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探析

2018-05-14方宁李安增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方宁 李安增

摘要: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实际,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纲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经纬,推陈出新,开辟出治国理政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

中图分类号:DF0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3.001

一、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发展历程

“德治”与“法治”二词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是国家统治的两种相呼应的治理模式。虽然二者在中国早期社会便已存在,但由于统治阶级和时代发展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存在其不合理之处。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结束和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与德治的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谋篇布局、审时度势之际将德法共治思想运用到中国运行的轨道之中,并将其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新时代的“德治”,指的是通过弘扬道德的教化力量和约束作用来调控人们的社会行为,调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的人寿年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法治”则是指国家主体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形式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以此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虽然“德治”与“法治”实行的方式方法、机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充分发挥二者的效力,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衔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之路,将法律与道德相融合,同向发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如“阳光”和“雨露”,二者不偏不驰、共同发力,万物才能欣欣向荣。对于拥有近50年从政经历的习近平而言,其治国理政的思想来源于实践,根植于基层,而其中德法共治思想的形成也历经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酝酿于其在地方主政期间。2006年,在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建设“法治浙江”之际,曾初步阐释其主张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习近平指出,道德是法治的基石,要使维系社会的法律成为良治的善法,就必须在法律框架内,以道德作为支撑。质而言之,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1](P206)在进行浙江的法治建设期间,习近平认为要重视法治与德治的一致性、互补性与兼容性,一个文明社会,既应是政治鲜明、法律严明,也应是道德昌明、文化启明。“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要把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感召力切实联合,使法律充盈人们的内心世界,使道德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保证人们在“不敢”犯法的同时更“不愿”做违德之事。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法治浙江”建设全过程,使明德守法的高尚品质在浙江蔚然成风。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思想。2014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P5-9)習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际,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国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3]将律令融入文化,让文化浸润人心。从而全面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能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时代跨越。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为依据、以德法共治为主题,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4]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的同时,也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习近平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础,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5]要做到宽猛相济、张弛有度。习近平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6]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兼用,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二、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价值诉求

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我国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政府治理能力科学化的基础之上,打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共治理论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巩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实现政权稳定的根本保证”。[7](P151-152)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过程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德法共治思想维护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保证了立法机关的权威性、行政机关的高效性和司法检察机关的公正性,助力人们在“不敢”违法的基础上更“不愿”违法,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供了机制保障和程序引领。同时,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的实践改善了党的领导,整顿党风、惩治腐败,净化了党内的政治生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8](P177)强化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其精神之钙,为国家和人民培植出更多政治定力坚定、宗旨意识明确的人民好公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权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

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法治的权威和秩序的公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用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治建设有利于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开放透明、更竞争有序的规则和体系,从而推动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中的道德经济,以道德理念、诚信经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的市场规则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9](P117)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充分进行德法共治。

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展加速推进,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不断涌入,多元文化鱼龙混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体制科学化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文化领域的德法共治。加强文化领域的法治建设,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有助于完善文化传播交流机制、依法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传入和传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道德建设,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扬者。

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各行业加强规范管理机制。法治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建立统一高效的社会安全体制,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不断推动社会公平公正。既实现了维稳,也实现了维权,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德治社会的建设使社会成员更加注重在社会、工作、家庭中良好品德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同时,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推动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不断建设、实现社会组织机构的科学化,推动和谐社会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依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绿色植被保护好、把生活居住地美化好,有利于推动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保障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保护能源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德治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了人们树立敬畏自然、育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营造全民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人类生活环境。生态法治和生态德治的共同推进,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习近平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的实现路径

以道德津润法治。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以德润法”。[6]法律的变动常滞于道德的发展,道德是法律制定的源头,是其形成的基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法律可以惩处王宝森,但无法培育孔繁森,因此,要发挥道德的教育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打造知礼节、讲正义、爱奉献、助和谐的社会风气,从而努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试看当下社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只有成文的法律还不够,更要有内心的“法律”。“道在外,行之千古;德在内,存于一己。”道德的产生源于人们良心的感召,必须要在全社会弘扬美德善举,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性、调节性和自我约束性。以道德津润法治,“将道德融入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以道德底蕴支撑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10]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有温度的善法。

以法治保障道德。“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11]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只有用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依靠的制度支撑。首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所享有的自由和权利,这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打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人们维护合法权益和履行法定义务相统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加大对社会上发生的失德事件的整治力度,解决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让失德违法者受到道德和法律双重惩治。其次,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需要法治作为保障,“依靠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法治的力量推进道德的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12]在社会上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推动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使人们在“叩问良心”的同时亦能“守法奉公”。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德治与法治因差异而能互补、因互补而须结合。针对社会上那些屡禁不止、肆意妄为的“缺德”现象,仅靠道德教化成效颇微,必须依靠法治手段加以整治,为道德建设“沐雨栉风”。再次,对制假售假的无良行为、对见利忘义的无义行为、对偷税漏税的无德行为,加大执法惩处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是制度化的道德,道德是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首先,法律要发挥作用,必须使全社会成员信仰法律、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面前无“特权”的准则,制定法律红线、划清法律底线。做到立法公正、执法严明,司法无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领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在“害怕”法律准则的基础之上能够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精神,“实现从‘遵法到‘尊法、由‘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切实转变”。[13]其次,道德欲得到遵守,就必须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修养。坚持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必须要净化道德生态,大力弘扬主旋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家风、学风和民风,坚持以法育人和以德化人相统一,提高全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让道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重点是干部。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既应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5]一方面,要打造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带头守法,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推动领导干部实现学法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办事,培养法治思维,依靠法治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始终做到心中法律明镜高悬、手中法律戒尺紧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遵守社会公德,带头做具有公共道德的好公民。二要遵守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人民公仆,要牢记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坚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职业本色。三要遵守家庭美德,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注重“官德”,也要注重“家德”、注重家风,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亲情观。四要重视个人品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等等。从自身做起,不断带动社会其他成员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成员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德法兼行,将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传统文化向度研究》(15ADJ0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田耕耘,段敏.德法共治的理论意蕴及时代价值——当前学界关于德法共治的观点述评[J].学习与实践,2017,(7).

[4]程波.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考[J].热点透视,2017,(1).

[5]单一良.以德树心 以法塑身——法治英才的德法兼修之道[J].人民法治,2017,(6).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001).

[7]李安增.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权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陈锋,张胜山.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J].前线,2015,(6).

[11]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光明日报,2015-02-12(002).

[12]雒树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N].人民日报,2014-11-24(007).

[13]朱辰晨,李安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旨归[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9).

作者简介

方宁,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李安增,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 李冬梅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