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死》中浅析鲁迅思想
2018-05-14张诗悦胡润生
张诗悦 胡润生
【摘要】《起死》是《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线索,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以及当时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对刘和珍君等人的惋惜,对当时社会的抨击,对庄子思想的批判。
【关键词】思想;精神;显示;批判
一、背景和意义
这是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所作的,奉献了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是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对古代神话传说,与史诗的结合编撰,以及对此的阐释与激发。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矛盾尖锐,鲁迅是站在学生这一边的与女师大校长教育总长以及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们展开了激烈战斗,《起死》就此而作,后来,就有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也就是鲁迅写《刘和珍君》的背景。在现实中,生与死划然两界。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选择生与死的正义性的理性判断与道德评价。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得面对这样严峻的拷问,直面或回避,承担或放弃,舍或取,等,也就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鲁迅具有敏锐的眼光,他清楚地认识到国民性格中的劣性,以自己犀利的文字为工具,有力的揭露了反动派和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对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国民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二、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批判
对照小说,鲁迅的改造,举其大者有三:第一,把髑髅复活,在原文里仅只是一个设想,小说里却当真实行了。第二,这段文字里,庄子有意降低了自己的水准,发出一通稷下学士式的夸夸其谈,然后才借髑髅之口说出了自己真意。鲁迅小说里的庄子虽然滑稽,嘴里的议论,却是《齐物论》里的精义。第三,不论怎么说,原来髑髅和庄子之间的辩难,总还是两个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小说里,死而复生的这位杨家庄的杨大,却不幸并不是读书人,把庄子只思考不行动的思想(尤其是哲学家)置诸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超卓的思考水准和拙劣的处世能力之间的强烈反差,这复活的汉子,已经身在五百年后,却仍然“尸祝往事” ,拒不承认早已改朝换代,可谓昧于天下大势,又“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澈底的利己主义者”,自然也是“庸众”或“看客”中的一员。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如夏瑜,如吕纬甫,如魏连殳,结局或以死亡,或以消沉,然而,他们都曾经是行动者。即使后来外表上不得不泯然众人,内心仍有极强烈的痛苦。这痛苦,便是鲁迅与他们的同情所在。至于像庄子这样从根本上就拒绝行动的孤独者,鲁迅就是另一种态度了。批判他的无所谓的孤独者形象。
三、鲁迅对人生态度的作用
身处黑暗社会的雾霾中,撸作业先生不屈服,不畏惧,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用笔墨纸张,自己的思想去感化,去揭露人性的丑陋与劣性,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种反对黑暗的统治者中,另一方面,坚持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对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曾经义正言辞地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手中的笔,去回敬他们手中的抢。对于刘和珍君他们的遇害,他愤怒的写出了《纪念六个真君》,对反动派的暴力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在黑暗的时代里,鲁迅先生以自己永不屈服,永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态度,在茫茫的大海里,顽强的不止不休的与反动派,与黑暗的势力作斗争,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其坚韧的意志,散发一道站在黑暗势力的冷冽的光芒,威风凛凛的打破黑暗的厚墙!
鲁迅先生一生为民,为国,一生惜时如金,极具奉献精神,在鲁迅晚年,即使生命的最后一刻,无论多么紧张的斗争,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他都夜以继日的学习,争分夺秒的工作,他一生发表了多篇文章,对国民思想的解放产生了很大作用。
当然,有时候,有很多人说,鲁迅的思想很偏激,但是社会的确需要这样的偏激,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学习鲁迅的思想,要用一种正确的眼光对待这种偏激,只有社会存在折中偏激,才能使我们始终坚持心中的正义,坚持到底的正义感!
四、结语
在《起死》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解剖,处于社会底层中,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受到来自等级的压迫,道家虚无主义对现实的逃避性是鲁迅批判的对象。鲁迅写的小说对过去有批判,更重要的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时代在进步,虽然鲁迅先生早已去世,但他的思想却没有过时,他的精神也没有失去价值,反而具有更加宝贵的现实意义,社会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精神,引领国民的思想。正如有人写到: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的活着,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终结,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的存在,时刻发挥自己的价值,希望我们能学习鲁迅先生的奉献精神,惜时精神,扬善人性美好的那一面!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7.
[2]魯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