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8-05-14赵婷
摘 要:“社会研究方法”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是核心必修课,本文从“早、活、用、新”四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改革探索,旨在通过合理安排开课时间、改革理论课教学方式、重视应用式实践教学和“互联网+传统”混合式教学的多点切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及专业认知。
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赵婷,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广西医科大学研究基地(编号:02699215009D)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2-0046-03
社会研究方法是人们“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时所用的方法,[1]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预测和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简单来说就是“用实证的而不是哲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一门具体的、专门的学问”。这门课程对社会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核心必修课,对于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大有裨益的方法论课程。然而,目前社会研究方法类课程在一部分高校中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罗遐等对安徽省内8所本科院校文科本科生的调查显示,方法类系列课程设置不完整,有48.6%的调查对象认为其主修的专业没有开设社会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设置倾向于统计分析,而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开设较少。各门方法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课时不充足,其中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仅占21.8%,有上机教学的比例不足30%。方法类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从学生自评角度来看,方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技能的掌握,学生自评结果均在“较差”和“一般”之间。[2]相比之下,哈佛大学共设置了5门研究方法课程,斯坦福大学设置了8门研究方法课程,并且研究方法课程的学分占到了课程总学分的1/3左右。其中,哈佛大学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确定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探索课程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及前沿性问题,有效运用实验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反省、发问、分析、质疑、批判和探索的研究能力,形成了一套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必修与必选相结合的课程模式。[3-5]
广西医科大学是以医学为特色优势,与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现有人文社科类专业两个:社会工作专业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针对其开设的社会研究方法类课程共有4类: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和社会保障研究方法(大一开设)、卫生统计学和社会统计学(大二开设)、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大三开设)、学术论文写作(大四开设),课程设置和衔接较为合理,课时相对充足,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學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相较于国外高校仍有较大差距。有感于评阅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论文时发现诸多问题,如选题缺乏创新性、研究方法选用不合理、实验设计有逻辑缺陷等,笔者结合近年来对于“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经验,以及为广西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医疗保障方向)本科生开设社会保障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经历,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及专业认知。
一、“早”: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总的来说,“社会研究方法”课程适宜早开,一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早期形成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认识,二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申报创新创业等课题项目。但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不宜在第一学期开设,新生甫一入学还无法适应学习模式及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习模式停留在被动吸收,缺乏主动思考,思维方式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方法类课程的核心在于质疑、批判和探索,因此开课时间设置为大一下学期较为合适,在学习完课程后,即可应用到暑期社会实践中。
二、“活”:改革理论课教学方式
为激发学生参与度,本课程理论课应用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如实验研究这一章,笔者通过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视频片段导入,实验过程的惊心动魄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在引导学生抒发各自感受之后,将这个过程推演到社会中,解释该实验研究所引起的巨大社会效应,学生也从中窥视到社会研究如何改变人类认知进而改变现实社会,这正是其重大意义所在。而在讲授完实验逻辑和三对实验基本要素后,让学生再次观看视频,指出该实验的逻辑和要素是什么,并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实验设计流程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实验者角度如何设计实验。最后,在教授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之后,请大家思考“该实验设计有何缺憾”,鼓励学生对经典实验提出质疑,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带着疑问与兴趣开始本章学习,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能够依靠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实验研究过程中头脑激荡的乐趣,认识到实验研究对社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重现了经典实验的思辨过程。据学生课后反映,通过这一真实案例的学习,他们对社会研究的兴趣更浓厚了,同时认为自身也具有一定能力开展社会研究课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堂好课起于问题,经历探究,终于建构。比如,在调查研究这一章的讲授中,笔者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视频片段导入,该视频回顾了毛主席1930年进行“江西调查”的始末,在此期间毛主席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当学生看到毛主席请来11名各阶层代表,进行了十多天的谈话,过后根据自己密密麻麻的记录,写下5章39节8万多字的笔记的全过程,[6]深刻理解了为何调查研究是党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
三、“用”:重视应用式实践教学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行开展社会研究。根据课程设计,我们共安排了六个单元的实践课程:选择课题、抽样和测量、问卷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穿插在每次理论课之后进行,如问卷设计的实践教学安排在调查研究的课后进行,SPSS软件的实践教学安排在定量资料分析和定性资料分析两次课后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图2 实践课的内容设计
我们将实践课内容、过程性评价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校级课题申报结合进行,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实践课分小组进行,每组最多5人,优点是在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压力。采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担当不同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让高能力的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低能力的学生担任学生的角色,采用指导式的方式进行同伴互动学习活动。[7]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六次实践课,第一次实践课后递交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申报书,第六次实践课后递交研究报告,如课题研究周期较长可申请递交中期研究报告。采取此模式的第一学期,该班申报的八项课题中有六项课题获得校级立项,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对改善农村居民经济负担的影响研究——以百色贫困地区为例》获得自治区级立项。
四、“新”:“互联网+传统”的混合式教学
“社会研究方法”作为一门方法论课程,核心在于学生如何应用,学生的参与与反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利用雨课堂技术将传统课堂包装为新媒体课堂。这样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①课程有动能了。这些动能来自于学生的高参与度,雨课堂的特色之一就是有极强的课堂互动性,如学生可以通过发送弹幕和留言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程的看法、疑问和见解。②课程有记录了。通过ppt预习、课堂测验、课堂点名等方式,雨课堂自动记录下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并形成大数据,为過程性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以及学生的留言和私信,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学习中的难点,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通过多渠道多手段、丰富和完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理论讲授、团队/小组学习、案例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机房操作、课外实践等方式,不仅对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和申报课题多有助力,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学生反馈。学生普遍认为对于认识本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参与社会研究的兴趣。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由于教师的现有能力无法满足需求,课外实践课与上机课中教师的指导不够充分,部分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有待提高。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改革效果,必须鼓励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应用新手段,善用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罗遐,刘雅云,高理想.社会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2):92-97.
[3] 邝继霞,罗尧成.美国著名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基于美国三所高校教育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75-79.
[4] 吴建南,郑烨,顾华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分析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5):83-89.
[5] 包水梅,谢冉.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2,(5):84-87.
[6] 卓凡.像毛泽东那样搞调查[N]. 江西日报,2015-10-14(A2).
[7] 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