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堵新思路 济南打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2018-05-14交通言究社

汽车与安全 2018年2期
关键词:双向车道行人

交通言究社

近年来,按照“行人—非机动车—公交车—小汽车”优先顺序实施路权分配,将保障行人、非机动车和公交车路权作为治堵突破口和撬动绿色、低碳交通的有效杠杆,“倒逼”小汽车向绿色交通转变。

济南打造慢行交通出行体系六个重点保障慢行交通路权

压缩机动车道宽度 恢复非机动车路权

针对红线为20米和25米的新改建道路,将传统机非混行的双向四车道分别调整为双向两车道和三车道、机非绿化隔离模式,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对36条现状道路进行系统优化,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安装隔离护栏,施划非机动车专用标识,增设双向非机动车专用道。同时,充分利用非机动车道宽度,在领秀城6号和9号路探索设置电动自行车专用道,有效解决人力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各行其道。

创新实施行人及非机动车落差模式

为进一步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安全和便利,变更设计理念,将原来的慢行一体模式调整为行人、非机动车落差模式,实现行人与非机动车路权分离。

调整过街信号配时 完善慢行交通设施

以行人的方便为目标优化路口信号配时,在较大路口,实施行人二次过街绿波放行的信号控制模式,使行人不停留的一次性通过路口。围绕护城河、泉城公园、千佛山公园周边8条道路铺设彩色非机动车专用道,尤其是马鞍山路采用连续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新型地面标识,进一步保证路权分离。在120条道路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580处,以静制动改善慢行交通秩序。

改善慢行環境 还路于民

借助“拆违拆临”和城市管理整治行动,助推规划、市政、城管、交通等部门集中排查整治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不连贯、违章占道、障碍物、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立足保障慢行交通,对50条主次干道实施机动车禁停,切实做到“还路于民”。

推动建设“慢生活街区”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为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交通状况,于2014年启动了《济南市道路交通管理政策与对策》和《济南护城河片区节假日交通组织研究》两项研究,确定了以“高效交通、绿色交通、人文交通和品质交通”为目标的“公交+慢行”慢城建设模式。借助“慢生活街区”建设,在老城区(护城河以内道路)重新实施路权分配,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将双向四车道的明湖路、黑西路、黑北路外侧车道设置为限时(早9点—晚19点)公交专用道,将双向六车道的趵北路的中央车道设置为双向限时(早9点—晚19点)公交专用道,将外侧车道设置为双向限时非机动车专用道,目前已形成常态化管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人车拥挤状况明显改善。

优化提升微循环 保障社区慢行空间

按照“政府主导投入、交警规划设计、社区自管自治”的工作模式,陆续对现状138个已建交通微循环进行二次优化提升,在保证社区生活空间的条件下,对具备条件的微循环逐步取缔路内停车泊位,协调社区周边停车场对外开放,结合当前共享单车规范管理需要和人们绿色低碳出行需要,重新分配路权,引导自行车和微公交进入社区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真正打通生命通道、消防通道、绿色通道。截止目前,已先后对7个社区的16条街巷进行了二次优化提升,取缔停车泊位近800个,增设非机动车专用道25.6公里,保障支路街巷内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空间。

优先保障公共交通 确保“公交不堵”

确保“公交不堵”,济南交警立足本职,主动担当,依托治堵工作,对公交在路权保障上给予极大倾斜。

开展“公交专用道设置专项行动”

对双向六车道及以上新改建道路,一直按公交专用道标准进行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对现状道路,五年间由济南交警主导完成44条全天候公交专用道和11条高峰限时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专用道网络进一步完善。

开展“现状公交专用道优化提升行动”

完善现状公交专用道交通设施、增设公交待行区、优化调整公交停靠模式、创新“右转借公交”模式、采用公交与社会车道互换模式,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开展“公交信号优先保障行动”

在交通大动脉增设公交专用信号灯,实现公交的信号提前放行。兼顾社会车辆,实行公交站间的公交车辆绿波优先控制,进一步提高公交通行效率。

开展“公交专用道路权保障行动”

安装全覆盖固定式和公交车载移动式抓拍设备,加大非现场查处力度。发挥一线执勤民警及快反机动队的执法效能,加强现场查处力度,确保公交车辆正常运行。

结语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道路、车辆的增长密切相关,而车辆的尾气排放、能源消耗、资源占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负担。如何在“车的城”当中精炼出一个高品质的“人的城”,济南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无疑给出了一个诠释。

猜你喜欢

双向车道行人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插叙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我是行人
朴素高效的双向快充
例说乘法公式的双向应用
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方案
6+2大于4+4
一点值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