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选择

2018-05-14赵华林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代

赵华林

摘 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始终具有唯物史观特征、中国历史特征、世界特征和中国共产党属性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紧密的逻辑联系。40年来,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特色,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站在新时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必然性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实际;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04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16-04

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势,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判断,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进而改变世界发展进程,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40年的厚积薄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國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唯物史观

(一)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理论与实践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从改革开放的发轫,到提出共同富裕,到围绕这个社会主义终极目的的一切理论、制度的实践,从“小岗村”到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变迁,从解决小康问题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40年,无一不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自身人民属性的始终不渝的坚持。

(二)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围绕解决“两个矛盾”

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内在规律。社会主要矛盾揭示阶段性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一切的理论和实践都围绕着解决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调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在探索中确立,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高度理论概括,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执政的探索到执政规律的深入把握,无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无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物史观逻辑。

(三)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实际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0年改革开放,从肇始之初,就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一以贯之。40年来,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需要、基本目标,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从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发展形成,从打开“一扇窗”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底层推动到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高扬,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和强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和谐统一,走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提供了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中国方案。

二、 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历史发展逻辑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历史进程表现为中国人民追求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演进。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40年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理论和制度基础。40年改革开放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基础。如今,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近距离的新时代。纵观5000年、180年、100年和40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大同小康的历史追求

5000年的文明史,根本上是中国人民追求大同小康目标的历史。大同小康不仅仅是中国政治历史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演进历史的目标,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目标。掌握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汲取着中国文化营养,围绕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追求,主动加速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一进程,是5000年历史注入的文化基因。

(二)伟大复兴的近代追求

近180年来,加速衰败的中国现实与苦难的中国人民,复兴中国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梦想。从“睁眼看世界”到片面的学习追赶,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移植到僵化社会主义模式的照抄照搬,失败了。从建党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成功了。历史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历史上从未如此之近的目标。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历史追求和历史担当。

(三)人民福祉的当代追求

建国以来,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最广大的社会历史变革,确立了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翻身作主——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地位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解决了世界70%的贫困人口问题,正走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正确道路上,这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福祉的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层面上,从普惠式帕累托改革效应到当前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更加注重和追求“共同富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基本小康再到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美好生活需要,展现了一幅人民幸福不断得到实现的恢宏画卷。在理论层面上,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什么”,一直指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解释了在改革开放中一切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正在用时代性的言行提出并实践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三、改革开放正确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篇章

大航海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近代中国的衰败,在世界视野下,就是孤立的、封闭的、僵化的模式的结果。黑格尔说:“(中国)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说:(中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站在世界看中国,立足中国看世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向好转折。

(一)中国离不开世界

决定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判断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外部动力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状况的差距判断,作用效果则是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的需求。古代中国的强盛时期在于开放,在于适应开放;衰败时期在于封闭、在于僵化、在于落后。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必然要开放、必然要改革,必然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充分汲取世界营养,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日益受世界因素的影响,中国已经离不开世界。

(二)世界离不开中国

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对世界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决定了世界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世界看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世界看好中国。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举措牵动世界关切,中国贡献推动世界发展,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中国方案提供全新模式。全球治理体系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世界需要中国贡献力量。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世界的判断。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世界发展的作用结果。今天,世界已离不开中国。

(三)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

站在世界的视野看中国,必须要改革开放,必须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和需要,立足于通过独立自主的国策,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对比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之所以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不仅限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验证了独立的而又融入世界的改革开放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四、改革开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中国,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问题的方法。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问题导向、解决问题是主题,方法是改革、是开放。

(一)办法总比问题多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问题焦灼到改革进程中的困难重重,从“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来”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再到“壮士断腕”,“办法总比困难多”。从经济体制改革延伸到多领域全方位深化改革,从沿海到沿边到全面开放,一路走来,改革开放就是办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

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同时又产生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解决办法还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早就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各种矛盾交织,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面对发展起来的更多问题,同样适用“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道理。把改革进行到底,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宏伟目标的唯一办法。坚持问题导向,是40年改革开放的方法论财富,也是走向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引。

(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40年改革开放,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和辉煌。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和方法成果。从农村到城市、经济到生态、温饱要求到美好生活需要、国内到国际,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注重高质量发展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五、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运用。选择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

(一)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属性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属性规定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做到“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证明了其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的属性特征,在于其实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先进文化的丰富发展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获得。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属性规定及实践表达,中国共产党具备了长期执政的先进性特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主义三次伟大飞跃。前两次飞跃为第三次飞跃创造了条件和基础。改革开放归结起来就是,把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由此而具体地抽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继续演进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过程,才产生了影响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中国改革开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人类发展伟业,自覺运用了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问题,才能主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获得长期执政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支撑。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要求

党的十九大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积淀的宝贵财富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让中国共产党更有信心、更有情怀、更加豪迈。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情怀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豪迈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为人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要求。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40年来,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特色,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回顾40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因为符合自身所具有马克思主义逻辑性,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站在新时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不断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性选择。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