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2018-05-14赵桂英
赵桂英
【摘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养老服务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服务是社会化养老的末梢神经,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
【關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厘清“社区居家养老”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社区照顾”理念, 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推行居家养老试点,2008年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发文开始全面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区作为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基层平台和协调各方养老资源的纽带,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导。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又称“无围墙的养老院”,是围绕家庭核心,依托社区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 主要采取上门服务、社区日托和邻里互助等形式, 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和康复护理等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整合了机构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的优点,强调老年人既可以照常生活在家庭和周围环境中, 又可以在社区内获得全面的养老服务。这样,社区居家养老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慰藉, 又能够使老年人获得政府与社区的资金与资源的支持,成为社会主流的养老方式,获得了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
二、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
(一)财力
在调研中,所有机构负责人在提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首先提出的就是资金问题。无论发展什么事业,资金问题都是脱不开的关键基础,养老当然也不例外。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所需的资金主要源自三大部分: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和服务收费。这其中,除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外,财政经费更主要用于发放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及维持社区工作日常运转方面,在养老事业发展方面许多都忽视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后续运营问题,这也就导致部分地方建成却难以为继的困难境地,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养老产业属于微利行业,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大多以无偿或低偿为主,加之帮扶政策的不足,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有些地方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一直无法吸引到合适的社会主体来参与运营。而对于服务收费部分,大部分老年人或是对社区养老不了解或是因为经济原因,消费观念比较保守,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助餐、助洁、助医、助购、助急”等养老服务项目都应是免费的, 一旦涉及自费服务,老年人就很抵触,参与消费养老服务的意识不足、意愿不高。因此,不少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出现了“花瓶”式的局面, 社区服务的推进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二)人力
人员匮乏是社区居家养老遇到的另一大难题。调查发现,目前服务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基本可分为社区工作人员、专职护理和志愿者义工三大类。这其中,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杂,日常就需要处理大量繁琐庞杂的社区事务,很难再有较多精力投入养老服务方面。在专职护理中,年高、专业素质低是最普遍的现实,究其原因,社区居家养老承担的多为琐碎、单调的服务工作,社会地位低,工资不高且发展上升空间受限,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吸引力不高。而志愿者因为时间和流动性问题也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人员的匮乏也是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层次上远远达不到政策期望和老年人实际需求的重要原因。
(三)物力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在服务内容方面,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安全守护、文化体育、精神关爱、法律援助和慈善救助是国家规定的基本类别。但调查发现,目前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集中在物质和医疗层面,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帮助老人基本生活方面,例如家政服务、定期体检、健身器材以及少部分的文娱活动,且存在数量有限、质量不高、评价和认可度不够等问题。而调查发现,服务内容供需失衡,自己照顾不便、发生意外时不能及时得到帮助的因素也是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会认可程度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评估
2013年,民政部就印发文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提升养老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但调查发现,现有的评估基本是政府主导下的自我评估,在社区服务提供者往往也是服务的监管者, 这种自我监管和评估,主观性比较强,也容易造成服务效果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差距。
(五)科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产品已无法满足老年人对灵活的、多样的、及时的、智能的养老服务需求,“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智慧养老”概念已经引入,依托“互联网+”,创新智能养老服务新方式,构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发展新趋势。但调查发现,衡水在这方面的进展还比较欠缺,无论是观念、技术还是人员配备方面,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撑都存在较大不足。
三、创新机制,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良好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要广泛开展各种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全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老年人逐步改变消极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主动融入其中。
(二)拓宽融资渠道, 健全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首先,在政府投入方面, 要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建立运营经费保障机制,调动各服务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其次,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税收优惠、资金补贴、放宽准入限制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政府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自我造血功能,繁荣养老服务市场。
(三)多措并举推进服务队伍建设
针对人才不足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最根本的是划分需求层次, 充分整合资源落实不同层次的岗位人员。比如说,对于助餐、打扫卫生等基础性工作,可以结合再就业工程、解决困难群众生活, 招募社区内下岗失业、低保等方面人员开展服务;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护理、心理咨询、康复医疗、信息化等岗位,可联系职业技术学院、卫校等职业院校加大培养力度,增加相关知识培训。在职业认同方面,一方面要把服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其服务质量、老年人的满意度挂钩, 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模范养老护理员”评选活动等评估激励机制,提升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培养全社会对服务人员尊重与承认,拓展职业晋升空间。此外,志愿者和义工是有效弥补专业人员时间和工作空缺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制度和政策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四)完善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服务供给
作为养老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要通过部门协调整合, 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与养老很好地衔接起来,利用好社区公共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在服务内容上,要发挥社区内老年服务组织、社區志愿者队伍、业主委员会、民间协会等基层作用,准确定位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分设无偿、低偿和有偿等多元的服务项目,保证不断满足社区老年人的个性化需要,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比如说,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度,加快普及“一键通”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疾病和意外生活事故等。
(五)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评估机制
首先, 要建立服务需求评估机制,通过由政府部门、社区、专业老年社工和部分社区群众等组成评定小组,对社区全体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能力、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等进行评估, 准确定位不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 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的使用;其次,要探索建立服务评估机制,可以选择客观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部分社区老年人代表等共同组成评定小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从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开展评估,督促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有效提升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六)打造“互联网+” 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
要广泛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媒介,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 有效整合社区老年人需求和社区养老供给资源, 打造 “互联网+” 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各类具有家庭医疗监测、紧急救援、自动报警等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呼叫终端产品, 及时准确地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便捷高效的产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康青.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J].上海人大月刊,2015(1):29~30.
[2]陈洁,朱明珍.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J].上海医药,2017,38(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