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刘琦王颖刘莹李卓恒徐炳南
刘琦 王颖 刘莹 李卓恒 徐炳南
[摘要] 目的 探究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86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给予风险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风险管理情况及安全隐患意识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态度及风险管理行为意向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安全隐患认知、风险意识、安全管理态度、安全管理意向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减少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手术室管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风险管理;手术室;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b)-0051-02
手术室为医院中与各科室合作接触最多的治疗、抢救科室,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健康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手术室作为急救和治疗的重要场所,其护理管理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健康。因此,如何在手术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1]。由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因此手术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往往护理人员早操作中稍有不慎将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严重者更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术工作中需要求护理人员要仔细、认真并高度集中,尽量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而为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医院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中[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86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6.4±8.2)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0~64岁,平均年龄(38.6±9.6)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期间,手术室有12名护士;实验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时,手术室有13名护士。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给予风险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风险管理 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核对为患者科室、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等,保证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手术通知单的信息相一致。同时,护理人员在术前应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基本生命体征及肢体的灵活度等。所需内容均由患者主诉,如有意识不清的患者可由家属代替。
1.2.2 术中风险管理 ①护理人员应每次手术前对所用仪器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手术仪器齐全且能够正常使用。此外,护理人员应为意识不清患者准备约束带或挡板,防止患者在治疗中发生坠床的意外。手术进行时应再次核对患者的资料,重点核对患者的麻醉方式和验血报告,术中保证物品及用品的齐全,做好抢救的应急准备。②药物管理:手术室中用药均为医师口头医嘱用药,因此,护理人员在听到口头医嘱后,一定将药名重复一遍,避免差错的发生,再为患者进行用药。用药前应仔细对药物进行三查八对。如果所用药物为液体,应仔细检查是否有药物渗漏的现象,保证药物的完好。如果患者应用的抗生素,应在用药前给予药物过敏试验,检验结果为阴性者且无任何异常情况下,才可给药治疗,否则将不可用药或遵医嘱改用其他药物。③输血治疗管理:护理人员在取血时应严格的查对血袋号、血液量、血型及实验结果等,如果核对无误,方可将血取回并签字,同时输血时护理人员应保证血袋的资料与配血单相符合。输血时应由两人同时核对进行,同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发生[3]。在输血完毕后,要将血袋保留手术完成1 h,才可丢弃。
1.2.3 术后的风险管理 ①手术标本的管理:手术中切下的标本,护理人员应将其保存于标本袋内,对冷冻切片进行完好的保存,同时在袋上标注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类放置,避免找不到资料的情况发生。责任护士应指导患者家属准确填写病理标本检验知情同意书,待家属完成后,应进行仔细检查。对于一般较简单的病理资料,需在手术结束后立即处理,然后将做好的标本,核对放置于相应的检验位置。②制定完善的护理风险制度:科室护士长应定期检查科室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使护理工作不断的完善、护理流程更加的规范,从而避免和减少护理工作中危险事件的发生。此外由于手术的的护理工作和手术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不可预知性,所以,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确保其知晓各项手术风险事件,并知情同意进行手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风险管理情况及安全隐患意识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t检验计量资料,其表示方法均数±标准差(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兩组患者的风险管理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管理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详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与手术的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风险管理的防御存在于手术室护理的每个环节中,在护理细微处更为重要。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前提和核心为安全,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细节中不可忽略,一旦出现护理差错或事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护理人员在手术室的工作中应认真、仔细,不能掉以轻心,存在侥幸心理,任何的细小护理差错均会对手术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患者术后的康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手术室施行风险护理管理,其能够督促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及时进行严格的自查,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下提高自身的风险知识水平,提高专业技能和素质,发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和完善,同时吸取经验,为下次再次出现此类风险事件做好预防工作[6]。手术室护理长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时时监督护理人员,提醒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重视程度,从而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手术室常见的风险事件为护理人员因疏忽出现的护理差错,院内感染发生,手术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护理人员的分工职责不清等。护士长应对风险事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明确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每位护理工作者安排相应的护理岗位,划分责任,使护理人员能够明确自己职责,从而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进行。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时在工作中发现隐患,消除隐患,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该次通过研究观察实验组患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态度及风险管理行为意向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安全隐患认知、风险意识、安全管理态度、安全管理意向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风险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提高患者自身对风险时间的预防,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手术室护理管理更加完善,安全,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文晋,王艳,苏蓉.应用护理标示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8(1):169-170.
[2] 李晓静,姜黎黎,孙红敏,等.前馈控制与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7(B7):232.
[3] 吴蒸,徐小群,俞岚.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156-157.
[4] 陈海燕,陈苗苗,马香爱.风险管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办法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8):993-994.
[5] 徐艳,胡秀丽,蒋金萍.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10):1343-1345.
[6] 张晓春,蔡伟华,蔡小娴.风险护理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2017(4):173-175.
(收稿日期: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