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取向到政治认同:培育高校学生入党动机的路径及指向

2018-05-14王银生曾光成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政治认同价值取向

王银生 曾光成

摘 要: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入党动机模糊,价值取向、政治认同存在不确定;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滞后,影响培育入党动机;入党动机的评估考核中缺乏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内容。因此,我们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实现对党的政治价值追求与个人理想事业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入党动机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形成;把握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培养政治参与和党员主体意识;利用红色资源的学习教育,增强入党动机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价值取向;政治认同;入党动机;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3.02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3-107-06

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是人们现实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是检验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的重要指向。政治认同是党员思想政治、价值取向、政治素养、政治规矩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入党动机的目标所在。这几年,高校党组织在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其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什么是入党动机?入党动机如何培养、如何评判?这是长期困扰高校党建的现实问题。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视野来重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从价值取向到政治认同作为培育入党动机的有效路径,增强高校党的建设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入党动机与价值取向、政治认同的关系

(一)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含义与关系

首先了解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主客观需要的判断好坏、是非、利弊、善恶的观念,包括价值内涵、特质以及标准的认识。由于对价值认识及判断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所谓价值取向是指通过人们的价值判断、选择和确定的过程,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价值选择,并自觉把价值取向转化为知行合一的状态,形成一系列关于人事、行为、关系和现象之意义的相对稳定认识。通常情况下,价值取向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那么,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人民大众为价值主体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以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的,以“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基本评价标准。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和政治运行中所产生的理解、赞同、信任、支持和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理论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等等,还包括对政治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的追求和信仰。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条件,也是政党政治运行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或者基本态度。政治认同的实质是认同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的过程。当前最大的政治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

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关系如何,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人们现实的思想认识都是现实物质生活、社会实践的直接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常常“左右”人们日常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活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關系和政治关系。”也就是说,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甚至政治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的形成,都围绕物质生产活动来进行,尤其根据利益关系的变化进行主动性选择。一般情况下,在社会利益关系中形成大家的共识即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在价值观主导和引领下,形成利益选择和价值取向,然后从价值取向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倾向、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由自发政治认同到自觉政治认同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人以一定的价值取向来归属自己的身份,以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谋划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展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需求感和满足感。比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身份,或某一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成员;某一政治价值实现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并自觉从价值取向到政治认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由此,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生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价值选择。通过价值取向使然个人的政治价值,个人的政治价值选择应然政治认同。

(二)入党动机与价值取向、政治认同的关系

动机是指由人们的现实需要引起,满足物资或者精神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能够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自我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正是这种有需求、有意愿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人们的动机。恩格斯把动机形成的因素称之为是需求上不同的“杠杆”,他说,“动机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功利心、‘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恨,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想。”而且,人们的需求动机,既是同一事情上的需求,但反映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指一个人向往入党的内在需求和目的,是达到中国共产党党员标准并实现入党意愿的精神力量。需要经历从教育培养、递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这些过程及诸多的环节,需要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取向的自愿判断选择,积极创造入党条件,满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入党行为标准,达到共产党人的政治认同。一般情况下,价值取向又决定人们的理想性质和特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就有什么样的入党动机。当自愿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及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党员条件,对党的理想追求持之以恒,入党的积极行为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入党动机的开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激励学生入党的主观愿望和精神动力,是思想上入党的直接体现,它是将来成为党员意识的强烈需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发挥入党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因此,入党动机同价值取向、政治认同有内在关联性和规定性,既有主观上的认识,又是客观上的表现,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又有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性。而如果只有入党动机这种外在的“体”,没有价值取向、政治认同内在的“魂”,有体无魂或者魂不附体,对入党动机的判断就很难把握住。同样,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支撑,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培育入党动机需要自身和外部两方面共同推动,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即价值取向到政治认同是渐进性认识和实践发展的过程。学生对价值取向、政治认同的认识和实践程度不同,可以把入党动机分为自发和自觉发展的阶段,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入党动机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实践行动。

二、学生入党动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

一部分学生对党是什么,入党为什么以及入党标准和要求知之甚少。有的心存浮躁,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入党长期过程的心理准备,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把入党定位在追求个人价值上,作为获取自己现实利益的方式,或者作为获取这些利益的砝码。认为入党是一种政治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良好发展,而不是将入党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追求。有的学生入党是跟着感觉走,入党目标不正确,意志不坚定,入党过程中经不起严格考验,入党信心和定力不足。有的学生党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宗旨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缺,入党之后就把自己“隐形”起来,发挥党员作用欠缺,影响周围同学的入党积极性。

(二)入党动机模糊,价值取向、政治认同存在不确定

在校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实现个人愿望强,但大多数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存在不确定,反映在入党动机方面也是模糊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环境下,社会的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价值的张力关系。由此,价值判断标准由单一的盲从向客观、辩证两重性转变,对一些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一些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观不正确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现象,许多学生对入党动机的认识简单与肤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出现利益观念的物质化、功利化、个体化倾向。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有限,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之间、思想政治与政治认同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问题与困惑,个别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政治不认同的现象。

(三)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滞后,影响培育入党动机

高校学生的社会阅历、社会认知、社会实践有限,对党的理解和感情不是特别深刻,特别是网络时代,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挑战。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绝对化和长效化,不重视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针对性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达到政治认同的目的性、紧迫性,政治认同掩盖或者代替了学生的入党动机,缺少培养、引领价值取向的基礎性环节。有的认为组织上已经入党,想当然的思想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认同就肯定没有问题,已经符合入党的标准了。而现实中看,许多党员干部出现问题的根源,很大成分是入党动机不纯和价值观扭曲带来的问题。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组织包揽、组织行为和依赖组织的格局,单一地灌输“理想信念”,宣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或直接给予“答案”的教育模式。往往把入党动机教育思路“固化”,习惯以“理想型”“奉献型”“服从型”“高尚型”的教育内容;有的不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简单直观和通俗易懂的解释,使许多学生感觉自己离党员标准、党员价值、党员形象太远,造成入党信心不足。

(四)入党动机的评估考核中缺乏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内容

对入党动机评价主要指向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想法,而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既有主观上的要求,又是客观上的表现,再加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往往难以进行标准量化考核和定性。许多高校对学生入党动机的评估考核还是简单地停留在“谈话”层面,还是打总体印象分,有的忽视学生的思想品质、入党动机的考察,没有具体细化的评价标准,尺度上较难把握,存在客观标准上以学习成绩或者以学生干部取人的现象。有的高校正在尝试入党动机的评估考核体系和标准,但都侧重于“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等方面,对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否端正也无明确的判断依据,有的从“德能勤绩”的角度,有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等等。最终都根据各项指标分值结果来讨论评定结果,并将总评结果用于推选发展对象、评选入党积极分子,分值高的就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导致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积极创先争优,但入党后表现平平淡淡。

三、培育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路径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实现对党的政治价值追求与个人理想事业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处于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也就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者“软骨病”的现象。有一些人认为,理想事业是个人的事情,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无关。历史证明,个人事业与国家息息相关,没有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没有国家和民族的。中国梦是国家梦、人民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我们人生的灯塔,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把远大理想抱负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广大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坚定阶段,单靠自身的体验与探索,是难以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五位一体”的目标,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不断超越个体、家庭和阅历的现实局限,不断学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知行合一的状态,使自己追求的理想事业与党的政治价值目标达到一致。

价值观决定人们的理想性质和特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也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将决定我们的理想内涵是什么,入党的价值是什么,入党后将干什么。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规定,党的政治价值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建党治党政治原则;以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努力追求的过程,需要经得起任何风浪考验,需要一股子劲,这就离不开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既要树立理想信念,又要善于不断激起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追求的积极高昂的热忱。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有的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缺乏思想上的激情和行动上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过程,缺乏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入党动机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为什么培育入党动机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渠道呢?因为入党动机的规定性决定学生党员发展的性质,即是否坚持鲜明的阶级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性和长期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主导(统治)集团,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政治理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的引导和规范的实践活动。由此,二者之间是相互有机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都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性的东西而已。”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这些观念不会天然地自发生成于每个人的头脑,不能仅仅靠自身修炼、靠家庭和长辈的言传身教,还需要课堂内外进行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育,需要对学生入党动机、党识水平和党性修养等教育,需要综合利用各级党组织营造良好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管理活动,需要高校党组织要形成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氛围,使学生党员深感党组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更要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端正政治方向、塑造个体品格等内容,尤其对有入党意愿和入党积极分子要重点宣传党是什么、为什么入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就越牢固。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建立在线交流平台、创先争优专题网站、学生支部QQ群、红色博客,积极开拓学生党建网络工作阵地。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形成

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当前社会价值多样化、复杂化,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斷、选择和更多的价值“过滤”机会,但都要经过价值判断→价值引导→价值定位→价值尊重(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通常情况看,国家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机理都赖于相应的政治活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二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集体价值取向的引领者、个人价值准则的践行者,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认同。三是坚持政治价值引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将政党所倡导和奉行的政治理论、政治理念作出科学的、准确的概括和解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疑释惑,通过政治教育与教化,形成理解、赞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同时,认真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还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出丑。”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克服个人、眼前、狭隘的利益,切实解决思想困惑、学业困难和生活困苦,让他们感受党组织的温暖,提高参加党组织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来说,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都是围绕利益而进行的,越是符合其利益的政治理念、政治架构和运作,就越容易成为其认同的政治。

(四)把握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培养政治参与和党员主体意识

人的正确思想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不断运动中形成的。当前,社会运转从单纯围绕政治理想而运转的社会,逐步变化为围绕现实利益而运行的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任务从专政统治转向社会治理、从阶级革命转向保障权利转变。如何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其实政治认同过程是政治价值与价值取向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利益关系是政治认同的原动力,思想共识是政治认同的聚焦点,政治参与则是政治认同的直接体现。那么,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机理应是三个层级:从本能到情感再到理智;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到政治参与;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具体就是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同时要把握准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党内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归属感,学校和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政治文化和个人的政治兴趣等。与此同时,不断让学生明确认识自己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和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到党内关系和程序中,逐步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

(五)利用红色资源的学习教育,增强入党动机培育的效果

红色资源的学习,主要是以理想信念和价值信仰等为核心的非知识类的内容,具有非传递性的教育特质和情境性教育特质。红色资源的学习行为通常从感觉和知觉出发,体验和领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思维过程。红色资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教育中的冲击和震撼直指学习者的本心。观察学习、体验学习以及反思学习是红色资源学习的主要类型。观察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直接感受的学习,虽然有耗时长且精准度不够等方面的不足,但却是学习者在价值信念、态度情感、道德品格等素质的学习或养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体验学习是特别适宜于理想信念、精神价值、情感意志、道德品格等内容的学习方式。基于红色资源的学习,感官刺激强、心灵冲击大、思想影响深,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因而具有反思学习的性质。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红色资源学习教育,制定合理的入党动机教育计划,把红色资源的实地学习作为入党教育和党员教育的必修课,使理想信念和价值信仰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杨 静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政治认同价值取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