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策略与思考
2018-05-14张毅
张毅
【摘要】“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被学者们看作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关于“文化自信”、“记得住乡愁”等等论述都着重表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尊重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文化是城市规划工作中必须统筹考虑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传承“城市文化”这种具有重要意义却没有固定形态和范式的内涵,是值得规划从业者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武汉市在旧城更新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总结,以独特视角对城市文化传承及城市更新活动的结合提出更具操作性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城市更新;武汉;汉正街
1、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
文化本身具有广泛和复杂概念,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有精神层面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城市文化更反映了在特定城市区域或其所曾代表的历史范围内人类生活方式、聚居形态、精神风貌等。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再到《华盛顿宪章》,城市规划在加强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再生方面始终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在文物和遗址保护已具备相当成熟法规体系的情况下,当前规划中所需探讨的是如何将城市文化精神内核传承和延续下去、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城市生活融合共生。
2、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困境
2.1城市文化的同质化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超过54.7%,已经达到中等城镇化水平,正在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现代大城市已经历前期快速城市化阶段,逐步转换为外延发展和内涵更新同步存在的后城市化阶段。与城市更新同步出现的是众多城市的“同质化”趋势。由国际化和信息化带来多元文化的融合,强势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正在蚕食和取代本土地域文化,反应在城市建设领域就是“千城一面”的结果。
2.2文化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对立在城市更新中表现为“拆”与“留”的问题。颠覆性的城市改造必将打破历史遗存的肌理,而文化传承则需要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延续传统文化。城市的记忆寄托于旧城区内,但并不局限于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或保留的价值孰轻孰重无法定论。需要寻求一种平衡两者的发展模式,找到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策略,通过新旧文化的融合,破解发展和保护的难题,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
3、武汉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
武汉市新一轮总规制定超过1500万整体人口规模,近年来逐渐形成全面对标、敢超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城市外围经济开发区和新城的开发空间已所剩无几,主城区内部更新势在必行。如何尊重文化轮回、延续文化传统、塑造城市精神,是项目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1以文化主题统领公益和开发,相互融合提升综合效益
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城市经济,文化在更新中的作用应当契合这一目标。以文化促发展,用文化提升开发建设的特色和吸引力。2011年编制完成的《汉江两岸文化旅游带概念规划》中提出了“汉江十景”的总体策划思路,并直接指导了后期汉正街中央服务区的规划建设。汉江两岸规划区域内拥有琴台、龟山、汉正街、洗马长街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文化与旅游相互结合,搭文化台、走旅游路、唱经济戏,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规划提出了打造“汉江十景”的规划理念。通过打造十个特色景区串连汉江沿线,每个景区体现一个文化主题,形成十个项目包,每个项目包包含一处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核心景点,并将可开发用地收益作为建设项目包核心景点及公益设施的资金来源,从而保障汉江两岸建设实施的整体平衡和可实施性。
3.2重塑和再生传统文化,创新城市文化内涵
文化发展本身具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武汉中央文化区项目采用再生式的文化传承,将地域传统文化解构并提取文化中的精髓结合特定非原真区片进行再生和发展,打造具有活力并彰显城市文化的新片区。2011年武汉市在武昌核心区、东湖和沙湖之间策划“楚河汉街”项目,将水生态治理与城市开发结合,“楚河”即东沙湖连通渠,“汉街”为商业步行街。街区建筑采用民国时期折中主义风格,东西两端分别修建“汉秀”剧场与影视主题公园,中部串联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太极广场等。同时整合周边用地,以商务、居住功能为主导,打造大东湖地区生态、时尚、现代的城市滨水景观和文化展示带。
文化的再生不是借尸还魂,应当在现代项目运营和国际化理念下,将城市文化的基因融合到策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整个过程中。“楚河汉街”所处原址并不存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然而通过对武汉地域文化的解构为该项目找到精神支撑,在不到2千米长的步行街中融合了楚文化、码头文化、民国文化、租界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全球时尚文化等众多文化类型。建筑的“民国风”形式也并非武汉传统住宅“里分”,而是在本地传统民居形式基础上综合多种建筑类型特色演绎而成的新建筑形式,兼顾了怀旧与时尚、文化与商业,成为项目亮点之一。
3.3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城市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地域品牌”的塑造能够显著地传播扩散城市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提升城市文化自信。500年历史的“汉正街”一直在国内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号称中国“四大名镇”、“天下第一街”。然而,现在的汉正街同样面临着搬迁改造问题,如何在“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城市核心区再建一个崭新的、现代的、世界的“汉正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13年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对此提出了颠覆性设计。通过打造城市尺度的“人”字型大轴线,延续了建国初期历届武汉总规中提出但未实施的城市中轴概念,在回应历史文脉的同时串联重要节点,界定出两江交汇处的“城市岛屿”,为武汉預留了核心区开放空间。
汉正街改造思路中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把握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大胆运用了曾经受到诸多非议的轴线手法,也不吝于大手笔的拆除重建,但仍可称之为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其把握的核心是针对城市自身的需求和特征,探索文化转型发展道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转变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提升的不仅是产业业态,更契合了大城市核心地区更新和再生的功能需求。即使是城市轴线的运用,也考虑到依托轴线的建设在密集的核心区增加公园绿化、公共服务和地铁轨道,从而提升核心区的基础服务配套水平。从更高的层面上延续了“汉正街”的“区域品牌”价值,也通过改善核心区环境品质,增强了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结语:
城市文化彰显的重点在于城市更新活动中对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近年来武汉市这些典型项目贯彻内在的“敢为人先”文化思维,采取深挖文化内涵、鼓励文化创新的规划编制方法,统一了文化与经济、保护与开发、重塑与再生以及城市文化自信等诸多观点,希望能够对今后相关的城市更新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著,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徐琴.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再生[J].中国名城.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