地引入达成预设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融会贯通、对课堂的调控自如、对生成点的选择与提炼,会给课堂带来无法超越的美丽与激动,那份“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境也自然生成。
我们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语文是诗情画意的语文,诗情画意的东西总会先声夺人。当然,我们也需要一个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师。这类老师不仅要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还要风趣幽默,语言优美。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语文教学美感形象的塑造者,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把这种由才华浸润的气转化成一种深邃的画意,在无形画卷中与学生灵动的诗情完美结合。也唯有如此,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