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8-05-14梅子,何晓林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2期
关键词:协同职业院校主体

梅子,何晓林

[摘 要] 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带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增量需求,而现代学徒制则提供了这种需求的土壤。基于协同创新视域系统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存在的困境,深入探讨了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科学设计了现代学徒制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与协调机制,以期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 键 词] 协同创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122-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培养为本。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带来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大量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理应承担时代赋予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文件中指出,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进同步提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推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保障青年毕业就能成功就业。

现代学徒制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融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正有效地突破了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瓶颈,它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这对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而言,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它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汇聚各方资源提升人才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而且可以推动学校的内部专业教学改革,从根本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认知欠缺、政策体制不足、管理机制缺陷、利益分配脱节、办学理念僵化等原因,使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尽管有一些现代学徒制的做法,但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学生实践环节脱节、顶岗实践能力欠缺、企业参与性低迷、运行机制不通畅等,使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名不副实。因此,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高效推行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的文化软实力、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和持续适应力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存在的困境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是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设立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协同创新视域审视目前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欠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公众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学习就应该在课堂,由企业员工指导乃至到企业工作与教育实质相背离,加上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偏差定位,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设置了认知障碍。

(二)政策体制不足

尽管国务院、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推进举措相对而言还比较欠缺。同时,各级部门与企业对参与学徒制的指导师傅缺乏明确的支持与激励,对学生企业学习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三)管理机制缺陷

很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实习的学生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职业院校因自身体制与管理因素,对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效果没有对应的考核约束机制,而企业因生产经营与运行管理因素,对实习学生在师傅选派、岗位匹配、薪酬待遇等方面也无相应的匹配制度。

(四)利益分配脱节

利益因素是决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深度和广度的制约因素。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务必真正介入企业的市场经营实景,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生产与经营的不便,为补偿这种外部影响,企业必然需要利益补偿,而目前来看,企业利益分配与付出之间较为脱节。

(五)办学理念僵化

由于传统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影响与制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职业院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不能迎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参与的主动性。而僵化的教学制度对师徒互动性学习模式缺乏包容,导致了效果的衰减。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欠佳,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如何有效科学地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是新经济形态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协同创新思维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二、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构建

按照协同创新的理论指导,在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中,作为主体的学校可以通过全面融入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有效借助外界力量,以协同创新为核心来构建其运行模式,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制度、机制、实践等三个层面。

(一)制度层面

1.法律法规方面

法律法规是有效推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保障,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层面来协调各方参与主体,以协同模式将其纳入统一的系统中,才能保证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进。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从协同创新的理念出发,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尤其是涉及现代学徒制相关的内容做必要的调整与完善,按协同创新思维构建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以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来确保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法律法规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考核性,為现代学徒制深入开展提供制度环境。

2.教学管理方面

在职业教育领域,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建设不足,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效能评估设计、指标数据采集、企业师傅监控等缺乏系统规划,导致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低下,因此,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学徒制有效推进的又一前提条件。(1)职业院校应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的前提下,用协同创新的思路,保障企业师傅的应有职权,以达到教学质量有效控制。(2)职业院校应采用多维度的实践评估体系。由于现代学徒制教学形式相对灵活,实施多维度的质量评估,可有效避免评估中的主观因素,可采用360度评估法,同时引入社会化力量,如技能认证、行业协会、参与企业等,对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技能实施综合评价,达到教学效能的全方位覆盖。

(二)机制层面

1.利益保障方面

利益协同与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运行,需要以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为基础,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需要完整的经费扶持和激励保障,主要包括企业扶持经费、师傅指导经费、学生实习经费等,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专门项目经费以激励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应给予承担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师傅经费,以保障其指导效果。除此之外,还应给予企业实习学生一定的补贴,以此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效能。

2.技术支撑方面

由于现代学徒制度发展方兴未艾,缺乏专门组织与对应标准以及完整的管理评估措施,因此,在技术支撑方面,国家应设立现代学徒制技术框架的研究机构,系统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技术框架指标体系与对应标准,将企业准入、考评指标、培训资源等纳入技术框架,形成相对统一的协同创新技术支持平台。

(三)实践层面

1.开放运行方面

按协同创新的理论,要卓有成效地推进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运行将依靠开放的资源共享。因此,应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由职能部门、企业、院校、行业协会等组成类似于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这样的服务部门,寻求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点,搭建校企协同沟通的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各参与主体真正融入协同开放的现代学徒制运行环境中。

2.产教融合方面

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最根本的体现在于产教融合,而要实现教学环节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需要从教学环境、课程框架、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教学环境方面,需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切换的教学场所,以实现理实一体化;在设计课程框架方面,需要构建半工半读式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依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计课程结构与内容;在教学组织方面,需要形成教育跨界的系统集成思维,做到工学合理衔接,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管理局面。

三、现代学徒制各参与主体间协同关系与协调机制规划

协同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实际上是各主体参与程度与协调效果的体现,因此,科学合理设置参与主体彼此间的协同关系、规划与此匹配的协调关系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一)协同关系设置

协同创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动态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外部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开展的广泛交流与深度融合的过程。通过借助外部协同主体的资源、信息、能量、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让各参与主体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对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控制,以有效提升人才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意识。在多维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设置学校内部协同创新关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学校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等来维系各主体资源共享的利益关系,以共同实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多维动态的特色培养。

(二)协同机制规划

各参与主体协同创新关系的确立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基础,而主体间和谐良好的协同机制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系统的机制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期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为了有效协调与管理现代学徒制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依据协同创新理念,规划适宜于人才培养的相互信任机制、互补相容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协同评价机制等。通过相互信任机制使人才培养各参与主体突破组织约束与超越边界限制形成灵活的联盟关系,为人才的培养建立信任基础。通过互补相容机制使人才培养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优质资源互补与共享的机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深度共享与效益放大功能。通过利益分配机制维系各参与主体的长久持续关系,满足各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利益多方共赢,巩固主体间的价值链关系。通过协同评价机制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各主体实时表现的动态监督和培养绩效考核,从而有效调控各协同创新主体的参与行为过程和履行职责程度,使人才的培养实现主体间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何晓林,谭正刚,梅子.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航空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培训(学术研究),2016(9).

[2]杨林,柳洲.国内协同创新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4).

[3]冯克江.关于现代学徒制研究文献综述[J].辽宁高职学报,2014(10).

[4]孙丽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5]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4).

[6]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7]徐倩.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

[8]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9]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10]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1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12]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13]王志伟.高职商科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養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猜你喜欢

协同职业院校主体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