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2018-05-14张慧洁
张慧洁
摘 要: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重新构思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以此指导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内涵有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具有以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性指标、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的艰巨和困难、注重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特征。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特征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20-05
实现现代化,使中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党和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了不少的弯路。邓小平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亲历了我们党确立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决策过程,深知其中的经验教训。“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就提出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并开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一、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过程
一般来说,现代化战略目标包括三方面的规定:一是限定时间;二是定性目标,如达到某个国家或世界某个等级的水平;三是分解和量化了的具体指标。战略部署则是在限定时间内,为实现战略目标所作的阶段性规划,可以说是对战略目标的阶段性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83年,主要是确立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太平正方时,被太平正方问道: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邓小平回答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待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现代化量化了的目标。当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到本世纪末要达到一千美元的标准,也就是说要增加三倍。当时还未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三倍,实际上也就是翻两番的意思。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首次对国内谈到这个目标,当时也就是转述了对太平正方的回答。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这个战略设想被党和政府所采纳,在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阐述了这个二十年的新战略目标。
后来,邓小平经过反复研究,觉得一千美元的标准还是高了点,因为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经过控制估计也要增长到12亿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计算下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在八百美元左右。在这段时间内,邓小平多次谈到,“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八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所以,邓小平之后特意对“小康社会”作了一个说明:“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八百美元。”
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到1987年,主要规划了现代化的长期战略目标和部署。邓小平在翻两番的基础上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制作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邓小平意识到小康水平只是现代化的“最低目标”,离高度现代化的距离还很远。所以,邓小平在提出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后,就开始思考达到小康之后的下一步战略目标。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谈到,“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10月6日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对这个新设想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到五十年,恐怕是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
在这段时间内,邓小平多次谈到这个设想。这个设想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邓小平说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但在具体期限的估算上,他更倾向于五十年,这样再加上前面的二十年,被称为“七十年设想”。第二,最初提出这个“七十年设想”时,战略部署为“两步”,他把翻两番整体上看作第一步,把后五十年看作第二步。第三,邓小平最初形成这个“七十年设想”时就很明确,即使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也只是接近而不是超过发达国家。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时讲到,“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在几十名以下,但是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此时,邓小平构建的现代化的长期战略目标的三个内容已经形成。一是时间限定为“再过五十年”;二是目标的数量指标定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三是将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定为中等发达的国家。
后来邓小平把第一步的翻两番分作两步,这样原先规划的“分两步走”就成了“分三步走”。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时,首次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说:“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此时,邓小平设想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已經形成,并在中共十二大上得到全党的认可。
二、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内涵
邓小平确立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不单是目标部署上的“三步曲”,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邓小平讲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就把之前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为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际上也就是把标准降低了一些。据当时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1977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为八千七百多美元,占世界第五位。第一位是科威特,一万一千多美元。第二位是瑞士,一万美元。第三位是瑞典,九千四百多美元。第四位是挪威,八千八百多美元。”而当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概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基于这样的薄弱基础,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内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水准。所以,他在回答太平正方的问题时就指出,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水平。在邓小平看来,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政策,不存在剥削阶级,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即使人均国民收入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但人民的生活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也基本上达到了现代化的“最低目标”。
(二)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虽然每个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都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类。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对中国的现代化来说,前面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邓小平早就强调:“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三)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现代化。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到,“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所勾画的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仅仅包含经济层面,而且还涉及到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实现了从主要追求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向追求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全面现代化目标的转变,这就克服了前人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内容的局限性。
三、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与1979年以前我们党和国家先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相比,有了重大的转变,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以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性指标,而不是以工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尺度
邓小平在设计现代化战略目标时,把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既反映了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也反映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是一个能够相对准确反映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和综合指标。”而工农业总产值的指标却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同时还存在着重复计算的弊端。但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姓“西”,工农业总产值姓“社”,所以,我国长期以工农业总产值来衡量现代化的水平。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去年我到苏州,苏州地区的工农业年总产值已接近人均八百美元,如果按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大约人均四百美元。”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换算是很清楚的。其实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使用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衡量中国现代化水平的尺度,这也体现出他对待西方经济学中合理东西所持有的科学态度。
(二)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不是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作为实现高指标、高速度的条件
以往的战略部署都暗含着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这样一个前提,所以能够用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而邓小平在构思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则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很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前者把社会主义优越性看成先验存在的东西,并把这当作高指标、高速度的动因,而后者则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需要我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能体现出来。
(三)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的艰巨和困难,而不是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邓小平认为“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搞社会主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邓小平深知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困难,他常说:“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很不容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制定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与三届全国人大和五届全国人大提出的现代化目标相比,不仅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往后推了五十年,而且把“走在世界前列”改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前者的高调目标相比,邓小平定的目标可以说是低调的,而这样的“低调”目标恰恰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构思长期目标的1984年至1987年,正是我国改革取得进展,经济发展势头正猛的时候,他却把目标往下降,从“三十年到五十年”明确为“五十年”,从“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确实是清醒的务实派,而不是脫离实际情况盲目乐观,急于求成。
(四)注重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产品产量的增长
以往几个现代化战略中,以某几种主要产品的产量来衡量现代化的水平,注重主要产品产量的增长,却不见人民生活的位置,对人民“欠账太多”。而邓小平则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 “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这个立论出发,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则紧紧围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个中心,始终突出现代化建设要为人民谋利益的这个目的。在三个战略目标的逻辑演进上,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里面的“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中等水平”都是直接描绘人民生活改善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三步目标,科学地勾勒出人民生活水平从总体上逐步提高的程度。这就克服了以往经济发展中的缺陷,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对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承续与发展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规划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蓝图,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在20世纪末“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三步走”的第三步目标。而在邓小平的规划中第三步的实现期限为2050年,由于实践的局限性,邓小平并没有对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第三步的战略部署进行细化,目标的层次感不是很清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邓小平“三步走”中的第三步的战略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建设经验,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化为“新三步走”。“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十六大对中共十五大所提出的“新三步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把这两步的目标设定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则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前者是一个过程,后者是结果,这意味着我们党要在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2017年召开中共十九大之时,距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期限只剩3年,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而中共十九大在努力做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部署的同时,也开始对“新三步走”的第三步即第二个百年目標进行系统筹划。把这三十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十五年,由原来设定的二〇五〇年改为二〇三五年。
由于实践的局限性,邓小平不可能对长达七十年之久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每一阶段都进行准确而细致的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实践发展的需要,沿着邓小平设想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这个模式,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赵一明.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责任编辑: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