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性美

2018-05-14刘爽王施懿

丝路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性美玉兰余华

刘爽 王施懿

【摘要】作为“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转型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虽然还保留着余华特有的冷静描写,对人性恶的揭露,但也有温情的一面。本文从对妻子的宽容、对子女的爱和奉献、对待生活的乐观三个方面探讨主人公许三观所体现的人性美。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人性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送茧工人在生活困苦的年代一次次通过卖血渡过人生的难关的故事。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的小说在主题和叙事上常常对人性恶的一面予以揭露,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却可以在荒诞中看到人性的温情。许三观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虽然他盲目乐观、虚荣好面子,容易自我满足,甚至狡猾、无赖,但也有善良、热心的一面,为救妻子和别人生的孩子一次次卖血,为那个物质匮乏、苦难深重的年代增添了一抹温情。不管生活遇到了什么艰难困苦,許三观始终没有埋怨和自暴自弃,而是用作为一名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感给予家人渡过难关的信心,体现了小人物的人性光辉。

一、对妻子的宽容和回护

当许三观知道第一个孩子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是许玉兰和别人的孩子的时候,这给许三观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对平日里百般疼爱的妻子拳打脚踢,并且决定对妻子进行报复。这报复的形式就是对平日里自己承包的重苦力活撒手不管,并且出轨了林芬芳来报复许玉兰,从而达到他心中所谓的“平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许玉兰被人贴了大字报,成了“妓女”,天天要被拉到街上示众,许三观给妻子送饭时,偷偷把肉和菜藏在米饭下面,等到旁边没有人了,才赶紧让许玉兰吃几口菜。“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他简单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形象,心里不禁一暖。在世人看来,许玉兰给许三观戴了“绿帽子”,而许三观不仅为了一乐去卖血救急,还在许玉兰遭受批斗的时候不离不弃依旧爱护她。在给何小勇喊魂的时候,对这个让自己做了九年“乌龟”的男人,他没有选择大打出手,更没有见死不救,选择站在妻子这一边,原谅了妻子,这种宽容和爱护也使得许三观真正获得了妻子的爱。

二、对子女的爱和付出

纵观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孩子。许三观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一乐用尖石块打破了方铁匠儿子的脑袋,为了支付昂贵的医药费,他去卖了血。第四次是为了让家人在荒年里能够吃上一碗面条,他去卖了血。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队长。第七次到第十次卖血是在去上海的路上,都是为了凑足一乐的医药费。当许三观用卖血的钱赎回了家当,许玉兰终于明白:“我今天才知道我前世还烧了香,让我今生嫁给了许三观,你们不知道许三观有多好,……许三观……今天都到医院里去卖血啦,……卖血是要丢命的,……许三观为了我,为了一乐,为了我们这个家,是命都不要了。”当何小勇因为车祸命悬一线,需要儿子喊魂时,许三观以人命为重,不记前仇,劝导一乐去喊魂,并且通过用菜刀在脸上划道子来给一乐正名。许三观用实际行动向众人宣告一乐从此就是他的亲生孩子,不允许别人再欺负他或者用流言打扰他。后来当一乐因为吃不到面条而离家出走时,许三观嘴上说:“你要是永远不回来了,我才高兴”,而事实上,他是刀子嘴豆腐心,背起饿得没了力气的一乐,走向了胜利饭店。不管是对亲生孩子二乐、三乐,还是对不是亲身骨肉的一乐,他都倾注了作为父亲最大的爱。许三观为了儿子被迫多次卖血,当他经历了根龙和阿方死的时候,心底也有深重的恐惧吧,但是为了家人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以至于在最后一次卖血不成功的时候,他想的都是如果家庭再出现了困难,应该怎么解决。

三、对待生活的乐观和坚忍

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许三观总能乐观地去面对,用自己的方式试着去解决。从给孩子取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到许三观的乐观积极:一乐、二乐、三乐,希望孩子们都能平安喜乐,健康顺利地成长。然而,现实生活的洪流几个浪头便把他的殷切期望打破,接连而来的事故把许三观打得措手不及,不管是在遇到其他困难或者是几次卖血应对苦难中,都展现了他积极乐观、宽容负责的人生态度。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在大饥荒时,许三观躺在床上用嘴巴给一家人“炒菜”。一家五口饥肠辘辘,许三观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家里人“炒”出了一道道美味,一家五口都流出了口水。这种在大饥荒时代自娱自乐的行为,既让小孩子“尝”到许久不曾入口的美味,也更加体现了许三观的乐观坚忍,作为一家之主,负有让家人得以温饱的责任,既然现实是残酷的,那么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一顿大餐。这种乐观的态度使得许三观渡过了人生中的一次次难关。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欧阳钦.苦难中的温情———解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J].文教资料,2010(21).

作者简介:刘爽(1989.02—)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研究;王施懿(1989.11—)女,汉族,四川阆中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性美玉兰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读与写(节选)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
温暖的绝望
扩展阅读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