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电视画面艺术与中国画的几点共通之处

2018-05-14王海芳

丝路视野 2018年4期
关键词:意境美中国画

王海芳

【摘要】电视摄像是研究生产连续画面的影像艺术。电视图像对现实世界真实记录的过程中,设备的优劣、摄像者技术及审美素养的高低,以及拍摄环境的变化等,都是影响电视摄像作品的主要因素。绘画是创作者将头脑中储存的所有信息灵感加工处理最终凝聚的静止画面。两者从创作手法到作品的呈现虽然区别明显,但同属于视觉艺术、平面造型艺术的范畴,由此必然会存在着某些共通之处。中国画源远流长,独特的绘画理论体现着中华民族古典审美的标准;其中表达的哲学观艺术观,影响着中外的艺术家们。从审美表达的角度讲,悠久的中国画理论中蕴藏沉淀着深厚的美学富矿。从中寻找摄像艺术的启发点,汲取营养,大有裨益。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的意境美、计白当黑等几个常见画理,探讨电视影像摄制中可以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电视摄像;中国画;意存笔先;意境美;画中有诗;计白当黑

近些年,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极速迭代,在这强大的推动力下,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补、融合、渗透、推动。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中,各种电视节目形式,在融媒体环境中,迅速融塑成新的姿态确定着新的占位,各“屏”展现的影视产品空前增长。在我们审视电视节目市场脉动时不难发现一个新亮点,影视制作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让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加璀璨绽放,从电视荧屏到移动屏都刮起了传统文化风。《诗词大会》《中国影像方志》《故宫100》等,这些优质的节目,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唯美诠释,形成一次次的屏幕热点。其实,源头活水般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节目内容的源泉,其中博大精深的艺术理论,在影视画面的拍摄创作层面,也能为电视人提供可借鉴的艺术密码。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电视影像摄制中可以借鉴的中国画几个常见画理。

一、“意存笔先”与开机前的准备

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这里的 “意”,不仅是画者落笔前脑海中预想出形神兼备的画面,也是画家长久酝酿积蓄准备,在笔触画纸的瞬间,挥洒出来的“意气”。酣畅淋漓、毫不凝涩的挥毫泼墨,用“意”为统领支撑,一以贯之、一气呵成。这显然是一种高超的创作境界。

拍摄电视镜头,从始至终,画面流畅又富有韵味生动之美,亦为创作状态进入了佳境。达到这一效果,提前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准备可以理解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准备就是创作者经年累月的知识、审美和技术积累,这是一种重要的常态准备。狭义的准备,从某一具体拍摄内容来说,就是提前的镜头策划设计。电视节目拍摄,从剧本或者策划文案编写,就开始了包含镜头在内的艺术构思。在文字的基础上,再去设计寻求合适的拍摄实景,进而预设更具象的形象风格。这里面考虑的因素有线条、光线、影调、色彩、陪体、前后景环境等。所有的这些元素都要为表现主题而协调一致。比如表现一位创业者筚路蓝缕,最终迎来了事业转机。可以有这样的设计:远景画面,清晨的黄河岸边旭日东升,橙红色的光影中流淌的黄河是构图中的主线条,面迎朝阳的主人公是主体,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旭日作为陪体。早晨的光线近浓远淡,推镜头使主人公入画面,她的半侧影衬托在亮的天空上,主体突出,影调对比强烈,形成剪影或者半剪影的效果。前后景的影调简洁,形成了画面中,主人公朝气蓬勃迎接崭新未来的画面语言。

东晋的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到“迁想妙得”。是说“通过运思想象,能够传神地表达对象。”作为书画家,在落笔之前,平心凝气把注意力聚集在作品的构思上,在心中无数遍地揣摩、比对研究,一次次提炼,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影视镜头创作亦需不急不躁,开机前一遍遍设计构思画面,确定镜头所需要运用的手法(变焦、跟摇还是航拍等),以及选择怎样的路径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此时可以将镜头的初步剪辑组合也考虑其中。拍摄者提前酝酿设计到位,进入拍摄那一刻的创作阶段,就可以行云流水地呈现出高质量的镜头画面。

二、“画中有诗”与镜头之外的表达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赞誉过王摩诘(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道“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意境总是让人心向往之。由此也可看出,古人看画作,希望得到的不仅是事物外形的准确描摹,更是透过表面深入刻画出事物的情感寄托。美术理论家,抽象绘画的先驱康定斯基曾经在《艺术中的精神》一書中阐发了他关于绘画艺术的一些观点: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的艺术家不能称做真正的艺术家。真正能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众多的艺术形式所追求的高境界都是通过激荡心灵产生内心共鸣。电视摄像艺术对于画面的表达,追求的也是与观众的心灵沟通。电视画面同样希望不仅呈现影像的视觉冲击,更着力在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人与人及自然之间,搭建起心灵和精神共鸣的载体。毕竟触及心灵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1951年,著名画家齐白石为文学家老舍画了一幅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从山间倾泻奔流出一道湍急清流,只见几只小蝌蚪在清涧中顺流而下。虽不见蛙,清亮悦耳的蛙鸣之声已然从深山中传出,久久回荡耳畔。中国画不仅是客观自然景象的描摹反映,更强调绘者传递给受者的主观意向领悟,激发想象力的驰骋,借可视之画面拓展出无限想象时空,达到含蓄悠长的艺术享受。

镜头画面的造型元素在很多地方与中国画相通。前期准备的艺术构思,成为拍摄的基础框架。当摄像机打开,进入创作阶段,之前构思、拍摄者的经验和个人美学素养等因素刹那汇集到一起,碰撞、甄别、融合,往往会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性创造与飞跃。当然拍摄画面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充分表达了主旨,同时意蕴无穷。例如我们曾经在拍摄宁夏一位贺兰砚雕刻大师的人物专题时,计划表现主人公为锻造自己的技艺,十多年深居简出,独自沉浸在雕刻艺术的世界里。初夏的傍晚,摄制组站在亘古的贺兰山下,夕阳西下,瑰丽的阳光从贺兰山西侧照射过来,山巅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暮色中主体人物也被夕阳勾勒出浅浅的轮廓,背影渐行渐远。构图景别从全景逐渐变换成远景,巍然俊秀、绵延不绝的贺兰山成为背景。现场声是行走在戈壁荒草中,沙沙作响、深浅不一的脚步声。在拍摄过程中,恰巧出现了一只飞鸟在空中盘旋。一个孤独的匠人与一只翱翔的飞鸟,这样充满联想深意的镜头语言,不正好表达主人公寂寞坚守的内心镜像吗?摄影师立即拍摄了一组在夕阳的光彩里独自飞翔的鸟儿的画面。这一影像,让观众在画面之外联想到:主人公敲凿刻画贺兰紫石的同时,也雕刻着自己忍耐孤独的坚韧性格,最终用时间的刻刀赢得了全国金奖。飞鸟展翅引申出主人公志存高远的画面意境,让观众犹如品味了一首动情的诗,和唱着主人公内心的歌,伴随着高飞鸟儿在天空回荡。

这样的风景画面用在人物或者新闻类的专题里,巧妙传达了畫外的深层意义,让观众从画面意境中对创作者的意图心领神会,起到片中起承转合的作用。

三、“计白当黑”与镜头画面取舍间的“意境”

追求意境的表达,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审美标准;营造意境,也是电视画面感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辞海》里“意境”的注释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深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达到意境之美 。“计白当黑”的观点是古代书画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营造意境的有效手段。“计白当黑”,“黑”是着笔处,墨痕所现的实处;“白”则是无墨痕的虚处。 “空白”处无物非无用,相反是构成整体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追求的空灵意境美,需要“空白”诠释与渲染。“虚实布置,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的创作理论原则之一。画面的布置与经营,白与黑、无与有、虚与实的配合,使画面产生了节奏律动,为营造意境提供了可能。 比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叶扁舟,一位老翁俯身独钓,寥寥几笔水纹,茫茫四周皆空,大面积的“留白”更觉江水浩渺无垠。单舟独钓的寂寥、无奈、凄寒……百般情绪从“虚空无物”的留白处生出,让观者遐想无限。欣赏者的目光从画面着墨处的景物,转移到留白处,在“白”与“黑”之间的反复体味中,自然由“观”,过渡到想象空间,又因为每个接受者不同的个性、经历、审美习惯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感受,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黑白相生,流动出韵味十足的作品。

虽然摄影摄像不同于山水画可以用笔着墨,之外留白。不过二者的虚实构图是相通的。摄像中可以用取舍布景产生留白,这里的“白”可以理解成单一色调的大面积背景。比如蓝天、海面、戈壁、沙漠、漆黑的夜空,甚至是用长焦镜头虚化后的色调统一的背景。摄影的空白,是实体,用作衬托主体的背景。但如同绘画“留白”一样,会让观者产生意境的联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年王维奉命出塞,写下了这千古名句。漫漫黄沙大漠,犹如一张画纸,上面的主体,可能是燥热气体集结成的旋风如同一缕上升的烟柱飞立空中。拍摄取景时做以取舍,使得“孤烟”之外的戈壁大漠成为主体(“孤烟”)的留白。在无尽的荒漠之中,赫然突兀的烟柱,将是何等的震撼。

留白的手法运用在新闻类电视专题中,也能增强主题。我们曾经拍摄过一位全国“三八”红旗手,不顾亲友劝说执意走进沙漠的治沙模范。怎样表现她治沙初期的艰辛呢?无尽沙漠和坚定而孤独的治沙者,看似的弱者最终战胜了肆虐的沙化。若要两者达到强烈对比的效果,“计白当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画面徐徐淡入,在起伏沙丘间,主人公时而行走,时而席地而坐。杳无人烟的无垠沙漠一片土黄色,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几株孤单的柠条在风中婆娑舞动。镜头从近景转成全景拉成远景、大远景,无尽的黄沙里,主人公头上被风掀动飞舞的蓝色头巾不停跃动,最后逐渐远成“蓝点”,不大却醒目的主体,衬托在偌大的黄沙背景的“留白”间,为观众体会改造荒漠的艰难、主人公的坚强意志,留出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奔腾的黄河穿峡越谷,流入中卫境内,由此开始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历程。拍摄中卫南长滩的一个专题片时,需要拍摄那里早期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为了突出羊皮筏子渡河的惊险,决定画面的取舍:把翻腾而过的黄河水作为画面的背景,抬高拍摄机位,将背景中的渡船和岸边的人车避开或者虚化,羊皮筏子里的筏子工成为画面主体,周围湍急的黄河水作为留白,为主体营造了河面宽阔,水流险急的氛围。

用“去繁从简,计白当黑,突出主体”的思路,去构造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是电视镜头对“计白当黑”的借鉴方式。

电视影像是于真实记录中探寻艺术之美。虽然拍摄景物客观不易改变,但是运用拍摄角度变化、构图取舍、影调配置、光线造型等不同手段,可以达到丰富的表达效果。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设备的换代出新,使电视摄像不断呈现出惊艳的视觉效果。但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些审美标准,对于不同的艺术确乎存在着共通的审美联系。希望通过横向的探索尝试,不断从中国画的技法理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为电视镜头注入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任金州,高晓虹.电视摄影与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康定斯基[俄].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倪志云.中国画论名篇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意境美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