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探讨
2018-05-14刘黎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中创造出许多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民间工艺作为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人轻视传统文化,对民间工艺的了解知之甚少,如何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成为新的难题。本文从新媒介艺术的内涵与基本类型入手,分析新媒介艺术应用于民间工艺保护的可行性,对新媒介艺术在民间工艺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民间工艺;新媒介艺术;文化保护
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与审美情趣,也是对中国历史的记录,从民间工艺中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朝代的更替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民间工艺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中,其创作多就地取材,运用多种手法寄托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互联网等数字传媒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工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多项通知,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从新媒介艺术着手研究基于新媒介艺术的民间工艺保护,可以拓宽民间工艺的保护途径,有利于发挥新媒介在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介艺术的内涵及表现
新媒介诞生于19世纪,并在欧美等国家进一步发展。新媒介艺术是基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产生的新艺术,是相对于身体艺术、雕塑等传统艺术而言,如电脑图像技术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介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不断增加。
第一,新媒介技术与艺术。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信息,计算机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而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艺术领域逐渐形成艺术的数字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现象并不难见,如影视特效、艺术作品设计、各类手机美图应用等。图形与图像是该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图像的基本单位被称为像素。像素越多,图片质量越好,越可以呈现更多细节。
第二,新媒介艺术的表现形式及传播手段。新媒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光、运动和空间,其艺术作品的主体是静态的空间造型,再辅以动态的影像或者色光,形成一种极强的视觉刺激和心理调节作用。在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介艺术依靠数字化技术,如通过一些三维软件和平面艺术的专门软件和程序等。
二、新媒介艺术应用于民间工艺保护的可行性
民间工艺多为劳动人民根据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自主创作的,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的显著特点。面对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国家颁布通知强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于民间工艺不同于历史文物,其难以在特定的环境或场馆中进行保护,亟需人们研究可行、有效的新方法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新媒介艺术既是传统媒介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创新。中国幅员辽阔,这也使我国民间工艺具有内容多样、跨地域性的特点,而地域限制小、数字化的新媒介艺术正好可以满足保护民间工艺的需求。借助数字化平面艺术软件、三维软件可以采集民间工艺的平面图像,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处理,构建虚拟展示平台。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部分博物馆开始对博物馆数字化展开了研究,利用新媒介技术建设一个综合型的数字博物馆是可行的。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民间工艺的艺术作品图像进行采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民间工艺作品数据库,再利用VR技术将作品全方位地展现在网友眼前,使网友仿佛进入了实体博物馆参观作品。
三、新媒介艺术在民间工艺保护中的应用
新媒介技术应用于民间工艺保护中需要面临信息呈现、信息构筑等难点,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三維建模软件模拟民间工艺作品的制作过程,成立虚拟展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参观者可以在技术人员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参观,并通过网路与亲朋好友共享。在建设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时,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学习民间工艺的基本知识,便于对现有的民间工艺进行分类,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数字化博物馆的科学性。在设计与构造民间工艺保护数字化博物馆时,技术人员需要明确建设框架,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使人们可以在框架体系内浏览民间工艺的相关信息,欣赏民间工艺作品。这一框架体系既可以为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提供支持,也可以向社会公众普及民间工艺的知识。数字化博物馆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对现有的民间工艺作品科学分类,并将分类后的作品信息、图片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进行储存,之后构建数据库。通过文字说明、图片以及VR技术对民间工艺作品的原料、制作工艺、流通过程再现。在数字化博物馆中,信息技术是系统设计与构建的基础,信息的反馈与资料的收集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大量的、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结合其他技术实现交互式模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致使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濒临失传,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民间工艺传承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从信息技术衍生而来的新媒介技术对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翟浩澎.黑龙江民间美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美术大观,2016(06):82~83.
[2]杨寅秋,韦艳丽.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67~70.
作者简介:刘黎(1984.12—),女,白族,贵州纳雍人,本科,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