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8-05-14王燕
王燕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初中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感悟能力以及知识提取运用能力培养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教学理念的有效渗透与贯彻,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培养,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发和创设多样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传统文化精髓和内涵进一步内化与升华。本文以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为题,具有一定的教学探究价值和意义。
一、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积极性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初中生是有着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语文教师一成不变、机械刻板的传统教学套路,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倦怠、排斥的消极心理感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停滞于形式层面,无法做到进一步领悟和内化。鉴于此,语文教师应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巧妙地渗透情感教育理念,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长,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跟随教师的教学思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鲁迅《社戏》一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民间社戏”的视频片段,学生津津乐道地赏析传统的民俗演艺,对课文内容充满自主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如: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么样?学生紧随教师的思路学习课文内容。这一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的能动性,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语文教材文本,将传统文化精神渗透于课堂教学理念之中
教材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基础性、阶段性、思想性、教育性等特点的纲要性学习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应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全面掌握和内化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教材文本中传统文化精神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课堂讲解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语文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不断加强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和追求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正向迁移作用。
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内容时,教师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探究,以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家国情怀为学习榜样,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品质,大力弘扬敢于为祖国的荣誉挺身而出的传统美德。
三、创设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多样化教学理念有机融合,从而创设和开发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效配合中,对传统文化产生个性化、具体化、深层次地认知,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思想理念,将精神文化转变为情感表达。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文时,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班级学生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分为4~5个学习小组,教师为各小组设置自主探究与学习的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思考:幽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品味语言,提问:“幽”体现在哪些字眼中?好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品味语言,提问:“好”体现在哪儿?清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提问:明明是写鱼,为什么说是写清泉呢?等,教师鼓勵各小组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对于传统文化习得的感受和心理体验,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暗示教学法和情境创设教学法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领悟转变为一种自我积累和沉淀的思维习惯,将传统文化精神理念内化于心,使学生感悟作者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的情怀的同时,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
四、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精神与魅力
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的习得方面,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将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初中生的兴趣有机统一,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精神转变为实际行动,使传统文化精神在初中校园文化中进一步发扬和传承。
例如,在学习《黄鹤楼》《归园田居》《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浣溪沙》等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有关“诗歌朗诵大会”“诗歌学习心得交流讲座”等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举办“诗歌沙龙”“传统文化交流学习会”等有趣的户外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语文教师应立足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以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渗透、发扬为出发点,以学生文学赏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的灵动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相关教学信息客观、准确地反馈。总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侧重点,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地探究、实践、反思,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