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上好劳动技能课

2018-05-14郝瑞生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培养学生中小学生

郝瑞生

【摘要】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科技和劳动意识,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爱劳动、会劳动的思想和习惯,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和能力。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只会“纸上谈兵”,更需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小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思想。充分发挥出潜能,激起劳动创造的欲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劳动技能;中小学生;培养学生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提倡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劳动技能课程在如今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技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劳技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求趣、求疑、求新和求动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乐学好学。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有多种,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劳技知识趣味化,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学习,去实践,并使之在学习、实践中体会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

遵循劳技课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结合现行教材、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及教师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1)激趣导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猜谜语、实物展示、设疑、谈话等方法。例如,在讲授《刨削》时,可利用谜语“一只猫顺板跑,吃木头拉皮条。”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接着导入课题。(2)突破重点和难点。做好技术操作示范是劳动技术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教学任务,教师的操作示范至关重要,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娴熟,步骤要清晰、明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有些动作可以夸张、放大一些,尽量让学生看清楚。因受教学内容限制,有的动作不宜演示清楚,可选用电化教学的手段进行演示。(3)加强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如《简易木制品的制作》一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每人完成一个粉笔盒时,就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社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4)注重成果评价,引入竞赛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及时做出评价,对好的作品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进行表扬。还可以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劳动技术竞赛,既能检查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技能的形成,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自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擁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花卉的栽培》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种一盆植物,最后评比。学生选择种植的植物、写好成长日记、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通过劳动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劳动的艰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四、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要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考权、讨论权、质疑权和总结升华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在做、思、疑、综中发展,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新性的言行萌芽。(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协调者,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权威,也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引导学生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不是唯一的,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合作观、进取的竞争观、创新的思维观,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充分准备每节课,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勤于动手,反复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成为社会需要的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新.要重视上好劳动技术课[J].江苏教育,1982(3).

[2]梁拯.通过劳动技术课进行思想教育[J].人民教育,1983(10).

猜你喜欢

培养学生中小学生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