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18-05-14林延锋
【摘要】对中国古村落调查启动后,社会关注重点转向处于濒危的古老村落将何去何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下,如何帮助古村落摆脱困境逐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本文结合当下形式深入探讨保护古村落方案,寻找可行之路。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困境;出路
中国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农村在不断发展中打上时代的烙印,成为窥察历史发展的窗口。古村落一般具有明显的特征,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古村落主要特征,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如今,农村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并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
一、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
村落是我国农民农耕生活的初始地,如今仍然有二分之一的中国人在“农村社区”农种生活。但是最近村落调查统计中发现,我国自然村总数在快速减少,造成村落消失的因素很多。
首先,城市及工业发展迅速,农民大批量的入城务工,城镇逐渐获得大量劳动力,导致村落生产生活力量薄弱,形成“空巢”的现象。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爱城市较优越的生活方式,多数农民都已经选择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最后,城镇化发展中政府拆村行为较大,是村落消失的直接影响因素。
村落的减少是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然,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毁坏村落文明,导致传统文明受到严重流失。古村落是我国不可再生资源,为满足世界多样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必须重视加强对我国古村落的保护。
二、中国古村落保护出现困境的原因
阻碍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原因有很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
(1)建设性破坏状况严重。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社会正在接受变革,在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在对旧村改造过程中,政府为达到改造及建设新农村的任务,便以牺牲古村落为代价。随意的拆迁是倒是古村落消亡的一大原因,应该受到社会重视。
(2)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经费有限。我国政府意识到古村落文化的重要性,虽然给予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并增加了保护经费,然而对于巨大的古村落整体而言依然九牛一毫。甚至有些地区应该接收的保护经费并未落实,需要加强经费管理,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农民自身缺乏对农村文化价值的认识。农村当地居民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意识,对村落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村落文明传承的认识。
三、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出路
(一)传统村落的现代化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是照搬原始,而应该不断推崇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发展。随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传统村落也应该享受其中的便捷与现代化资源,做到村落保护与发展同时进行。可以借鉴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在保证外部街区历史格局不变的基础上,革新内部结构,提高历史街区的生活质量。因此,尊重历史和创造性发展缺一不可,才可以让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牢固。
(二)可利用,不是开发
很多传统村落具有旅游特质,适合发展旅游事业,但是传统村落不具备成熟旅游景点的稳固性。传统村落不能一味地追求收益,而忽视传统村落的脆弱性,旅游景点需要承担游客流量的压力。不能为招揽来客而任意改造与村落历史无关的“景点”,进而对村落造成破坏,甚至严重损害村落原始文化。
(三)仔细收寻,不能漏网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使国家对村落的普查已经初步完成,却不能完全保证收寻到每个村落。我国地域广阔,有很多富于传统价值的村落,需要被发现和保护,因此有待更全面、细致的收寻。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文明,不能遺漏任何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村落。
(四)建立法规和监督机制
立法是保证传统村落受保护的必要保障,使得我国村落保护有法可依,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起到重要支持作用。要明确传统村落文明的保护范围,制定有效监督制度及标准,落实责任管理人员,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制度。若缺乏有力的监督与执法,传统村落的保护任务则十分艰巨,面对保护难度较大的古村落应该保持长久的责任监督。
(五)专家参与并提高村民文化自信
我国地域广阔形成了个性、形态不同的村落,风俗、构造等各不相同,专家可以给我们更多专业的指导,增强对村落的保护力度。尊重专家及科学,才能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不受伤害。此外,村落的保护不能单单依靠专家及政府,村民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村民自身提高文化保护见识,提高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村落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国古村落从困境中走出来需要国家与人民共同努力,村落遗产已经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华人民伟大文化财富之一。保护中华文明,坚守传统村落文化,是保护人类历史及创造文明的重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咏雪,赵飞鹏.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09):388.
[2]黄妙如.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分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07):337.
作者简介:林延锋(198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河南南阳镇平规划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未来县城城市规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