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洪亮吉致黄易四札考释
2018-05-14许隽超
许隽超
摘 要:常州学者洪亮吉,邃于经学、史学、文学,乾嘉间名满天下;杭州学者黄易,为乾嘉金石大家,有“分书当代第一”之誉,篆刻亦列名“西泠八家”。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中,有洪亮吉致黄易书札四通,可看作洪亮吉的四篇佚文,于黄易生平亦多发覆,未见以往研究论著征引。利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档案,参以相关别集、年谱、书札等史料,予以系年考释,力图重现彼时的日常生活和学术场景。乾嘉学人好尚金石之学,于此亦见一斑。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洪亮吉;黄易;金石学;手札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1-0019-05
乾嘉著名学者洪亮吉(1746-1809)、黄易(1744-1802)的生平交游①,早已进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李金松《洪亮吉年谱》[1]、杨国栋《黄易年谱简编》[2]二书,内容丰富,颇便浏览。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乃黄易将平生师友来札,汇订成13册,是研究黄易生平、学术的重要史料。书札开面自题“《古欢》第三册”“《古欢》第七册”等,盖取《玉台新咏》“梦想见容辉,良人唯古欢”之意,黄易平居之缜密细致,亦于此可见。《黄小松友朋書札》中,有洪亮吉致黄易书札四通,可看作洪亮吉的四篇佚文,于黄易生平亦多发覆,迄今未见时贤论著征引。兹参以相关史料,勉力系年,略加考释,就教于学界同仁。排序以撰札时间先后。
(一)小松先生足下,前过斋头,值足下急欲随使者车去,不克久留清话是憾。然题襟则挥汗而书,宝墨则探胸而出,嗜古成癖,风裁如仙,足令人十日思矣。别来奉到武梁祠堂画象、范巨卿碑额二种,拜知己之赐不浅。尚有无厌之求,则琅邪画石刻耳。前所赠汉射阳县石门画像,今在宝应县,其石则友人汪容甫已辇之而回,覃溪宫詹以为即孔子见老子象,不知何据也。藉便率复,并问公事贤劳。不宣。弟洪亮吉顿首。阮公祈为道谢大坯山石刻。
札载《黄小松友朋书札》第5册。按,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中旬,黄易由汴返济,道经山东嘉祥,觅得汉武梁祠存留石刻。九月再过嘉祥,复为亭覆之,以其拓本分致诸师友。吕培等编《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五十一年条云:“三月,重赴开封节署。八月,登封陆大令继萼延修《县志》,并约为嵩山之游。以十月由郑州密县抵登封,陟太室、少室,访嵩阳书院暨启母石,手拓三石阙铭,信宿少林寺乃回。”②此札既云“奉到武梁祠堂画象”,当作于是年秋冬。札中提及师友,有兰第锡(使者)、汪中(容甫)、翁方纲(覃溪)和阮广曾(阮公)等。
观札中“嗜古成癖”诸语,知二人本年始初次晤面,甚为投契。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洪亮吉入陕西巡抚毕沅幕。乾隆五十年二月,毕沅移抚河南,洪亮吉、严长明等幕友,遂于二月底由陕入汴。彼时豫省积旱,兼之河工事填委,不复关中唱酬之乐。聘佐杂属吏为幕友,乃历任河督之惯例。乾隆五十年夏秋间,黄易以署山东泰安府东平州州同(从六品),作为署东河总督兰第锡幕友,随幕主防汛河南。札中提及的“范巨卿碑额”,毕沅跋黄易藏本云:“《范巨卿碑》久失,独存其额,顷黄小松司马驰示打本,审有元时印记,良可宝也。……乾隆乙巳(1785)秋七月,余与严侍读道甫、洪孝廉稚存、孙明经渊如、王参军秋塍,同观于大梁节署,因跋其末,灵岩山人毕沅。”并无乾隆五十年洪亮吉、黄易谋面的记载。又,孙星衍跋黄易藏《朱龟碑》拓本云:“仆与小松神交久矣,金石投报,殆无虚时,至是始识面于中州节署,时(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廿八日也。”③洪亮吉与黄易初次觌面,亦应在是时或稍后。洪亮吉《卷施阁诗》卷八,有《秦二世泰山石刻,止存二十九字,在泰山碧霞元君宫,乾隆戊午年复毁于火,拓本甚少,今夏黄州倅易构得一本寄孙大,因为赋之》《黄州倅易得汉石经〈尚书〉〈论语〉拓本残字共一百二十七,因自绘象于后,索赋一篇》二诗,皆乾隆五十一年夏秋间作。洪亮吉称黄易为“州倅”,知其彼时仍官东平州同。本年夏秋,黄易仍随幕主兰第锡防汛河南。闰七月十五日,兰第锡、毕沅奏报黄河水势安澜,工程平稳,乾隆帝旋降旨嘉奖,兰第锡始携黄易返济宁,时在八月初六后数日。④札中言及射阳石门画像,汪中《述学·别录》之《与巡抚毕侍郎书》有云:“射阳石门画像,东汉时物,其石今在中家,谨以打本二奉上。”⑤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二,有《宝应村间古墓有汉碑二,一刻孔子见老子象,一刻大鸟井兽衔环,近为汪秀才攫此石去,洪稚存孝廉为觅拓本见贻,作诗报洪》诗,乾隆五十一年夏秋间作。山东东平州州判阮广曾,附黄易来札,赠河南浚县大坯山石刻拓本给洪亮吉,洪倩黄代为致谢。阮广曾时或亦在兰第锡幕。洪亮吉《中州金石记后序》中,即以大坯山石刻举例。
(二)小松先生制府阁下,别及两年,亮吉南北奔驰,至客冬十月,方重抵大梁,与阁下相去千里而近。阁下此时建高牙,据熊轼,不更随河堤使者按视诸所,是以会晤较难,然私心皇皇,未尝不时驰左右也。所得石墨,复有几许?如有汉刻,能分副本见寄否?《中州金石记》,已属渊如刊之都中,阁下如有秘拓,祈录寄渊如,以便列入。兹因毕三兄之便,肃问起居。风便,望手示。不宣。小弟洪亮吉手肃。
札载《黄小松友朋书札》第13册。按,吕培等编《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五十二年条:“正月,偕孙君星衍计偕北上,入都寓绳匠胡同。三月,应礼部会试,榜发不售,以五月初抵里。时竞渡方盛,与庄表兄宝书、陈大令宾、陆广文寿昌,日为泛舟之游。五月,构卷施阁于宅西,稍有树石及小池,日偃仰其中。毕公屡书促行,十一月,偕庄舍人复旦重赴开封节署。”札中自云“南北奔驰”,即指此。另,株式会社东京中央拍卖2015年春季拍卖会图录中,载洪亮吉致蒹斋札,有“弟以家务纷纭,至十月中方克抵汴,一切托荫粗安”之语。洪亮吉本人自述,可信度应更高,与札中“客冬十月”之语吻合。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一日,东河总督兰第锡自济宁起身,赴河南防汛,洪亮吉此札,即应撰于六月或稍后,与札中“别及两年”语亦合。
札中称黄易为“制府”(总督),此际在山东“建高牙,据熊轼”,颇难理解,黄易平生何曾官至总督?其身份行止,不得不略作辨析。乾隆五十四年二月,黄易题升河南开封府兰仪厅同知(正五品)之前,曾暂署河南开封府下南河同知,应即此时之事。⑥乾隆五十二年底,因下南河同知汛期责任紧要,衙署由省城开封移駐黑堽工次,以便就近督办。黄易此时若已非河督幕友,即应履职下南同知,在黑堽督工防汛;若仍在河督幕,当随幕主防汛河南,亦不应留滞山东。我的推测是,黄易素为河督兰第锡器重,此时遥领下南同知,仍坐镇济宁,以幕友综理东河总督官署日常庶务。乾隆二十五年,浙江富阳人章辂,以候选从九品分发河东,旋充河督幕友,在李清时任内倚重非常,至有“小总河”之称。洪亮吉呼黄易为“制府”,或犹“小总河”之意也。
札中提及毕沅所纂《中州金石记》,有乾隆五十四年《经训堂丛书》刻本。史善长《弇山毕公年谱》(同治十一年刻本)乾隆五十二年条云:“(毕沅)自关中移节,迄今三载,公暇搜罗金石文字,考其同异,聚而拓之,编为《中州金石记》五卷。”幕中严长明、王复、洪亮吉、孙星衍等,实助成之。《中州金石记》卷末,洪亮吉《中州金石记后序》云:“尚书弇山先生成《关中金石记》之后二年,奉命调抚河南。又三年,而复有《中州金石》之著。自是秦凉之宝墨,荆豫之贞珉,搜采靡遗,殆称观止。”孙星衍(渊如)去岁以一甲进士及第,时在都任翰林院编修。
(三)小松先生足下,得手书,并惠琅邪台石刻,感谢之至。此间日来惟武虚谷得晋太康金一,北齐造象记一;冯鱼山得后魏司马升碑一。武进士以数本奉寄,鱼山则已飞札札属其就近寄上也。嘉祥武氏诸石刻,乃希世之宝。按,此系郦道元云有汉荆州刺史李刚碑,石室四壁隐起,为君臣官属及麟凤之文,作制工丽。今兄所得复如此,何此县之多汉石刻耶!谨怔忪制一诗,因日内即欲束装赴楚,心绪历落,不能工,足下教之可耳。管少空处,昨长笺与之,并言及吾兄近日所得汉刻之富,渠或有札来奉乞也。渊如近状亦甚窘,献之闻可借补县丞,均无好怀抱也。附问起居,馀容至武昌详启。不宣。小弟洪亮吉顿首。八月九日。
札载《黄小松友朋书札》第8册。按,吕培等编《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五十三年条:“在开封节署,赋《寒食纪游诗》四十首,和者数十人。八月,毕公擢督两湖,先生偕行,以九月五日抵武昌节署。”与札中“日内即欲束装赴楚”句吻合,知撰于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初九日。
札中提及的“琅邪台石刻”,即第一札中向黄易索要的“琅邪画石刻”拓本,至此方寄至。札中所云“怔忪制一诗”,即为黄易《访碑图》题诗。洪亮吉《卷施阁诗》卷七《黄通守易访得汉武梁祠堂石刻圣贤画象,既为亭覆之,又绘〈访碑图〉索诗》诗云:“高平石刻皆云烟,千载复见嘉祥阡。平原武安吾不识,得姓要在西京前。大河南移川变陆,削石棱棱数间屋。不随巨浪入沧溟,中有圣贤牢置足。四百馀字汉八分,句字朴梀如皇坟。以之持较李刚刻,四角但少龙鳞文。访碑客至何潇洒,拓地为碑营大厦。道旁错认鲁东家,一车两马栖栖者。”后一题为《八月初九日,将赴楚中,童少詹凤三邀同张学使焘、崔编修景仪、赵舍人怀玉、蒋上舍齐耀,预至吹台登高,归饮寓斋,即席赋别》诗,即撰于作札之日。按,前诗称黄易为“通守”,即同知,是时兰第锡防汛河南未归,黄易仍在济宁河督署办公。
乾隆三十六年冬,洪亮吉入安徽学政朱筠幕,此时已奔走江湖近二十载。四十五年举顺天乡试,四十六、四十九、五十二年三应会试被黜。五十年入赀为太常博士,以为晋身之阶。此际栖身毕沅幕府,固多师友切磋之乐,然功名杳不可期,深秋复将跋涉入楚,落拓依人,感怀身世,自不免牢落低回,此即其“心绪历落”之背景。⑦
札中提及之师友,有武亿(虚谷、武进士)、冯敏昌(鱼山)、管干珍(管少空)、孙星衍(渊如)、钱坫(献之)等。武亿乾隆四十五年举进士,本年二月入毕沅幕,五月移砚怀庆府河内县清化镇,行前以碑拓数种遗洪亮吉。冯敏昌去岁六月游衡山,时掌怀庆府孟县河阳书院,兼纂《孟县志》,距武亿馆地颇近。⑧管干珍与洪亮吉、孙星衍同里,时官工部右侍郎,《黄小松友朋书札》中未载其来札。孙星衍在翰林院编修任,家事丛猥,日常颇形拮据。钱坫乾隆四十一年即客毕沅陕西巡抚幕,五十一年夏秋间入毕沅河南巡抚幕,然未随幕主赴楚。⑨
(四)小松九兄足下,客冬判袂,又逾寒暑,比惟色养之馀,宦况宜人为慰。亮吉昨分校京闱,又蒙恩命,视学黔中。自维旬日之中,叠受非常之遇,抚衷自愧,良惧勿胜,爱我如足下,将何以教其不及耶?现定于九月杪起身。敝友金明经畹芳,人品学殖,足下所知也,而性情之温粹,笃爱友朋,又实辈流中所少。今应吉抚军之聘来东,久慕足下,欲就近订交,谅定应相见恨晚也。馀金君能口述,不备。并问堂上福安,并文祉,不一。愚弟洪亮吉顿首。九月十三日。
札载《黄小松友朋书札》第10册。按,吕培等编《洪北江先生年谱》乾隆五十七年条:“八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日,又在闱中奉视学贵州之命。向例,未散馆翰林无为学政者,有之,自先生(洪亮吉)及同年石修撰韫玉始,盖异数也。”⑩与札中“昨分校京闱”数语相合,此札撰于乾隆五十七年九月十三日,可为定谳。乾隆五十四年二月,黄易升署河南开封府兰仪同知(正五品),同年九月调署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五十六年冬赴都引见时?,曾与洪亮吉晤面,即札中“客冬判袂”一语的背景。札中提及的友人金畹芳,名兰,号香(湘)谷、碧云居士,江苏高邮人。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官正红旗教习。金兰应山东巡抚吉庆(吉抚军)之聘来东,持洪亮吉此札,欲与山东运河同知黄易就近订交,揆诸金兰诗集,尚有下文可寻。
金兰《湖阴草堂遗稿》,道光三年刻本,卷首《题词》载黄易诗:“书剑轻千里,英年赋壮游。玉衡天外朗,珊网座中收。时从覃溪先生校士山左。已觉扬州梦,还登济北楼。新诗初脱稿,高格信无俦。”又,卷首翁方纲乾隆五十八年三月《序》云:“高邮金畹芳明经,诗才清艳,秀绝江淮。岁己酉,以选贡入都,当代名流,咸相引重。明经故辛楣先生诗弟子也,生平撰著,厥有师承。尝编曹魏萧梁其间数十作者为一集,研精殚思,故五古独得乐府神髓。近体学中晚唐人,而于金元致力尤深,并能刻意生新,超越侪辈。余近岁奉命校文山左,明经适从余游,轺车所及,余必搜剔山川之俶诡,人物之英华,明经皆一一纪之以诗,指事类情,无不毕肖。”皆赞金兰之英姿勃发,诗格高华。
金兰《湖阴草堂遗稿》卷一,《观黄小松司马所藏武梁祠象》诗云:“往古灵异不泯灭,搜罗石室推前哲。任城昔有古画象,武梁祠宇殊冠绝。洪氏景伯详其形,载入《隶续》埒鼎铭。衣冠刻画见神似,赞铭精粹光荧荧。我欲一见古真迹,晤言千载然疑并。偶来泲水寻丹邱,黄公相见如旧游。衙斋清辟数椽竹,赤文绿字勤研搜。须臾手出古瑶册,谓是汉时高手勒。森然精气跃纸上,传神阿堵超凡质。吾闻武氏塋墓前,其碑立自元嘉年。孝孙子侨竭心力,选择名石工雕镌。风霜剥蚀易损缺,何竟珍护犹林列!千百年留清翰缘,十四碑传古芳烈。嗟乎此物沦风尘,屡溷世俗遗其真。展兹尺幅窥秘奥,巨眼珍惜留贞珉。司马好古有深识,手摹此碑香露浥。陋宋方氏重刻本,前望古人相峙立。”?记载其造访黃易署斋,摩挲赏鉴拓本之情形。揆诸沈津《翁方纲年谱》,乾隆五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翁方纲由曹州赴兖州按试,道经济宁,集于黄易运河同知官署,金兰得览《武梁祠画像册》,应即在是时。
洪亮吉致黄易四札,前三札作于毕沅幕中,第四札作于赴贵州学政前。前三札口不离金石,第四札绍介友人金兰就近订交,亦与金石关涉。潘有为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致黄易札,有“金石亦时尚也”之语?,略含戏谑,恰凸显彼时士人为学之趋向,是当时学术生态的真实写照。
注释:
① 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更生居士,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初三日生,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十二日卒。乾隆四十五年顺天举人,五十五年一甲二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著有《洪北江集》《春秋左传诂》《乾隆府州县厅志》等。事具吕培《洪北江先生年谱》。黄易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生,嘉庆七年(1802)二月二十三日卒。以监生捐纳,由东河汛员,仕至山东运河同知,护理运河道。著有《秋盦遗稿》《小蓬萊阁金石文字》等。事具潘庭筠《山东兖州府运河通知钱塘黄君墓志铭》。
② 吕培等编《洪北江先生年谱》,光绪三年刻《洪北江全集》本。下引洪亮吉《卷施阁诗》《卷施閣文》,皆为此版本,不另注。
③ 毕沅、孙星衍跋文,均载《黄小松藏汉碑五种》,民国四年有正书局影印本。
④ 兰第锡、毕沅乾隆五十一年闰七月十五日有《奏报节逾白露水势安澜工程平稳情形》折,台北“故宫博物院”:《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1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1987年:第320~321页。又,《乾隆朝上谕档》载:“乾隆五十一年闰七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据兰第锡等奏,现在节逾白露,黄河水势安澜,工程平稳等语。本年豫省河工,自七月中旬以后,屡次报涨,各工在在险要。兰第锡、毕沅督率员弁,分投抢护,江兰亦常川在工,查办不辞劳瘁,各工得以一律平宁。现在节过白露,秋汛具报安澜,兰第锡、毕沅、江兰,俱著交部议叙。所有在工出力文武员弁,并著该督、抚等查明,一并咨部,照例议叙。钦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第13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第335页。又,兰第锡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六日《奏报黄河工程平稳并拟自豫回东日期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4-01-05-0068-024。洪亮吉云黄易“急欲随使者车去”,亦可推知其為河督幕友。乾隆五十一年冬,黄易致邱学敏札中,有“自就微官,仍依幕下”之语。
⑤ 见汪中《述学·别录》,道光三年刻本。后引翁方纲诗,見《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二,清刻本。《黄小松友朋书札》第五册,另有便札一纸:“汉射阳石门画像并阴拓本二纸,汪中寄钱塘黄君,求书‘问礼堂三字,其大径尺。又求金乡画像一副,共结翰墨之缘,兼申缟纻之谊。乾隆五十一年长至日,书交季逑。”似为汪中笔。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冬至,孙星衍(季逑)是月返开封。若此纸附洪亮吉札至,洪亮吉此札应作于岁末。
⑥东河总督李奉翰乾隆六十年闰二月二十八日《题报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黄易丁忧日期事》题本,内引黄易呈称:“窃卑职现年肆拾玖岁,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监生。遵川运例,捐从九品,乾隆肆拾贰年拣发河东河工。肆拾叁年咨补商邱县主簿,肆拾肆年调补阳谷县主簿,肆拾陆年咨升武城县县丞。肆拾柒年升署东平州州判,伍拾年咨升东平州州同。伍拾壹年升署卫河通判,调署捕河通判,伍拾肆年升署兰仪同知。是年玖月内,调署运河同知,伍拾陆年拾贰月内实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2-01-03-08090-011。潘庭筠《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塘黄君墓志铭》载:“(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两遇南巡,回銮经运河,办差无误,晋秩别驾,由卫粮调捕河,权下南同知。五十四年,升任兰仪,次年调运河。”《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31页。
⑦ 洪亮吉同乡龚烈长年作幕,其心态可以参看。《黄小松友朋书札》第10册,载龚烈致黄易札云:“弟自去冬以来,心绪如灰,益复颓放,无一好怀,足报知己。且日在文书堆中过日,自问功名富贵,固已无分,乃看书写字,皆不容略享清福,实觉恨人。”龚烈为河督李奉翰幕友。
⑧ 黄易是秋寄《汉白石神君碑》等拓本给武亿,详见陈鸿森:《武亿年谱》,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3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年,第514~518页。冯敏昌事迹,见其子冯士镳《先君子太史公年谱》,道光三年刻本。
⑨孙星衍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答朱秋岩书》有云:“弟在都甚窘,惟人情尚好,颇不寂寞耳。家君负债出都,岁底尚无信来。此时于支持薪桂之外,又添一苦,正在迫促,不知所措。”《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53页。钱坫事迹,详见陈鸿森:《钱坫年谱》,载《中国经学》第9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9~166页。
⑩洪亮吉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奏报到任日期及沿途雨水苗情事》折有云:“贵州学政臣洪亮吉跪奏,为恭报微臣到任日期,仰祈圣鉴事。窃臣自九月初八日诣宫门谢恩,当蒙召见,并谕即赴新任。臣旋即由京起程,于十一月十五日抵贵州省。准前任学臣陆湘,将学政关防一颗,并圣谕、书籍、案卷等项,移交前来。臣随恭设香案,望关叩头谢恩,祗领任事讫。伏念臣江左寒微,毫无知识,由一甲进士,供职未久,分校京闱,已惭逾分。兹复仰承恩命,视学黔南,士习文风,厘整匪易。臣惟有恪遵圣训,实力实心,洁清自矢,以敦品向学,随时勖勉士子,稍期仰答高厚鸿慈于万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4-01-23-0119-012。洪亮吉九月二十四日起身赴黔。
?黄易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在都引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帝起居注》,第3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1~262页。
?是诗后,有金兰之子金福按语:“《汉武梁祠象》,旧藏扬州马秋玉征君家,后归汪雪礓龙尾山房,汪赠黄秋盦司馬,秋盦双钩锓板行世。原拓载朱竹垞先生跋云:‘右汉从事武梁祠堂画象,传是唐人拓本,旧藏武进唐氏,前有‘提督江河淮海兵马章,后有襄文公顺之暨其子鹤征私印……。”黄易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得此拓本,亦以为唐拓,学界今定为宋拓。详见马子云《谈武梁祠画象的宋拓与黄易拓本》文,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第2期。此拓本原件,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承故宫书画部秦明先生慨赐图片,得饱眼福。
? 潘有为致黄易札有云:“敝本家兰公前辈有札来,道及足下亟须校官碑,嘱为为转致。渠处已告尽了,可知金石亦时尚也,呵呵!”载《黄小松友朋书札》第13册。兰公前辈,指潘庭筠,后与黄易结为儿女亲家。
参考文献:
[1] 李金松:洪亮吉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杨国栋:黄易年谱简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