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基础”重点课程建设实效探究
2018-05-14黄霁歆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对口译人才也提出了急切的需求。因此,培养高素质、外向型、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口译人才,成了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立足于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口译基础”课程建设实践,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分析了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口译基础;重点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黄霁歆,硕士,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贵州 遵义 56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年项目“‘口译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编号:ZD 201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0-0038-03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学校保障教书育人、把控教学质量的关键。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口译基础”课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双管齐下,让学生掌握各种口译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译实战能力,旨在为日趋壮大需求市场输送优秀的口译人才。“口译基础”是翻译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口译活动是集听、说、读、写、记为一体的复杂言语交际活动,必须以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课程为基础,在掌握这些课程所传授的技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此外,口译课涉及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因此,除了注重词汇、句式积累,该课程还注重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口译基础”重点课程建设主要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口译基础”课程的教学队伍由8人组成,目前博士2人,硕士6人,专业技术职务由教授、副教授及讲师组成,年龄层次错落稳定,知识层面互补完善,专业配置合理均匀,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采取以下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1.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口译是一门对授课教师要求很高的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求教师能掌握学科前沿,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教学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眼界,提高教学整体水平,打造名师梯队。
2.督促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口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选择授课教师时,应要求主讲教师要有丰富的口译实战经验。因此,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交流,走访了解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教学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3.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激发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在了解青年教师专业特长的情况下,给他们提出要求、制定任务,帮助他们掌握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辅助他们制作课件、撰写教案、熟悉教学环节。此外,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提高业务水平。坚持新近教师试讲制度,提出问题给予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步。
二、整合教学资源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口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每单元包含五部分:①理论与技巧,用中文深入浅出地讲解口译基本理论与技巧,为随后的技巧训练奠定理论基础;②技巧训练,在“理论与技巧”的框架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设计技巧练习,以便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③口译练习,包括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口译练习篇章,用来在课堂或课后提高口译综合技能;④译员须知,既是理论与技巧部分的延伸,又有口譯实践经验的总结,可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口译工作的认识;⑤日积月累,采集、整理、归纳了有助于提高口译能力和扩大知识面的精神集锦,旨在引导大家养成乐于积累、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2.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通过同行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了解学科前沿、行业发展趋势,在授课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改革手段,为学生们传授学科最新动态,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进而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口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5个单元,课程总学时36学时,均为理论教学:Lesson 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terpretation(2学时)、Lesson 2 Getting the Message through Listening(6学时)、Lesson 3 Logical Analysis(6学时)、Lesson 4 Memory in Interpreting(6学时)、Lesson 5 Improving Memory Efficiency(6学时)、Lesson 6 Features and Layout of the Interpreters Notes(10学时)。
3.突出教学重难点。“口译基础”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在于讲解口译的程序,教授口译的原则和方法;难点体现在如何解决“听力与记忆”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地抓住信息的意义;如何将数字与所代表的内容正确地结合在一起;如何避免在目的语中找词。经过不断地摸索研究,教师团队发现,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语体的叙事,描述,论证等材料,让教学素材多样化;介绍不同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概括记忆,分类记忆,逻辑推理记忆等提高记忆的效率;选择内容较为熟悉的口译材料引导学生学会对篇章进行逻辑分析以抓住信息的大意;通过集中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基本、有效的笔记方法记录数字及其相对应的内容;帮助学生重视对主题及背景知识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课后加强语言外知识的积累,逐渐养成口译意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口译教学是以题材为主的双语互译,重点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译的材料大多是书面语形式而非口语形式。本课程是沿袭专业训练的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配以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口译方法,而非可以反复使用的口译等值。选材上除了主干课本外,配以更多不同场合的讲话文稿、录音、录像资料及邀请中外讲话者进课堂,创造真实的话语环境和口译场景。
1.课堂讲解法。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口译的各类技巧。以记忆训练为例,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记忆的分类(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对应概念是什么;其次,引入工作记忆的概念,即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一种结合,再強调口译中所需要的正是工作记忆,因为译员需要将刚接收的信息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部分,使其参与译员的在线记忆工作。在讲解提高记忆的技巧时,着重强调横向及纵向记忆,并通过举例来强化学生对技巧的掌握。
2.两两练习法。教师将学生按两人一组的方式进行训练,即pair work。此方法可用于课内及课外。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文件,让每个学生都做好笔记,再随机抽取两名同学,两人一组开展口译实践,互补长短,最后教师再针对两位同学的译文进行点评。在课外,学生可以自己找感兴趣的材料,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翻译,再互相探讨译文,在这种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开展训练,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同学们选定一主题,将学生分配入主题中的不同角色,进行现场口译。以旅游为例,如一批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当想购买物品时,发现语言不同,这时作为导游的同学就充当起了口译人员的角色。这样将role play用于口译实战演练中,不仅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让他们体验了更真实的口译场景。
4.模拟会议法。通过选定不同的主题来召开模拟会议,以文化主题为例,要求学生提前查询有关中外文化差异的资料,基于所收集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在课上进行主旨讲话(全程脱稿),部分学生(记者)听完后进行即兴提问,部分学生现场口译。这样的模拟操作,增加了真实性,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相似问题提供经验参考。
四、完善教学条件
1.丰富课程教材。根据翻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选用了《口译教程》第二版(杨柳燕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作为本课程教材。此外,教学组在教学期间收集了配套语音文字资料以及历年来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电视录像,如历届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外长记者招待会等,更不断更新充实课程辅导书籍,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实用口译手册》、外文出版社的《英语口译实务》等就可以用于教学辅导。
2.建设实践性教学环境。鉴于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必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与学校外事办合作,让学生参加一些外事接待任务;通过与政府部门、外企及会展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陪同口译及难度相对小的交传口译任务等。通过实践,学生的双语能力,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质将接受全面的考验,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口译技能在真实口译场合的灵活运用。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成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的动力和源泉。
3.建设网络教学环境。课程建设中,尽量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改革,积极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相结合,多管齐下,从视译、视听译、听译等角度,结合传统授课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形成口译的科学化教学,同时再将资源上传到慕课平台,便于学生课后学习。目前,学校已在校级慕课平台上传了教学课件、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源,学生也在积极使用(见图1)。
4.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口译实践能力的训练,丰富考核形式。在考试命题上主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改变单一的传统试卷考核方式,设计符合口译教学的现场口译、视译等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特殊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模拟发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体而言,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口译基础”课程先后在2014、2015、2016三个年级开设,经过三年的打磨,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很喜欢“口译基础”的教学模式,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希望将这类教学手段推广到其他科目。同时,该课程也得到同行评价、专家督导的肯定,总体效果显著。笔者认为,今后还应针对市场需求,利用各类会议所需的志愿者机会,安排学生观摩实战口译、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口译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巩固学生的语言功底,激发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口译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宫芳.论外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的目标与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 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 .江苏高教,2006,(6):73-75.
[3] 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庄晨燕,邱寅晨.口译学习和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6] 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31-32.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