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湖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18-05-14徐霄
摘 要:艺术教育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教育事业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提出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能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起到驱动作用,进而引领学生传承地域优秀文化艺术,增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徐霄,硕士,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高教管理。(湖北 荆州 434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通识教育理念下湖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5GB16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9-0019-03
艺术教育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合本地区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不仅能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起到很好的驱动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拓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传承地域优秀文化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支持。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提升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需要。教育部于2002年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均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国家颁布的多部文件,可以看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开设的公共通识教育选修课,首先,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拉进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其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审美方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对作品的特点、技法、效果等进行基本分析与感悟,从而形成一种艺术体验。例如在上“漆木器鉴赏”一课时,结合湖北荆州出土的虎座鸟架鼓进行学习分析,这件漆器的赏析若没有一定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很难解读出其中的创意和构思的,我们通过可以引导学生从线条、图腾、造型、动势等方面进行欣赏来了解作品的艺术创作风格与特点,对于学生审美直觉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尚、健全的人格离不开健康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的培养贯穿着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德育中渗透着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感悟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对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比起枯燥的说教,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熏陶常常是不知不觉的,学生内心情感自发的感悟一旦被激发或觉醒,就不会轻易改变了,从而将学生的思想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当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学、古代诗词歌赋时,也可以结合本地区域内的历史名人典故来学习,如湖北地区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屈原的《离骚》等可以潜移默化的进行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精神起到净化、升华的作用。达到借助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传承地域优秀文化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效果。
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0世纪西方教育体系中的艺术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美国1994年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提出,艺术教育的对象为全体学生,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艺术学习的资源和条件,不论其背景、天赋,都有权享有艺术教育。而在英国,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学校,都体现出对艺术教育普及化的重视程度[2]。在发达国家,人们把艺术判断力、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思想观念作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而当今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有艺术形式创造、艺术表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训练与培养。
二、湖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近年来,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主要选取了湖北省内不同类型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关于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艺术教育资源较为分散,艺术教育工作缺乏统筹。艺术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尚待优化整合、提高协同效率。湖北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主要分布在有艺术学科的各院系及校团委等多家单位,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统筹以及规划比较分散,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形成体系。
2.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规划,特色不够突出。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规划,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结构亟待理清。同时,高校对地方区域文化艺术也缺乏足够重视和价值认知,湖北地区丰富的地方区域文化艺术资源没有真正走入艺术教育,走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地方区域现有文化艺术资源的教育开发不够,使得湖北地区高校本地区域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自己鲜明的特色。
3.未能严格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一部分省属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因为师资条件匮乏、缺失制度保障等各种原因未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一些高校重视不够,理解上有偏差,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上也大打折扣。
4.艺术教育教学方向不够明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但有些高校不够重视学生审美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变成纯粹的专业技能培训课,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湖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国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实现明显普及,因此广大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参考和借鉴的环节中也无法实现方案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根据自身教育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设策略。
1.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健全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机制。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制订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条例,出台高校艺术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从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场地设备使用、条件保障等各方面统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完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构建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因地制宜地建设结合本地区域文化艺术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要将地域文化艺术纳入艺术教育内容体系中,一是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挖掘,比如湖北地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漆木器、汉秀、编钟、历史文化名人、民族民间音乐、文学流派等文化。二是要形成体系,可参考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对本地历史文物的陈列馆分布分类进行地域文化的开发。三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做成图文并茂、音视频互动的特色地域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当然,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环节中,应该将地域文化教学方向作为基本出发点,以更好地体现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特色。在此环节中,基础文化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行拓展。而社会实践课程则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确保在与社会的接触环节中,更好地理解注和掌握地域文化,这对于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3]。
3.将地域文化和艺术教育活动有效融合。艺术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培养乡土文化,但是不可成为一种无根的文化形式。在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环节中,广大教师更应该加强对人文资源和文化教育的关注,从而将其更好地融合到艺术教学环节中。要想在今后工作中实现民间艺术在校园中的有效传播,相关教育部门就应该积极推进校园艺术教育项目的开展。在此环节中,学校还需要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的形式,更好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确保体现更多的乡土气息[4]。文化在实际传承环节中应该借助地域文化的作用将艺术作品更好地体现,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往往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更应该加强地域文化和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从而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艺术实践能力。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对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如果教师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艺术知识教学经验,并且具备较强的艺术水平和素养,那么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将起到极大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环节中,要想充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要加强对广大教师团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提升,这也是现阶段高校艺术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5]。首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对公共艺术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的转变。比如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师来说,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一些具备艺术工作背景的工作人员以提高艺术实践课程教师的师资水平,让教师实现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其次,要注重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全方位培养,也就是采取指导教师技能竞赛的方式全面提升和强化教师的职能技能。最后,还应该提升教师素质,因为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学和其他课程之间本身就存在区别,这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更注重对学生艺术的熏陶,因而教师自身素质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6]。
5.拓展交流渠道,寻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引进校外资源,拓展艺术教育范围,拓宽交流渠道,寻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与相关艺术专业团体或个人联系,进行广泛的艺术交流,开办艺术讲座、艺术体验等活动,对接“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高校可以派出擅长传统艺术表演的学生参与各类演出、教授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同时还可以与本地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联合开设特色培训课堂,进行艺术交流。
6.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艺术教学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始终没能引起必要的关注,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学生出现艺术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学校管理层也应加强对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确保艺术教学工作能得到更稳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工作,还要加强艺术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得到更为明确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要积极探索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而为全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67617.htm.
[2] 卓雅.全国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程研究现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5):104-108.
[3] 朱蘇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6(2):99-100.
[4] 陆沁凝.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音乐创作,2013,62(7):188-189.
[5] 冯明曦.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创新与发展探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7,45(10):213-214.
[6] 王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电影评介,2013,30(7):110-111.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