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角度透视的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现象及改革策略研究
2018-05-14朱泳
朱泳
摘 要:当前,学生体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整体健康程度不高,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则是基础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近些年,由于诸多的因素,导致了高校田径课程的重要性开始逐步下降,这又会进一步促使学生的综合体质不断下降,体育精神的弱化开始显著。所以,分析高校田径课程的失落问题,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多角度透视 高校田径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069-02
近些年,社会对田径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再加上该项目自身一些特点的约束,导致了在高校体育课中,田径的地位受到了显著的冲击,它的作用开始被边缘化,甚至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有些学校已经将田径课排除在外。
1 田径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失落”的原因
1.1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
首先,经济的变迁会对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相应的影响。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教育的投入也开始显著增加,相应的基础设施都进行了改造,一些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而传统的以田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就遭遇了显著影响。
其次,文化的变迁会对体育课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一些文化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并和我国的文化进行了融合,之前西方的一些贵族运动开始被我国民众所关注,所以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开始被冷落,进而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
最后,社会的变迁会对体育课程带来影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投掷、兵操等,是主要的运动项目,而它们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田径运动,所以那个时代,田径项目发展很快。而在和平时代,娱乐、文化性的体育运动开始受到关注,并取得了极佳的发展。传统的田径运动反而不受待见。
1.2 从环境科学视角分析
基于环境科学理论对体育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考察,此时可以发现,田径运动和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往往存在着人和自然的不和谐,甚至更多的时候具有不协调性,因为体育课通常安排在上午的3、4节,或者是下午的1、2节课。这时候户外的紫外线都比较强,对于女生而言,显然难以忍受。所以当前田径项目在高校里开展得不好,人和自然的不和谐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田径课程不受学生的欢迎和青睐。
1.3 从教育学视角分析
田径无疑是一个传统运动项目,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有相应的课程。那么将田径的内容进行优化,分成不同的阶段,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也是当前高校在开展田径教育时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实际上,当前很多高校对这一点并不是很重视,田径教材的内容具有典型的随意性,而且更多只是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学习,缺乏有关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而且在难度上也没有构成渐进发展的体系。这样必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程改革层面,很多老师也没有进行自我创新,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相对单一,有些老师甚至缺乏相应的责任感,更多采用的是经验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体质以及技能的差异没有进行成分的关注,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对高校田径课的开展和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1.4 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都有一个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从众心理。当学生看到别人喜欢什么样的运动之后,如果这些运动吸引的人还比较多,那么他们也会积极地选择这个项目。另外,从美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不仅对个人的形体美十分关注,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十分苛刻,而田径运动通常有苦和累的特性,所以很难得到学生的青睐。接着,从心理疲劳的角度來进行分析,体育运动的紧张水平显著较大,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消耗。通常在运动之后会感到十分疲乏,当人们有了这样的心理体验之后,就会形成冷漠和厌倦的心理特点。另外,想要学好田径,对于学生的个人体质要求比较高,这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打击,从而让他们很难积极地选择田径项目来学习。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构想
2.1 准确设置田径课程目标
田径课程想要在高校重新得到学生的青睐,走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健康第一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教育目标。而通过田径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进而帮助他们构建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另外,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需要紧密结合高校的教学任务来展开。另外,还需要对那些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消除那些不确定的因素。此外,还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自身的基础相较于现状,以及学生的兴趣、体质等诸多层面的内容,然后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田径课的同时,不仅能够塑造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这样的田径课,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建立现代的教学观念
教学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其中教育观念的革新极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田径课程的设置和目标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健康第一是核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然后结合当前基础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来革新学生的教学观念,促使他们能够全面综合发展。
2.3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新型田径教师
在田径教学中,老师无疑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他们是进行田径教育改革的关键。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必须要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体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高校要对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相应调整,增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另外,还需要注重田径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还需要注重素质教育,让之前的技术型教育进一步升级到科学型教育层面,让之前的单一教学型,转换成科研型和教学型相结合的模式。另外,还需要注重对老师敬业精神的培养,激励老师自主学习,开展学术交流等,从而有效提升高校老师们的整体业务和思想素质。
2.4 开发和拓展田径课程内容
完善田径课程的内容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着手:第一,理论层面的知识。田径运动和健康知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因为田径教育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如果缺乏和健康的联系,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所以,在田径课程的内容设计中,需要将健身方面的知识纳入进来。比如北京大学,在开设田径课程时,就通过相关的理论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从而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技能性的内容。技能性的内容显然是田径教学的另一个核心模块,技能性的内容需要和健康以及行为等进行紧密相连,通过相应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5 改革和完善田径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田径课程的教学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就需要对田径课程评价体系加以完善:第一,需要对田径课程的教育和发展属性进行强化。第二,要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能够简单的依据相应的分数,而是将学习态度、情感、合作、运动技能以及体能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且在老师的评价中,还要涉及工作的数量、价值和质量等,以及老师工作和专业素质的综合性评价。第三,要突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而且要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模式进行有效融合,此外,还需要将过程、结果和自评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从而让评价变得更加科学。第四,要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除了相应的体育老师进行评价之外,还需要引入同行或者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考核小组等作为主体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让评价结果变得真实可靠,为优化田径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希蓓.高校田径课程开展状况[J].体育科技,2016(2).
[2] 张磊,孙有平.逃离与整合:田径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广义进化论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5):85-90.
[3] 李春生.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搏击(体育论坛),2012(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