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 理论创新的逻辑品质
2018-05-14赵自力
赵自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民族逻辑与时代逻辑、现实逻辑与未来逻辑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智慧和真理力量。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24-06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1 〕342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善于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指南。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探索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凝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特质,拓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视野,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进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逻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个政党选择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事关党的建设全局,事关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脉所在。
(一)指导思想的一以贯之
近代以来,面对旧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和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新型政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创建始,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指导地位,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认知,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灵魂和初心所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32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2 〕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33。当前,面对时代变革和实践发展,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否则就可能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基本理念的一以贯之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3 〕68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3 〕742-743。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历史。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亦不能给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进行理论升华。在这个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归结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当今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三)时代主题的一以贯之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決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4 〕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中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但我们党仍然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高度。在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理论指导、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不断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实践逻辑: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1 〕62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探索的艰辛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一)源于社会主义500年的艰辛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5 〕探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追根溯源,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中去寻找根脉。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切地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坚信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2 〕23。500年间,社会主义发展起起伏伏、波澜壮阔,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终贯穿于其中,孕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与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500年创新发展基因图谱的延续。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增多,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源于新中国近70年的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6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并未从根本上明确将来的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建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对于肩负革命、建设和改革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崭新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理论可供参考,只能在探索中求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提出了“以俄为师”的主张,倡导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做法,对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我们党开始逐渐反思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先后提出了“以苏为鉴”和“走自己的路”等著名论断,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实践历程。但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遭到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总结和吸取了毛泽东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教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逐步开始探索并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不能离开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历程,决不能将两个历史时期完全区分开。虽然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2 〕22-23
(三)源于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4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也是党的理论创新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豐硕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涌现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世所罕见的历史性成就。可以说,没有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没有党的创新理论的历次飞跃。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 〔1 〕34。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就,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民族逻辑: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民族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原则与独特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厚重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延续传承,深刻表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 〕313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奋斗中积累了厚重深邃、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与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柱。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历程中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时代性转化结合起来,不断从中汲取理论创新的知识智慧、理性思辨和思维力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正是基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民族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引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形成,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焕发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走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延续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活其生命力,为实现党的指导理论新飞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态
揭示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 〔7 〕,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民族特点结合起来,不断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的历史成就,发生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文化相融合,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與民族特点相契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当前,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于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聚焦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理论创新的指向,从根本上决定着创新的科学程度、理论的价值深度、服务的根本向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实践。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均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大地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复兴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言:“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8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没有中国共产党持续深入的理论创新,民族复兴也必然会是空想。在当今新时代,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擘画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与把握规律,在实践发展中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充分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
四、时代逻辑: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秉持“时代是思想之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表征和理论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迎接时代新挑战的信心与勇气,充分表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顺应时代发展变迁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1 〕5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在准确认知当今时代主题、主动遵循时代发展规律、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把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脉搏相对接,带领全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实现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转变,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在立足现实与引领未来的结合中向前推进的,就是在顺应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统一中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人类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这些都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把脉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生的深刻广泛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勇于直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推向前进,以理论和实践的新创造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回应时代课题关切
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 〔1 〕28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关注与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课题,形成和确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的失误教训,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形成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江泽民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纪之交,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理念更迭的新趋势,胡锦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答时代课题,形成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論创新的理论主线和实践主题。新时代,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善于聆听时代声音,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汲取时代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1 〕65,“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8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概莫能外,其深植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之中,在与世界文明的共存、互动、交流和互鉴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彰显其特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提出中国方案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学发展、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等理念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成为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襟、更加长远的眼光,汲取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批判借鉴、以我为主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5-10.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8-05-05(02).
责任编辑 冯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