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企人事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8-05-14罗琼
罗琼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货币电子化、资源知识化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广泛性、快速性、复杂性,使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改变消极人力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国有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企;人事管理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尽管当前有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积极探索人事管理转型的有效措施,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人事管理”的意识过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不注重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如果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做好管理规划。但当前有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仍然受到“人事管理”理念的限制,尽管也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并开展管理工作,但却不注重规划工作的制定和落实,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仍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运行体系,即使想要做一些创新性工作,但由于受到局限,“进管出”职能仍然占很大比重,对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的开发员工的能力等方方面面做的不到位,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工作规划。二是不注重高效配置。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这就需要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但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受到“行政化”的影响,因而在员工配置方面的效能十分低下,没有从企业需求、员工实际进行科学的岗位配置和调整,比如某员工比较适应行政工作,但一直在生产部门,尽管管理人员也发现了这名员工的优势,但却没有进行岗位调整;再比如还有个别国有企业缺乏对员工绩效的评估,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使员工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与人力资源管理格格不入。三是不注重激励功能。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激励,让员工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使员工能够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乐于为企业奉献。从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开展“人事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注重激励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靠“制度”规制员工,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性化”,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引导、刚性与柔性、管理与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而且也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的功能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很多员工都是抱着“混飯吃”的心态。
二、对策分析
(一)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1.晋升规划
有计划地提升有能力的人员,满足职务对人的需求和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晋升规划中,既要避免职位频繁变动,在员工心理中人为造成不安全感,又要防止其硬化,使员工看不到个人发展前途,影响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2.补充规划
合理填补组织中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职务空缺,避免组织工作因某一职位空缺而出现断层现象。
3.培训规划
组织为长期所需弥补的职位空缺事先准备具有一定资力的人员,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系列培训,确保未来用人需求;同时,还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第四,调整规划。即通过有计划的人员内部流动,合理调整组织内人员在未来职位上的分配。调整规划既有利于员工多方向发展,激发其潜在能力,又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人员循环系统,使企业工作充满活力。
4.工资规划。在工资规划中,企业应争取建立一套具有激励性、富有挑战性的工资分配体系,使工资切实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的经济杠杆。
(二)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分析研究
其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工作评价。即通过对工作责任的大小、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每一项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对价值,从而测定一个稳定公平的报酬分配体系,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二是工作分析。通过运用科学手段为管理提供有关工作的全面信息,如工作规范、任职资格、工作环境、工作执行标准等。三是搞好组织设计和工作设计。划分并确认部门职责,确认工作制约关系与协作关系,保证组织管理章程、制度的制订、贯彻和改进。四是工作衡量和方法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可以甄选出最有效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确定最佳工作负荷等。
(三)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本着最经济地使用人力的原则,解决人员选拔、人事激励、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管理活动。一是进行动机性教育。形成并发展适合本企业的氛围,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提高企业的内聚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人员的甄选、调整和使用。运用科学手段,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职业适应性,为量才用人、视人授权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根据目马斯洛的激励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单位应及时掌握员工心理需求动态,适时采取措施,并尽量将员工需求导向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