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
2018-05-14杜依琳
杜依琳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进程的不斷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未能满足当前医疗体系的发展。为了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需在深层次进一步完善。该文对当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进行综述,以望对后期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b)-0065-02
中国近几十年来人口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产阶级人群不断扩张,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而卫生改革的步伐已经滞后于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升级。依靠医院向居民提供所有的医疗及健康管理服务已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形成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基层医疗建设,是中国卫生系统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向患者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及其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成乡居民的健康水平[1]。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涉及面较广泛,且内容众多,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区域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现综述如下。
1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1.1 服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而专业性医院主要负责危重急症、疑难病症的诊治,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及双向转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城乡看病问题。但从当前来看,这一服务制度流于形式,并未实施。由于综合医院与基层医院现存在竞争关系,并没有下转康复期患者积极性。众多学者[2-3]也纷纷对社区首诊及分级医疗模式进行了相关探索。如有的学者[4]推进了社区首诊及分级诊疗工作的主要做法,提出强基层、夯实健康服务网底、建机制、重保障等,从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申曙光等[5]学者在建立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实施分级诊疗及基层首诊存在的问题。
1.2 服务模式
目前中国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与私立诊所均无统一科学的服务标准,大多是重门诊,轻健康档案维护和健康管理。新医改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提供主动服务及上门服务[6]。然而,基层医务人员并没有改变服务方式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重视基本医疗、轻公共卫生;重视门诊,轻上门服务等,并不能满足基层社区居民需求。加上,当前由于缺少宣传,城乡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了解较少,且认同度较低,难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7]。
1.3 服务设施
我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硬件设施,林淑周[8]学者也曾明确指出医疗设备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但实际上,国外成熟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更加注重软件设施而非硬件设备。英国绝大多数全科诊所的医疗设备是一些最简单的设备,如电脑、听筒、血压计、眼底镜、耳镜、检查床、心电图仪、血糖仪等,没有大型医疗设备。但是,他们使用的信息系统却十分专业,涵盖专业的问诊流程、医生及诊所的绩效考核、诊所管理及监控、医生临床诊疗指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可以时刻监控诊所及医生的绩效、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
1.4 服务人才
据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共有在岗在编的基层卫生技术约占编制总数的67%,空编率21.23%。正是由于编制的不足,导致我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难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并且,现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技人员仅仅是通过短期培训后执证上岗的,许多医疗院校尚未开展全科教学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学科,对公共卫生服务内涵理解较差,也就难以达到优秀服务。葛全风[9]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匮乏及编制不足,导致服务能力较低。夏敬[10]学者也明确指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2.1 完全相关服务制度
首先,分级诊疗是一个在总体层面提高服务成本效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的科学的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拉开基层与上级医院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差距,可引导城乡居民有序分级诊疗[13]。英国在1948年国家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以来,通过几十年的政策干预,慢慢形成了强大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流程,以及服务流程培训制度,让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专业化标准化,才能服务好居民的首诊和健康管理。其内容不仅包括临床诊断等医学专业内容,还应包括服务沟通技巧的标准化培养。在此可效仿英国,医患关系建设与门诊沟通技能是医护人员,特别是英国全科医生的必修专业课程,是他们最基本的执业素养。许峻晖等[11]学者在文中阐述了医疗纠纷的解决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2 转变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不应局限于治病,应当向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拓展,从而能在总体上控制国家不断增长的医疗开支[12-13]。为了有效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可开展“健康小屋”“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创建群中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特色项目,从而改善城乡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医体验,积极探索实行“家庭医生”等个性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高桂英[14]、王荣英等[15]学者纷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进行了相关探索,通过研究表明: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支撑,落实家庭签约服务,最终提高全科医生服务能力。
2.3 完善服务设施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支持基层医疗建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采购高端大型的医疗设备,而是要采购符合基层医疗服务定位的有效的医疗设备,并将居民对医疗机构的信赖感从关注硬件设施转变到关注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上面来。另外,必须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的软件设施,开发先进业务系统,支持相关服务的开展,例如,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医护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社区医院或诊所的绩效管理等等。
2.4 加强人才建设
可通过定向免费委培的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并通过住房、小孩教育、工资等政策,解除后顾之忧,使其投入到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及医技人员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政府可通过轮流培训及专项培训等,提高护理人员及医技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可让上级医院对口帮扶基层、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而退休医生可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坐诊、带教指导,充分发挥上级医生医院的传、帮、带作用。薛瑞涵[16]、朱天荣[17]学者分析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途径,指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和中、高级职称比例,加大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以及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服务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设施、服务人才4大因素,这就需要完善服务制度、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人才建设及完善设备设施几大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屈伟,刘诗雨.分级诊疗视角下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8(9):1595-1597, 1607.
[2] 刘政欣.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1):189-190.
[3] 张亚林,陈国权,万巧玲,等.东莞市社区首诊与分级诊疗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7(S3):254-258.
[4] 陈卫兵,严捷.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维修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1):120-123.
[5] 申曙光,张勃.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J].学海,2016(2):48-57.
[6] 陈彤,张琳,郑建中,等.基于SNA的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能力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6):428-431.
[7] 张靓,董恒进,郜琳,等.居民就诊意愿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研究—以浙江兰溪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16(8):19-22.
[8] 林淑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7(6):29-38.
[9] 葛全风.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9):722-724.
[10] 夏敬.加強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探讨—基于大连市的实证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2):61-63.
[11] 许峻晖,卢建平.基层医院如何减少医疗纠纷和谐医患关系[J].消费导刊,2016(4):23-24.
[12] 郭武栋,胡彬,颜坤,等.重庆市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201-204.
[13] 陈飞燕,张连云,杨文秀,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26-27.
[14] 高桂英.创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新模式实施“医、护、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J].黑龙江医学,2016(s1):456-457.
[15] 王荣英,张金佳,贺振银,等.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8(1):94-96.
[16] 薛瑞涵.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8):45-46.
[17] 朱天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6):87-88.
(收稿日期: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