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革新及启示

2018-05-14王维思

职教通讯 2018年13期
关键词:学士学分硕士

摘 要:博洛尼亚宣言签订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与实践后已日渐成熟。其变化在于引入连续性二级学位制度、调整学制、引入欧洲学分体系(ECTS)等级评价、设置模块化课程和建立新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树立正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符合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学位;学制;学分;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德国

作者简介:王维思,女,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3-0073-07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革新现状

1999年,包括德国在内的29个国家签订了博洛尼亚宣言,建立了一个欧洲统一的高校区,(EHR)以方便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认。建立统一的欧洲高校区的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二級学位制度、统一高等学校学制、实施模块化教学形式、引入学分体系(ECTS)和文凭附录、建立全新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实施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教育的高等学校,在博洛尼亚进程以后与德国综合性大学一样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可以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得以体现。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与实践,新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日渐成熟,研究其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借鉴意义。

(一)引入连续性二级学位制度

在签订博洛尼亚宣言以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德国综合性大学一样授予毕业生Diplom文凭,但由于这一文凭授予方式是德国独有的,不利于与其它国家的高等教育文凭形成互认机制,所以,为了方便德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互认,博洛尼亚进程以后德国把原有的高等教育制度改为二级学位制度,应用科技大学也需设立二级学位制度,开设两级学位课程,并授予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两级学位。学生在应用科技大学攻读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在应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也可以到综合性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综合性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也可以到应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在应用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需要到综合性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原因是目前应用科技大学没有授予博士学位的权利。二级学位制度建立以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安排也相应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二)安排与调整学制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原来的学制安排为7-8个学期,其中,设置1-2个实习学期(Praxissemester),学生要在企业或工厂里进行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博洛尼亚进程以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设置了连续的二级学位制度,因此,学士学习阶段和硕士学习阶段的学制安排需要重新进行设计。改革后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士阶段通常设置为6-8个学期,硕士阶段为2-4个学期,如果学生进行连续的学士课程和硕士课程的学习,那么其总体学习期限不能超过10个学期,其中,学士学习阶段和硕士学习阶段的学制安排由各个学校自己进行设定。

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提供了学士和硕士二级学位课程总计10个学期。其中,学士阶段学制为7个学期,为了保证学生可以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实习学期缩短为1个学期,第7学期要结合实践进行学士论文的撰写。硕士阶段为3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硕士论文的撰写,不再另外设置专门的实习学期。应用科技大学授予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与普通大学授予的学位证书相同,企业或雇主可以通过学位证书上的文凭附录来判断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应用型教育或学术型教育。文凭附录同样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以后被引入的,它是一个对毕业证书的标准化说明,即对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欧洲学分体系(ECTS)学分和等级的说明。

(三)引入欧洲学分体系(ECTS)和等级评价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日益国际化,德国的高等学校在接收更多的国际学生的同时,也有比以往更多的德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建立对国际学生“先前学习量”的互认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欧洲学分体系(ECTS)是将学生学习的总工作量作为单位,1个ECTS学分相当于30小时的总工作量,根据国际通行的惯例,每个学期学生要完成30个ECTS学分的学习。[1]欧洲学分体系的等级是指毕业考试或模块考试成绩中的前10%的学生为A;接下来25%的学生为B;再接下来的30%的学生为C。[2]学生在学士和硕士阶段所获得的ECTS学分和等级都将在学士和硕士毕业证书中的文凭附录中被记录。

(四)设置模块化课程

签订博洛尼亚宣言以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对已有的各门课程进行整合,制定有约束力的教学内容并以模块的形式实施。课程模块化设置指的是在教学计划编排时将同一主题或相关主题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被规定相应的学分和课时量。这种模块化的课程安排的原因在于,技术知识的发展和更新使现代企业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很难将实际问题情景规划为某一学科,技术工人若要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问题需对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整合性的思考,为此,应对应用型人才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培养。另外,一个模块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其中包含讲授课(seminar workshop SU)、练习课(exercise ?)、讨论课(seminar S)和实验课(laboratory Pr),这种结合了多种教学形式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使教授可以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行整合,有利于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下面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学士、硕士阶段的课程安排为例,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课程加以说明。

1.学士阶段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学士课程模块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部分,学生在完成学士课程时共可得到210个ECTS学分(每学期约30学分,共7个学期,相当于6300个小时的工作量),其中必修模块共136学分、选修课共32学分。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必须要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在已提供的一系列选修模块中选择共计32学分的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模块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即可获得修得的学分。另外,学生还需要在第5学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后需完成一个书面报告,实习和报告共计30学分相当于900小时的工作量,第7学期进行学士学位论文的设计和答辩共计12个学分,相当于360小时的工作量。

每个课程模块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数学、物理、化学和印刷工艺基础等基础类模块的教学是以讲授和练习的形式来进行,印刷技术和印刷品加工等专业技术的模块则以讲授和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必修模块中还有两个专题研究的模块将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共计12学分(详见表1和表2)。第7学期学生将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和答辩,学士毕业论文的设计要求学生将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方法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毕业设计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教授仅在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

2. 硕士阶段的模块化课程设置。硕士课程是一个连续的学位课程,是建立在学士课程的基础上。硕士课程是为企业的管理者而准备的,与学士阶段开设的课程相比,更加注重培养相关行业领域内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印刷传媒技术专业硕士课程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对比出其与学士课程的不同。该硕士课程是一个全日制的课程,学制为3个学期,课程设置中50%是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模块,而另外50%是技术导向的模块。前2个学期的教育在大学内进行,与学士阶段一样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外加要与企业合作进行一个技术项目或一个管理项目。在硕士课程中,必修模块的比例有所减少,必修模块的学分占总学分的67%,低于学士课程中必修课的比例(85%),且内容安排更加注重对高级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块中设置了公司质量、销售管理、谈判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其中,印刷媒体管理项目模块要与企业合作进行共计6个学分,以训练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体现了应用性培养的特点(详见表3)。

选修模块部分用英语进行教学,提供技术和行业领域内的专业方向模块并进行深化的专业教育。选修课总计需修得30个学分,占整个学分的33%,这一比重高于学士课程阶段的选修课(占15%)的比例。硕士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体现了硕士阶段对学生专业技术深化和管理能力的重视(详见表4)。第3学期要进行应用性的硕士论文设计,学生可以在德国或国外的企业或学术机构中进行。

(五)建立新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高校将接受外部独立机构的检查来优化学校自身的管理运作体系,并将采用DIN EN ISO 9001的认证体系标准,以过程审查和项目审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3]从教学过程质量保障的角度来看,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专业认证和教学评估两种方式。专业认证是指专业组织和机构以及学位授予条件等都必须符合“联邦州文化部长常务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德国专业认证委员会将对其认证工作进行监督。教学评估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评估组对专业内部的质量和设备等进行评估;内部评估是指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4]另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士和硕士课程中所设置的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模块内容说明,包括模块实施的学期、课时、所得学分、授课教授、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试标准等规定,每个模块的实施都要符合模块说明中的规定,以确保模块课程的质量。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養目标

从层次类别的角度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与普通本科教育同一层次不同类别,与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相同类别但更高层次的学校。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需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1)人才培养要达到本科层次教育的基本要求;(2)符合应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即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毕业生未来的工作任务的角度来看,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可以将一项工程或产品、工作规划和运行策略等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操作程序、方法和实施手段的桥梁式人才。因此,具体培养目标确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重。工作场所中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应该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科研与技术开发的任务则需要技术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实现。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在学士阶段设置了较大比例的必修课程,总计136个学分,且必修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练习的方式。(2)人才培养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应充分反映区域行业的特色,培养区域经济所需人才有利于建立院校的培养特色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但同时,要注意避免盲目迎合短期市场需求。(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的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三个方面。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后应将培养学生的能力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且具备对新技术、手段运用和监控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措施符合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应按职业领域设置专业而非按学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形成学校自身的品牌和特色,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契合地方企业的用人需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是按照学科领域以模块的形式来进行设置的,并在一个模块学习中整合了多种教学形式,这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整合。另外,专业设置能够符合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这样的设置也使大学能够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

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修业制度应该打破传统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实施学分制,这有利于应用性教学的组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了实习学期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设计,在实习学期中学生可以针对之前所学的理论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以应用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将企业或工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学环节安排中,不仅要安排高质量的实习内容,还要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的内容和毕业设计选题相结合,这种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实习内容安排和毕业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质量。

在日常教学组织制度上,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重视,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更重视培训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保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实习期的时间安排。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相较于普通高校开设了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也更为紧凑,周学时在24-30小时之间,而普通高校的周学时在20小时。[5]

2.构建人才培养内容。课程目标要突出技术人才的特色:一是突出技术教育的特征;二是内容要达到大学本科的综合水平。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设置相较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应更偏重学术性,但是又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那样注重理论知识的逻辑推导,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宽而深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兼顾应用与创新,成为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之所以在创建后的20年间可以得到较大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员。尤其在硕士学习阶段应更重视专业技术深化的学习,扩大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缩小专业基础课的比例,着力培养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另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学习,应该结合大量的文献、案例的阅读等,重点进行工程应用的讲授与研讨。同时,应该增设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目的不是偏重对理论的验证,而是强调基于某一实际问题的探究。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学士阶段的必修模块中设置了12个学分的专题研究、硕士阶段也设置了6个学分的管理项目,都是以实验课的形式来进行,这种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3.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教学环节要注意形式多样且区别于普通高校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方法,着重体现对应用技能的培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理论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在于教给学生学科知识体系,而是强调教学生如何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融合提问、练习、讨论和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结合实验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对企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实习环节中学生不能仅仅作为简单劳动力在企业工作,而应该深入企业实践,参与到企业实际问题的操作与解决中去。另外,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并且特别应该重视对能力培养质量的监控,开发适当的能力监控方法。对学生毕业的考核,应该同样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在企业中寻找真正的问题,且应该设计出解决方案或创造出新产品。

参考文献:

[1] 法兰克·罗赫.迎接博洛尼亚进程的挑战——莱比锡技术经济文化大学印刷与包装技术专业[C]//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

[2] 于尔根·邦德·瑞希.工科为主的应用科学大学引入学士碩士学位的实践——经验与问题[C]//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7.

[3] 法尔克·赫恩.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几个特点[C]//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杭州)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6.

[4] 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1.

[5] 张翠琴.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

Abstract: After the signing of Bologna Declarati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as matured day by day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lies in that it introduces the continuous secondary degree system, adjusts the academic system, introduces the European credit system (ECTS) grade evaluation, sets up modularized courses and establishes a new 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alent cultivation are reflected on two aspects. First, the correct target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Second, talent training measure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echnical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talent cultivation;degree;education system;credit;curriculum;quality assurance system;Germany

[责任编辑 张栋梁]

猜你喜欢

学士学分硕士
学士论文档案的共享和利用研究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alysis on the Place Move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学分
唐维泽、段立作品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苏东坡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