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2018-05-14谢妍捷
摘 要:由于传统教学对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对教师及现有材料的依赖性,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把握全局和应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能有效改善这种现状。为此,本文对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配送管理;综合能力;高职;物流专业
作者简介:谢妍捷,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配送管理与逆向物流。(安徽 芜湖 24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与创新研究”(编号:ZL2016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3-0025-03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推广和应用,教育行业也正在经历着教学模式的变革。同时,物流领域也逐渐显示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迫切要求。[1]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关于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章大多在讨论如何加强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如加强校企合作,而如何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在物流专业课程中的设计,为物流专业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供参考。
在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将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这个目标放在首位,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们所需要的。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物流行业培养具有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物流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最为常见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教师理论讲授教学和实训教学。但这两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原因在于两点:①学生对于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接受和学习都是被动式的,无法提升学习兴趣,教师也不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②由于实训教学的场所限制,一些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较差。为了更好地衔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这就需要通过一些信息化手段来逐渐改善教学模式。
一、“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信息化教学包括三大要素,分别是教学模式、教学软件和硬件[3]。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翻转课堂和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而教学软件在应用市场中较多,例如云课堂、职教云和雨课堂等。教学硬件主要由电脑、教学平台、电子白板以及交互式电子显示屏等组成。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市场所推出的教学软件、硬件种类和数量较多,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如何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配送管理实务”中的“拣货作业方式”选择这一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1.教学情况分析。“配送管理实务”是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形象生动的资料。但是他们课堂互动少,部分同学沉迷于手机和网络,学习主动性差;同时受传统课堂的限制,教师也无法因人施教。
2.教学目标。结合物流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来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学生掌握配送相关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培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配送的基本流程;在素质提升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配送管理实务”中“拣货作业方式的选择”这一知识点为例,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不同拣货方式的特征,更要熟练掌握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出合适的拣货作业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以理论教学的方式传授拣货方式选择这一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消化,这就有可能导致他们进入企业之后,无法给出自己对于拣货方式选择的见解,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其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若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将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实现“做中学”,提升综合能力。
3.教学设计。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混合教学的模式,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1)课前预习及准备。学生课前预习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经常忽略的环节,然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也是提升他们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课前学习,适合的教学手段主要集中在MOOC、微课和微信公众号[4]。但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微信已经成了常见的一种交流工具和信息获取渠道,同时,手机也是学生随时可以使用的智能设备,与利用电脑学习“慕课”相比,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预习,所受到的时间及地点限制相对较低。“配送管理实务”課程的课前预习利用“雨课堂”等公众号,将需要预习的内容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数据得出具体的预习情况,方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设计。“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两个教学环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采用游戏互动、三维软件实验模拟、习题练习、投票等方式,达到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针对“配送管理实务”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分别是学、做和悟。在“学”的阶段,运用一至两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工具中的答题练习、投票、拍照上墙等信息化功能,融合视频、游戏等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得他们建立起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做”和“悟”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的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实训中心设备来让学生掌握与拣货作业相关的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而实训设备数量较少的限制,这种教学方式所消耗的时间较多,且每组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也较长,最后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仅仅依靠实训设备的练习,也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能力。这时就可以借助信息化软件的优势,利用三维模拟软件进行教学。笔者选用flexsim软件,让学生利用软件模拟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拣货,通过小组之间对比不同拣货方式的数据,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过渡到“悟”的阶段,通过自己的讨论和操作,真正理解和运用这部分知识。在“悟”的阶段,可以利用互动平台,适时邀请企业人士加入,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缩小企业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差距。
(3)课后巩固。对于课后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利用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但是教师并不能通过作业去直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信息化教学的影响下,“配送管理”课程的课后教学手段也可以与采用与课前教学类似的教学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来帮助学生复習。另一方面,在课后复习中,也可以借助互动平台搭建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沟通的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实践,从综合测试的结果来看,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信息化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兴趣,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信息化教学转变:
1.采用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式。为了确保信息化教学顺利进行,力求做到将信息化手段和教学过程能相互融合。首先,教师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平台,引导学生加入课堂交流,逐渐做到自主学习、头脑风暴以及团队协作。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和软件,例如视频、在线游戏和仿真模拟软件,让理论知识学习减少因实训设备限制的影响。
2.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导向。结合物流行业特点以及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入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获得提高。同时,也需要因材施教,通过互动平台加强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和实践,逐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物流行业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物流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能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特别是如何将理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融合,实现“做中学”,应该是物流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同时,高职院校也应重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校园无线网覆盖率,为教师优化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登清,杨玉婷.面向职业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福建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教育旬刊,2013,(3):48-52.
[2] 杨东海,胡凌,钱莹.三维仿真辅助教学模型库探讨与初步设计——以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为例[J].物流技术,2017,36(8):184-188.
[3] 杨丽娟.多维信息化手段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33-35.
[4] 郭丽燕.信息化背景下物流管理的教学设计与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4):183-184.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