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薛涛诗的中和之美

2018-05-14胡洁娜夏梦寒

丝路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薛涛

胡洁娜 夏梦寒

【摘要】薛涛之诗呈现出清秀端正、雅而有则、诗意豪迈,风格雄浑的特点。在其诗中,表现出薛涛借助自然,既有作为女性的柔情似水之作,也有以诗发出的果敢坚毅、字字铿锵。她的诗呈现和谐统一、不偏不倚、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薛涛;中和之美;和谐统一;刚柔并济

在以男性占据主体的中国文学史上,曾有几位女性独领风骚,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唐代的薛涛就是其中一位。大历年间的诗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唐代的休明盛世,却措不及防迎来了安史之乱,于是诗歌中没有了恢弘的气魄,反而转变为一种孤独冷寂。薛涛则不然,其诗中既有恢弘的气魄,同样也不乏柔美,“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等(《寄旧诗与元微之》),既有对于自然的歌颂,也有对政治的灼见,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时人元稹云:“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可以看出薛涛有着杰出的才华,其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诗中的中和之美代表一种妥善适度和不偏不倚,在多样化的统一中达到和谐。

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薛涛诗

在明代钟惺所著《名媛诗归》中说:“父卒、母孀,养涛及笄,以诗闻外…………时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薛涛乐伎之路自此始。而后她因韦皋脱乐籍,隐居浣花溪,终生未嫁。正是因为薛涛这样特殊凄凉的人生经历,所以她的诗作寄情于自然的不可枚举,植物帮助她把情绪外显化。

《中庸》把“中和之美”解释为自然与人达到和谐状态,即“天人合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不能过于极端,要达到平衡,这才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达到一种平稳和谐是天下至高的道理。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到达了各自所在的位置,万物就会生长孕育起来。“中和”强调出一种共性,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之中便会有万物的生长,达到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在薛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痕迹,薛涛常借植物、动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全唐诗》中有薛涛诗1卷,今人张蓬舟先生根据《全唐诗·薛涛》诗为基础,整理、校改出薛涛诗91首,是现今最全的辑本,而写景咏物诗就有30首之多。在这些诗中,薛涛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格、品性的积极追求。如《酬人雨后玩竹》中道:“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在南国春天,下过雨后去品鉴竹的美,可以看到它不同于其他植物的姿态,那就是虚心自持。在年尾再来赏竹,自然能见到它坚韧的劲节。从这首诗中表现出薛涛对于竹的一种理解。同许多文人雅士一样,也都深深赞扬着竹的劲节。诗贵在意在言外,写景咏物暗含着薛涛的志向。劲节表现出薛涛作为乐伎,也有着对于自尊自爱的要求,以竹的高潔品格来喻己,这与许多当时乐妓的庸俗之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自尊自爱之情与景物之美的浑然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特殊状态。

薛诗中除了这样的言志诗外,还有其它的诗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王建有诗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此诗足可证明薛涛是一个无花不欢的女子。她不仅爱活在花丛间,也爱歌咏花。其诗中咏花的意象有26处之多,有“人事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的海棠;有“绿英初濯露,金蕊半含霜”的菊花;有“造化大都排比巧,衣裳色泽总熏熏”的朱槿花。这些对花的歌咏,体现了薛涛极高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花的热爱。这种对大自然的歌颂与对花的欣赏,体现一种人赏景,景予人的统一,诗人用诗把花的形态留存,达到了一种自然与诗人、与诗得和谐,强调出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和的“中”强调得是喜怒哀乐蕴藏在心的一种人的状态。这种状态实质上就是天地自然的状态。诗人借美景抒情怀,达到天地与人得和谐统一,这是艺术中情景相融的来源。这种对自然物的喜爱,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圆融的和谐,人赏景色,情由景生,在这种和谐之中,诞生出天人合一得美,即为中和。

二、刚柔相济的薛涛诗

胡震亨评薛涛诗曰:“工绝句,无雌声,自寿者相。”此语意为薛涛擅长绝句,诗中有“男儿之气”,呈现她自己的境界和人生态度。如《贼平后上高相公》诗“惊看天地白荒荒,瞥见青天旧夕阳。始信大威能照映,又来日月借生光。”这首诗是韦皋死后,因有贼人谋反,高崇文奉命征讨,平反后,薛涛写给高崇文的诗。第一句借民间口语白荒荒,写出了经战乱之后川蜀百姓悲凉无助的情况,但在后来的“始信大威能照映,又来日月借生光。”中,表现出她对高崇文大军的赞扬,表现出对国家大一统的维护。这就和一般的女子作诗有所区别,因为她与男性士大夫一样,都忧患时局、关心政治。后来武元衡任剑南节度使时,薛涛写出《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世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来唱和武元衡的《题嘉陵驿》一诗,表现出薛涛对于能人治蜀的希望,在第二句中薛涛用蜀人歌唱的《蜀国弦》来赞颂蜀国美丽的风光。第三句则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来称道蜀人的俊逸文采。第四句则用一个“献”字,把蜀国百姓对于新任川主的美好期望与渴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武元衡是一位极富治世之才的能臣,所以薛涛写此诗献给武相国,表现出薛涛不同常人的政治敏锐与文牍之才,这也是其诗区别于其他女子作诗的地方。

在薛涛晚年写出了《筹边楼》诗:“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十四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在第三、四句中告诫各位将领不要贪图羌族的好马,站在高层尽可眺望边塞尽头。这样的宏深器识与关注国家兴衰的忧国恤民之心也是一般的女诗人难以企及的。

综上所述,薛涛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男性化”的风致,有着一般女诗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与真知灼见,像男性士大夫一样关注国家政局与时事。

并不是说薛涛诗中展现出得就全是这样的男性化写作风格。其诗中也带有女性的柔情,谢无量说:“涛诗颇多…………七绝尤长,然大抵言情之作。”如她的《春望词》其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恐慌,她认识到青春的流逝,对于知己难求的生活产生的一种焦虑。在《春望词》其四中,她又写出了:“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春风不会知道我有多思念,那娇艳花朵也只能变成相思陪伴着我了。在《春望词》四首中,诗人感受到无尽的痛苦,这样的痛苦是时间带给她的,也是这种双十年华无人陪伴、知音难觅的孤寂生活给予她的。所以诗人怎能不怨?而《增远》二首中云:“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表达了薛涛对于爱人的一种思念,更把自己视为“妻”这一特殊位置,表达出薛涛对于正常夫妻生活的渴求。

但其诗中的“刚”与“柔”并不是互不关联的,《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其一中写道:“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那可恨的吐蕃人违抗君命,战火已经波及到内地,使人忧愁。表现了薛涛对国家大事的担忧之情。但是下阙“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却又向武元衡求情,却使我遭到严厉的责罚,让我心怀畏惧不敢到松州去。在同样一首诗中即表达了对战火狼烟的忧虑,又暗讽韦皋不敢抗敌的懦弱。并借这一事实向韦皋求情,表达了自己不想去松州的愿望,放低自己的姿态。实现了刚柔相济中的“济”,达到了一种刚与柔的统一。

纵观薛涛诗,我们可以看到其诗中既不乏男儿的豪迈气概与大气磅礴,也不缺乏女性的柔情万种与含情脉脉。《礼记·中庸》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在这样的“执二用中”的思想中,“中”指得是能使万物达到平衡的任何一个点,强调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阴阳相并俱生。”阴阳刚柔相辅相成,要达到“不执于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薛涛诗中的中和之美,即不偏不倚、刚柔并济。

三、薛涛诗中和之美的成因

大历年间唐王朝盛极而衰,但在薛涛诗中仍然体现了对国家大一统的维护。薛涛一生写了许多忧国之作,如《筹边楼》《罚赴边有怀上武相公》等。对于社会,她始终怀有忧思。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唐代社会门阀士族衰落,科举考试兴起,出生贫寒的士人通过科举为官,相较士族,他们更加注重倾听民意,察纳雅言,从而使朝廷政治在内政外交方面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色彩。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唐朝的贞观、开元两次盛世,给社会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带来了国力的繁盛与民族自信。同样反映在对女性的态度上,不同于以往的封建统治者的打压、歧视,对女性表现出极大地尊重宽容,女性可以接受教育。

同时,封建礼教给予了女性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女性的行為变得开放而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从男权社会中争取到解放。薛涛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女性,嗅到了时代的气息。加之女伎的特殊经历让她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能够接触到士族官员阶层,能够深刻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不被局限于后院。她用诗为国家与时代发声,留下了许多爱国诗作,为国家担忧,为军士感到同情,这构成了她作品里的“刚”。与此同时,女伎的特殊经历与女性天生对于爱情家庭渴望又在她作品里倾注了“柔”。正是这样的“刚”与“柔”,构成了薛涛诗作的多样统一、刚柔并济的中和之美。

另一个原因是经过南北朝的“三教合一”,唐代具有极深的包容性,儒、释、道三教鼎立,薛涛作为受教育的女子有机会接触到三教思想的陶冶,三教思想让她的眼界变广阔,思想变活跃。儒家给予了她积极出世的个性,道家敦促她觉醒的生命意识,佛教则赋予她对于平等意识的认知。这些为她诗歌中的“无雌声”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她诗歌中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提供理论支持。她以感性来面对社会,以敏感来体会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领悟人生的至高境界,生命意识得到解脱,创作情思为她自己的精神所支配。

综上,薛涛诗中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中和之美,一是其诗中借自然抒发情感的精神,使人与自然构成了一种和谐统一;二是其诗中刚柔并济的不偏不倚、圆融自然,既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气磅礴,又不失女性的纤柔细腻。对于自然她有着怜惜与敬畏,对于社会她有着忧患意识。正是其诗中这种多样化的美感存在,才使得薛涛在众多女诗人中脱颖而出,薛涛这样的绝高才华与自尊自爱才让她被后世称作“女校书”。

参考文献

[1]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867.

[2]钟惺.名媛诗归[A].四库全书存目全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全书·集部[C]济南:齐鲁书社,1997:153.

[3]王建.王建全集·寄蜀中薛涛校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7.

[4]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83.

[5]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 第二篇下[M].北京:中华书局,1916.

[6]李兆洛.骈体文钞[M].洛阳: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2.

作者简介:胡洁娜(1978.05—),女,贵州遵义人,硕士,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夏梦寒(1996.01—),女,四川泸州人,本科,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供电段。

猜你喜欢

薛涛
初寻雪上飞
有“技术专利”的唐朝女诗人
望江楼上怀薛涛
彩笺
和狼的第一次交战
一个人的剪影少年路年的记忆的时光
有些人是用来辜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