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5-14戴晓露

丝路视野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

戴晓露

【摘要】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湖南省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总得分上大学生生命态度的总均分为145.9(SD=17.58),表明大学生总体上有着中等意义的生命感。大学生的生命態度各因子在性别、城乡上有显著差异。高校应该依据大学生的个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态度:生命教育

生命态度是指人对生命所持有的态度,即对人与人生命有关的人、事、物或观念等的感觉,如何行动的描述,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感情和生命行为倾向。近年来,生命观、生命教育等话题逐步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有关生命的探讨中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湖南省四所高校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进行调查,为高校的生命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随机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3%,被试的年龄在17—25岁(平均年龄为20.87岁)。

(二)研究工具

生命态度剖面图是台湾学者何英奇在1990年根据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命题和概念编制而成的,用于测量生命意义感。量表作答方式采取五级制计分方式,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意见”“很同意”“非常同意”,依序计1分到5分,其中死亡接纳和存在充盈两个因子包含的题目为反向计分,其他均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生命态度越积极。量表共由39道题目组成,内容涉及六个方面:意义意志、存在充盈、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死亡接纳。

二、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具体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二)大学生生命态度量表得分

1.大学生生命态度量表的一般得分情况

在总得分上,283名大学生生命态度的总均分为145(SD=17.58),其均值在117—156,表明大学生总体上有着中等的生命意义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大学生各项人口统计学指标:性别、年级、民族、城乡等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分别做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各因子在民族、是否有宗教信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专业、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城乡、年级上有差异。

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

由表3得知,在生命意义感的六个维度中,男生和女生仅在生命目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比女生有较清楚和明确的生命目的。

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城乡差异

由表4得知,在生命意义感的六个维度中,城市大学生在意义意志、生命目的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生命控制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以上三个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村镇大学生,这表明相对于来自村镇的大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有着更强的追求自我存在意义的动机,有更明确的生命目的且对生命有强的可控感。

三、结论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上有着中等意义的生命感。T检验和方差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各因子在民族、是否有宗教信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专业、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城乡等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生命目的维度上,男生相对有着更明确的生命目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意义意志维度上,相对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来源于城市大学生有着更强的追求自我存在的意义的动机,有更明确的生命目的并且对生命有较强的可控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命控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对生命有更好的控制感;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着更强烈的追求自我存在的动机;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生命目的的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有着最清晰的生命目的,而经济情况一般的学生的生命目的最不明确。

四、建议

构建大学生自杀预防系统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身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1)高校应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年级的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特点和差异,提供相应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此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疏导方法。同时,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特别关注子女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注意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另外,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不良情绪的有效宣泄途径,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台湾地区的有关专家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从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中认识生命的诞生和归属。但就我们目前的教育内容来看,死亡教育是我们很少涉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很难充分地理解,就很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尽快让生命与死亡教育走进课堂,积极探索相关的教材、师资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倩.大学生的生命观问题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93.

[2]何英奇.生命态度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J].师大学报,1990(35):71~94.

[3]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5(29):420~424.

[4]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室教育学院,2008.

[5]Cheryl, A. Kingand, Christopher, R. Merchan.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Relating to Adolescent Suicidality [J]. AdolescentSuicidality, 2008(12):181~196.

[6]顾秋雨,王建芬.大学生生命态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4(24):2992~2994.

[7]庞莉.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8]邹兵,谢杏利.大学生生命态度调查与高校教育对策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1):109~112.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