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还是维持性创新
2018-05-14侯宇亭张美珍王开广
侯宇亭 张美珍 王开广
摘要:通过质性研究,对体育慕课进行了释义,并分析了我国体育慕课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s)与破坏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s)的特征和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体育“慕课”推动终身体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慕课将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体育慕课对高等教育产生“维持性”影响。结论: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仅造成了部分“破坏”,而且对于学位授予和取代传统体育院校等方面的“破坏力”也十分有限,是一种维持性创新,且属于渐进式维持创新;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体育慕课在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破坏性创新。
关键词:体育慕课;高等教育;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3-0066-05
Impact of MOO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Disruptive innovations or sustaining innovations?
HOU Yu-ting1,ZHANG Mei-zhen1,WANG Kai-guang2
(1. School of P.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Shanxi, China; 2. School of P.E.,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09, Shanxi, China)
Abstract:Since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extended to discipline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OO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ing innovation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the MOO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fluences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t promotes PE teaching reform under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will challeng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produce effects of sustaining innova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conclusions are given that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MOO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ly caused little "damage" to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ode; meanwhile its "destructive power" on the degree granting and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sports academies are also very limited. It is a kind of sustaining innovation, and belongs to the progressive sustaining innovation. However, with the market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its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MOO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y become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MOO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ustaining innovations;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fluence
收稿日期:2018-04-19
基金項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17JG32),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7313)。
作者简介:侯宇亭(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通讯作者:张美珍(1983-),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自2013年慕课(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传入我国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与被称为慕课的“三驾马车”中的Coursera和edX进行合作,开启了我国慕课建设的征程。我国高等教育界深受其影响,而体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拥有基础学科和专业培养的双重身份,自然难以置身事外。因此,体育慕课的开发和建设与慕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活动便活跃了起来。这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教育模式以其“开放”“免费”等特征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和青睐,在深受赞美的同时一些教育界工作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些有关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的重要问题颇受关注:体育慕课对体育教师来说是威胁还是辅助工具?体育慕课将来是否对现有体育专业学位授予模式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院校的消亡?对于上述问题,体育界学者基于教育学的角度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而英国华裔袁莉博士以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为我们研究体育慕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破坏性创新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基于该理论视角对体育慕课的研究成果还未见到。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破坏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体育慕课现象背后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体育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而理清体育慕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这一问题,为后来体育界研究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慕课释义
目前,我国有关慕课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而有关体育慕课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待提高,而且未见真正对体育 慕课进行明确释义的研究。因此,本文在进行具体的研究之前,先厘清体育慕课的具体含义。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4期2018年第3期侯宇亭,等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还是维持性创新No.3 2018“慕课”是MOOCs的音译名称,英文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直译过来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字面中不难看出,慕课本质上是网络课程或在线课程形态之一,而网络课程是指运用互联网、数字化和数据库等技术,将教师讲授知识的视频、课件和测试等课程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云端的数字课程,又称数字化课程、云课程等[2]。而从慕课的起源来看,Stephen Downes对慕课的定义的把握是基于c-MOOC的角度,认为连通主义原则下的慕课应遵循以下4条原则:autonomy(自主性:确保学生选择学习自由度的最大化),diversity(多样性:确保学生的来源和背景多样性),openness(开放性:不设门槛,满足各类人群)and connectedness(连接性)/interactivity(互动性:确保知识触类旁通)[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样的慕课是很难实现的[4]。Stephen Downes为了区分c-MOOC和其他类型的慕课,引入了x-MOOC术语,即基于行为主义原则的慕课。由于该类型慕课保留了一些现行教育制度下的元素(如学习大纲、章节练习和学习反馈等),能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而被全球广泛采纳。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慕课中的慕课是指一种狭义上的慕课,特指x-MOOC,是一种新型的教和学的技术和范式[5];体育慕课中的“体育”是指体育课程,包括公共体育课、体育专业理论课和体育专业技术课三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慕课的含义至少包含5个方面:1)它是具体时代下的产物,即互联网技术大力普及和知识需求多样化时代下的产物。2)它包含慕课所具有的先进技术和特征,即数据采集与分析和社交功能平台等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不限制注册人数、高质量和免费等特征。3)它特指x-MOOC。4)它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和学的技术和范式。5)它涵盖公共体育课、体育专业理论课和体育专业技术课三类体育课程。
2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基本历程与观点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理论是一种对“亚历山大困境”(在位企业面对颠覆性创新时,无法突破组织中的运行惯性而陷入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协调的困境中,导致最终败亡[6])具有超强解释力的理论,是哈佛大学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在破坏性技术和维持性技术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1995年,Bower &Christensen首次提出“破坏性技术”这一术语,并通过举例详细说明企业是如何因对待破坏性技术的不同而导致陷入困境或走向辉煌[7]。2003年,Christensen &Raynor将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应用从技术产品延伸到第三产业(包括服务和教育等方面)[8]。2006年,Christensen通过对破坏性创新理论构建过程的梳理和检查,完成了破坏性创新理论模型的描述性阶段和规范性阶段的理论构造,回应了相关学者就破坏性创新理论模型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进一步完善了破坏性创新理论[9]。
根据创新对市场影响程度的不同,Christensen将其划分为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s)和破坏性创新[10]。维持性创新是指在位企业针对主流市场体系中的困境进行改进,携带维持性技术进入更加细化的市场,为消费者(为了期待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而准备支付更多费用的客户)提供更加优良的产品或者服务,以谋取利润[9],如汽车由原来复杂的手动档操作变为现在简单、便捷的自动档操作。破坏性创新是指企业针对非主流市场的消费者(對现有产品已经满足或对现有产品不满意的客户)提供新产品或服务或商业模式并以此切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最终成功颠覆主流市场[9]。例如:我国小米科技公司借助开发本土化的Android系统——MIUI、利用互联网销售模式降低成本和高配低价等优势,销售业绩连续爆炸式地增长。
3体育慕课中的创新
3.1体育慕课中的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主流市场存在性能过剩的现象,二是具有简单、便捷等特点,三是始发于非主流市场,四是发起者大多为新兴的中小企业[11]。根据上述特点讨论体育慕课的破坏性创新潜能,并通过互联网对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3家国内最大的慕课平台中的体育慕课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
一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性能过剩现象,体育慕课市场初步建立。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慕课传入我国之后能够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与之相比扩招之后,高校的规模效益在提升的同时,优秀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却严重稀缺。而且我国体育界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误区:如果某位教师能够精通某门学科,那么他就能够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12]。换句话说,我们把学科知识量、学科技术水平和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看作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也就成了现行高校对教师聘用和考核的重要标准了,教师自然而然地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缺乏对教学水平的投入,久而久之,教学过程自然就单一化、流程化和重复化。此外,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教育成本也在持续上涨,这样就使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导致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担忧。根据一份2011年的美国民众调查显示:大多数(57%)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未能提供与他们所支付学费相等价值的优质教育[13]。在众多的课程之中,体育课是具有特殊性的课程之一,它既是一门具有理论深度的课程,又是一门具有实践技术的课程,如何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难点之一。正是基于上述情况,体育慕课寻找到了市场,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弥补了面授课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一些高校的弱势学科提供了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慕课已针对出现的“市场真空”,初步提供了“服务”,其用户是在读大学生和对体育感兴趣的社会人员。对于这些用户来说,虽然目前我国体育慕课正在积极的探索和建设当中,性能尚不完善,但它把获取高校体育知识和技能变得更加廉价和简单,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二是体育慕课具有简单、便捷等功能。体育慕课简单、便捷功能背后的本质创新主要体现在开放和能够大规模参与两个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类似,长期受政府保护、声誉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避开自由市场的竞争[14]。而慕课最初设计的理念就是让全世界的学习者能够享受本校或本土优秀的教育资源,这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地域和经济等方面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满足了学生自主性和多元化学习的需要。体育慕课是慕课在某一具体学科的衍生,自然“继承”了慕课的设计理念。虽然,现在我国体育慕课的建设刚起步,各种类型体育慕课的内容和设计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最突出的共性就是开放。这种开放打破了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学习方式。以公共体育课为例,通常每学期16节课左右(每周1节课),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少的课时和每次课之间长时间的间隔跨度)学习一项运动技能,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每个班级中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地域和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也导致了学生课堂上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此外,公共体育课大多是运动项目,教师往往通过示范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学生技术动作,而教师往往受年龄、性别和身体素质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示范时难以将动作做得准确、规范,使学生在模拟和练习时,难以在头脑中建立准确而规范的动作表象。鉴于上述问题,体育慕课的出现方便了那些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教知识和技术尚未满足或尚未掌握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课后练习。体育慕课中还嵌入了社交技术,这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形成学习小组和符合自我情况的学习网络,而且还满足了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的需要,促进了“有教无类”时代的真正到来。
体育慕课是可扩展性在线课程的典型例子,而体育慕课中能够大规模参与的特点就是指课程的容量或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随着学生数量的增长而不对课程中任何部分或学习体验造成破坏所能承受的学生数量的最大值[15]。传统体育教育受具体空间和教师精力等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造成随着规模扩大后教学质量出现“边界效应递减”的后果。而体育慕课的可扩展性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难题,从而既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也使大量用户参与了学习体验,打破了传统课堂对班级容量的限制,从而使选课达到真正的自由化。虽然,不同类型的体育慕课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开放”与“大规模参与”是它们的共性特征,“开放”是“大规模参与”的前提,而“大规模参与”是“开放”的目的,共同提升了体育慕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2体育慕课中的维持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定位高端市场,主流性能表现突出;二是对创新结果具有预见性;三是创新开始时价格随成本上升而上涨,技术成熟后会降低成本以满足低端市场[16]。根据上述特点和体育慕课的具体实践,对体育慕课的维持性创新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慕课仍然以高端市场为主,主流性表现突出。如果将体育慕课比作“产品”,那么这些用户则是“客户”。根据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17]。据此,我们将高等教育“产品”分为“公共教育产品”和“私人教育产品”。“公共教育产品”的提供者以拥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公立高校为主,“私人教育产品”的提供者以私有教育企业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办的民办高校为主。此外,“私人教育产品”还包括一些教育企业提供的有偿服务。从高等教育“产品”的主流“客户”来看,仍然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主流性能表现突出。《2017-2022年中国慕课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慕课用户将达到1 105万人,同比增长283.33%,其中18~25岁的人群最多,占47.9%;而学生人群则在各种职业人群中占比最多,达到了38.5%[18]。从上述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慕课仍然以服务在校大学生为主,而体育慕课属于慕课中的一员,由此我们可以从侧面得出体育慕课也以服务在校大学生为主。此外,如果将体育慕课比作“产品”,那么制作体育慕课的机构就是“生产企业”。根据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定义和特点对体育慕课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最先开发体育慕课的“生产企业”并非破坏性创新理论中的“中小兴新企业”,而是类似于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这样的“顶尖企业”(全国顶尖高校),它们在师资、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和国家扶持等多方面都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在2013年年初中国 慕课建设刚起步时,积极响应并参加建设的大学也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重点院校为主。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慕课是国内一些顶尖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响应国家号召,改善现有体育教学困境的新尝试,主要服务在校大学生,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慕课身上具有一些维持性创新的特征。
4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4.1推动终身体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认为:“体育教育与运动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19]。”随着人们从“重学历”到“学历+能力”的思想转变,尤其加大了对非学历教育的關注,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同时,也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而体育慕课有效地将体育教学融入“互联网+”的模式,建立了新的虚拟“课堂”,打破了高等院校的“围墙”,有效地减少了学习者对传统课堂获取知识的依赖性,不仅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实践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前,国内慕课平台上所提供的体育慕课包含了国内外的优秀课程资源,且绝大多数源自“名校”,这对于国内没有体育慕课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次提升本校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良机。这些高校通过组织老师学习和灵活引进,一方面可以提升本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本校科研水平和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本校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一项实证研究证明,慕课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英语水平[20]。一些高校在引入体育慕课后,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等,不仅为教师展示教学想法提供了平台,而且也达到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想。此外,体育慕课所提供的视频内容丰富,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在线讨论的形式激发了用户的学习兴趣,对终身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终身体育思想的践行。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慕课的思想是基于“学”的一种教育创新:更加依赖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力,更加强调学习的开放性,更加注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不久的将来,体育慕课是一种替代现有教学模式的破坏性创新教育技术。
4.2体育慕课将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一门内容丰富且精彩的体育课程,必然是教师理论知识与技术的综合体现。在利用体育慕课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体育慕课质量,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知识结构、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是最重要的。知识结构既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包括专业以外的附加知识(如教育专业知识等)和个人经历,而专业以外的知识往往更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博士的教师在逐年增加,但是结构并不合理:多理论型人才,而少技术型人才。教师们往往在所在领域具有一定的深度,而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缺乏一定教育或教学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而体育专业又是一个学科交叉非常显著的学科,许多体育教师在攻读博士或硕士以前并非体育专业,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技能,影响了理解知识的深度和对知识的传播。事实上,知识的传播能力就是指我们平常说的“会不会教”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就需要教师平时加大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体育慕课的模式是以“微视频”(20分钟以内)为核心并辅以其他配套教学模式,这种“微视频”的设计是基于大脑认知的科学研究。而配套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信息反馈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对“老师讲,学生听,不管是否真听”的教学难点的解决有一定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知识传播的效率;教学过程监控是体育慕课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信息反馈不仅有传统教学中的“课下问答”,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慕课中自带的社交平台进行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解答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疑问,还可以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得到进一步改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师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能力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能够预见到的是,即使是体育慕课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将难以满足学生更高的需求时,必然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试问体育技术课的“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体育理论课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还能坚持多久?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错综复杂的教学。根据以上分析,体育慕课具有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和教学的互补作用,推动了体育教学的不断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慕课又是一种促进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优化的维持性创新教育技术。
4.3体育慕课对高等教育产生“维持性”影响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并不完全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尤其在我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Christensen和Eyring曾总结到: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现象,破坏性创新理论并不能完全对其进行解释,在破坏性创新理论后期出现的在位企业让位新兴企业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却很少发生[14]。与复杂而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相比,体育慕课所能提供的仅仅是功能单一的理论课程或技术课程,学生完成后可获得学分或课程证书,并不能提供学位授予。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学位的授予与否,学分也是参照之一,而体育慕课对于目前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破坏性就在于对学位课程的影响。目前我国体育慕课的学分授予,大部分是本校学生完成指定范围内的慕课而获得本校学分,而学分互认也仅仅存在于签有认证协议的大学的很小范围之内(如2013年成立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而且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名校”认可“名校”的认证学分。虽然,随着体育慕课的不断发展,那些在技术、资金、师资和品牌等资源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内外名牌综合院校或体育院校所建设的体育慕课将更具影响力,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设立或撤销是经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并非由市场所决定,“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院校的消亡”的观点仍有待考证。因此,基于上述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造成部分“破坏”,但是其所产生的影响还属“维持性”。
5结束语
体育慕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满足了高等教育群体的部分新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商业模式的创新。目前,体育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仅造成了部分“破坏”,而对于学位授予和取代传统体育院校等方面的“破坏力”就十分有限。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体育慕课是一种维持性创新,且属于渐进式维持创新(根据创新程度,维持性创新被细分为:替代式持续性创新、渐进式持续性创新和激进式持续性创新[21])。不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体育慕课在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破坏性创新。
参考文献:
[1]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等. 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3-9.
[2]蔡宝来,张诗雅,杨伊. 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82-90.
[3]Mackness J, Mak, S., Williams,R. The Ideals and Rea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a MOOC[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 Conference 2010.2010:266-275.
[4]韩艳辉. MOOC起源及其概念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6):1-3.
[5]贺斌. 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6]克里斯坦森,雷纳. 困境与出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黄海洋,陈继祥. 颠覆性创新的扩散过程与中小企业的竞争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 16(1):123-129.
[8]Paul Taylor. Is College Worth It[EB/OL].[2011-05-15].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1/05/15/is-college-worth-it/4/.
[9]Christensen C M, Eyring H J. 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 Changing the DNA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Inside Out[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1.
[10]特里·安德森, 王志軍. 希望/冒险: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与开放远程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46-51.
[11]顾小清, 王春丽. 教育创新路径:延续抑或颠覆[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2):5-10.
[12]2016年我国慕课学习用户人数、男女比例、年龄构成、职位构成及课程偏好情况分析[EB/OL].[2016-11-29].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11/472384.html.
[13]范怀轲, 彭丹. 简论终身体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J]. 运动, 2013(15):145-146.
[14]马红亮, Stephen Powell, 傅钢善. 引入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11(9):68-74.
[15]Hart S, Christensen C M. The Great Leap: Driving Innovation From the Base of the Pyramid[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4(1):51-56.第40卷第3期 Vol.40 No.3山 东 体 育 科 技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2018年6月Jun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