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恒之 不爱金融爱洗车的“富二代”
2018-05-14肖肖
肖肖
眼前的施恒之温文尔雅,感觉揣上几本书,就能去大学里讲一堂课——这也是父母曾经为他设定的人生道路,念博士、做学术。他也不负父母期望,拿到了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的offer。然而,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总是在路边邂逅难以预料的风景。现在要找施恒之,可能得去遍布杭州的几十个“驿公里”智能洗车点碰碰运气了。
创业是对创造事物的最好表达方式
施恒之出生于1987年,浙江杭州萧山人,父母从商,家境优渥。光鲜的履历本可以让他走一条舒适的职场进阶、或者子承父业的道路,但他偏偏在剑桥念完硕士后就放弃了升学跑回国,理由是,要创业。
父母对儿子的创业梦大为震惊,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不支持。但名叫“恒之”,似乎预示了施恒之对一些东西抱有持之以恒的好奇心,“我喜欢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而创业是我对创造事物的最好表达方式。”施恒之说,在英国念书期间,学校的创业氛围就很好,“剑桥的中国留学生都在讨论创业和互联网。我对互联网也很着迷,一直关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念书时,他就曾尝试过两次创业,“以先投资、后合伙的方式参与了创业,这让我从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两个角度看待创业这件事。”为什么不在国外发展而选择回国?施恒之说:“2011年,全世界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而中国抓住了这次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人只有在中国,他的資源才能被最大整合和释放,成功的几率更高。”
本身是一个汽车发烧友,施恒之的最初设想,是接触一些汽车行业的项目做投资,可看了一圈越看越不懂,干脆,自己干吧!他瞄准了“车后市场”。
“这是一个特别的行业,品类太多,所有车辆的维修技术、配件信息被主机厂刻意保留,市场上到处是品质参差不齐的配件,服务质量不可控,规模化困难,大型连锁很难渗入……”施恒之觉得,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给了创业公司机会。
2014年回国后,施恒之经历过多次方向的转变,从想做汽车行业的“大众点评”,到开维修店,“最难忘的是A轮之前,技术部就剩下两个人了,而且其中一个也跟我提了离职”。
施恒之说:“尽管爸妈没有支持我创业,但潜移默化肯定有,他们已经留给我最重要的财富。他们创业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一直有一种很坚持的心态,遇到任何问题,都想办法去解决。”
施恒之对创业团队的小伙伴说:“创业,一定要找一个成熟的大众需求。这个需求是一直存在而且不需要被教育的,然后创业者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模式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
2017年1月,施恒之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洗车,这一次,对了。
智能洗车,听上去就是一个高科技的产物,“驿公里”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施恒之不远万里从硅谷挖来了毕业于麻省理工的工程师,开发了智能洗车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施恒之介绍,智能洗车的优势显而易见:洗车快,人工洗车半个小时,它只需3-5分钟;消费者自己操作全过程,不需要工人,可以365天24小时营业;质量标准,“不像洗车店,充完卡之后明显没有充卡之前洗得干净”;最后,便宜,一次只要10元。
从零起步的传承
不是每一个“富二代”都是“创二代”。萧山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施恒之的父辈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契机,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创业成功。“父辈那个时候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真正的从零起步。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那个时候的持续创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才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展现我们自己的光辉。”
到了下一代,年轻人往往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父辈似乎要把自己因为时代而在教育上的欠缺,在孩子身上获取补偿。而正是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让“创二代”们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面向未来的眼光。他们在最需要年轻人智慧的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用施恒之的话说,“我不想错过这一次创业的大机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年轻人的,“驿公里”被认为是一匹行业“黑马”,资金安全,业务稳定。从2017年8月第一台机器落地,到现在已经在杭州布点30多处,另有40多个点在建。2018年,施恒之计划在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布点1000个,“希望有一天,能在半径为一公里的范围内都能看到‘驿公里,这也是我们取名‘驿公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