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研究
2018-05-14邱月
摘 要:音乐鉴赏是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之一,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现阶段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面临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对应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音乐鉴赏课程在今后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定帮助,也希望以音乐鉴赏为代表的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音乐鉴赏;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邱月,博士,南京审计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江苏 南京 2118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47-03
新课改背景下,为落实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如期开展,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有效支持,教育部办公厅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标准,在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后,于2006年3月8日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学年内,就艺术限定选修课程中,选择不少于一门课程,且通过考核。在学分设置上,艺术限定选修课为两分,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经过艺术限定选修课的学习并获得两个学分,是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之一。在艺术限定选修课程方面,设置“音乐鉴赏”“书法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艺术导论”“戏曲鉴赏”可供选择。该方案从给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具体实施的效果状况来看,与方案设定之初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其中,音乐鉴赏是开设范围较广、频率较高、受学生欢迎程度较好的公共艺术课程之一,本文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分析音乐鉴赏在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课程的意义、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希望以小见大,对此类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所帮助。
一、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开设的意义
我国自“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来,多次指出,教育事业要面向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建设所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栋梁之材,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就是实施美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部早在1997年所给出的7号文件中,要求高校重视美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在健全大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其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陶冶其情操,推动其身心的均衡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且给出《高等学校“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设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包括音乐鉴赏课程在内的八门艺术鉴赏课程的概念。公共艺术课程是限定性选修课程,目的是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公共艺术课程能够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且培养其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上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备的。公共艺术与高校中其他公共课程的地位是相同的,都是国内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关键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提高全民艺术修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大力推动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代表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在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中的普及教育。音乐鉴赏课程之所以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其自身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1.开发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证明,音乐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开发。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经过深入探究后,验证人大脑左右两半球有着不同的功能,其中抽象思维、语言和逻辑分析等主要由左半球决定,而形象思维和知觉主要由右半球决定,即右半球决定了个体的音乐、雕刻和绘画等功能。通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大脑右半球的使用效率,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发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曲家希望通过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但声音本身是不带有情感的,这一观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早已有所阐释。听众根据自身的情感经历、人生阅历不同,对所听到的音乐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有所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就给予听众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无限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经过探究后也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共同体,个体的创造力,是科学和艺术存在的基础,音乐能够有效激发个体的创造思维,从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健全学生人格,培养爱国精神。德智体美四个方面中,美主要指的美育,就当代文明建设而言,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下,将美育纳入到教育体制中势在必行,音乐鉴赏则是实施美育教育具体方式之一。我国古代礼乐制度教化天下,音乐大有可为。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如各种积极向上的爱国革命歌曲如《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等,以及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音乐就可以成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开设过程产生的问题原因
自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到现在已经有十余载,音乐鉴赏课程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之一。但从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少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仅仅欣赏一些乐曲片段,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与方案中所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达到音乐鉴赏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起到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层面重视不够
(1)学校方面。作为学校方面,大部分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设音乐鉴赏等公共艺术限选课程,并没有与其他选修课程有所区别,课程开设后,对于后续的课程开设的效果以及是否达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监督机制。
(2)教师方面。从施教主体教师角度来看,从事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科班出身,专业学习音乐多年,当他们面对非艺术类的学生时,可能思想上不够重视,觉得这是给非专业的学生上课,导致备课等准备工作较为简单。
(3)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选择音乐鉴赏之类的艺术鉴赏课程,是因为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必须有此类限选课程的学分要求,选择这类课程也是出于功利性拿学分的目的并非真正的兴趣爱好,加之此类课程性质为选修课程,思想上容易懈怠。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通过调查研究,不少高校的教师在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时,教学模式大同小异,对所要欣赏的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经历、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然后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资料欣赏。此种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教学过程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至于学生掌握了没有、掌握了多少,没有很好地把握。
另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以西方曲目较多,本民族作品较少,东方音乐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更是较少涉及,教学的文化视野受到较大的局限性和限制。
3.教学设施缺乏。大部分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教学设施也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老师对于讲授的乐器、乐曲大都纸上谈兵,从理论上介绍乐器法,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乐曲。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性较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太少,学生缺乏对于这些乐器音色、音响的直观感性感受。
三、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1.端正态度,从思想层面引起重视。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个体层面都要意识到音樂鉴赏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首先从思想上重视。作为学校层面,不仅要将音乐鉴赏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后期监管机制,确保音乐鉴赏课程真正发挥提高学生素养、审美能力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达到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备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学生,要懂得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改进措施主要是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在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中优秀元素的同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如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以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更要欣赏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一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改善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议学校加大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设施投入,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音乐教室,若条件不允许,可以根据经费来采购相应的乐器,如钢琴、鼓等方便教师演奏和展示的乐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通过视频、音频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感性接触乐器,观察乐器的形制、体验其音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正视音乐鉴赏课程当前面临的问题,积极面对,找出对策和方法,让音乐鉴赏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1999-09-29.
责任编辑 程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