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区制、密路网”理念的城市规划实践探析
2018-05-14邢燕
邢燕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新建住宅区推广街区制、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初步分析“宽马路、疏路网”由来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从“街区制、密路网”的相关理论依据和《意见》出台背景出发,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分析了“街区制、密路网”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经验,以期对类似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范例参考。
【关键词】街区制;密路网;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2月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加强街区的规划建设,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随后,围绕《意见》中提出的“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讨论一时热度空前。虽然《意见》并未提及“拆围墙”,但还是诱发不少人产生了“街区制=拆除所有小区围墙”的联想。各种质疑声也纷至沓来:“小区开放后,如何保证居住安全?”、“小区道路和停车位产权属于全体业主共同所有,拆除小区围墙后,如何保障业主权益?”、“拆除小区围墙真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吗?”等等,不一而足。
应当说,对于城市规划建设而言,政府的这一科学、惠民决策,绝对是重大进步。而作为规划设计人员,我们更应从城市空间设计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以往“宽马路、疏路网”的弊端所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意见》精髓,并在理论研究、特别是规划实践中自觉落实“街区制、密路网”要求,以实际成果回应社会关切,真正让社会公众从这一理念和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受益。
1、“宽马路、疏路网”的由来及影响
建国之后的四十多年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群眾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带有鲜明的计划供应、统一管理特征,客观上形成了大院划分、大墙围合、前厂后居的传统格局。大量封闭的小区大院,特别是一些政府、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动辄占地成百上千亩,围墙跨越多个街区。为了与大单位、大院制社会组织布局相适应,在路网规划上参照了前苏联的相关设计规范标准,采用大街区、低密度的规划布局模式。
其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伴随着大宗用地的不断开发,超大的封闭社区不断涌现,小区内部道路相对封闭、城市道路被迫绕小区进行规划,这就使得本可以为主路分流部分车流压力的传统街巷被封闭小区截断,无法有效发挥“交通毛细血管”功能。这不但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也使街区的宜居性大幅降低。
2、“街区制、密路网”的理论分析
所谓“拆围墙”其实是民众对“开放街区”的曲解,推广街区制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墙运动”,更不是要在全国所有城市现有社区拆除围墙。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见》的内容精髓,就必须首先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意见》所提到的“街区制”与封闭的“住宅小区”是相对的概念。“住宅小区”是“现代主义”规划设计思潮的产物,它是基于功能分区理念,着眼有效发挥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效率而提出的,即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大马路连接居住、工作和休闲区,便利公众快捷出行;同时,通过绿化带将不同区域隔离,从而为公众提供开阔而优美的城市环境。而“街区制”则是以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都市主义”设计思潮为理论依据发展起来的。“新都市主义”倡导“紧凑、混合、多元”应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交通方式上,倡导机动车交通与步行结合,提倡“小街坊、密路网”;在街道设计上,倡导缩小街道宽度、改善街道界面,使街道尺度宜人、富有活力。目前,西方国家主要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功能混合、小街坊、密路网”的城市空间布局的重塑。有鉴于此,上世纪90年代末“新都市主义”进入中国后,也就迅速成为我国应对快速城镇化、尤其是特大城市规划建设无序蔓延和尺度失衡等问题的良药。应当说,这才是《意见》出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3、“街区制、密路网”在于家堡金融区的规划实践
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启动了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国际方案征集、工作营等形式,邀请国内外优秀设计团队深入分析于家堡功能业态、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组织多轮专家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由美国SOM公司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
于家堡金融区作为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86公顷,规划建筑总量900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以商务金融为主,是涵盖商业、会展、休闲和文化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国际型中心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以“新都市主义”的“街区制、密路网” 理念构建了于家堡半岛的整体规划布局(如图1所示),提出了“窄断面、密路网”、“小地块、窄街廓”和“小退线、高贴线”、“小转弯、低车速”、“大绿地、多共享”等五大设计理念。设计整体上较好地体现了“街区制、密路网”的理念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规划建设要求。
3.1 “窄断面、密路网”的道路交通
于家堡金融区道路规划呈现方格网式结构,道路总长约为49.55公里,道路网密度为12.84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约为31%,高于天津市规划指标要求。于家堡金融区采取“密路网”的布局模式,并辅以完善的交通信号和交通组织设计,在构建效率极高的机动车出行网络的同时,也为车辆在交叉路口提供了更多的转向和绕行选择。这将有助于显著减轻城市主干道路的通行压力并更好地实现区域内的微循环。
在此次规划中,于家堡金融区的道路断面多数都控制在20-30米,滨河公园一侧的景观道路宽度设计为15米。“窄断面”的设计,在大大缩短行人横向穿越道路时间的同时,更好地营造了区域内舒适安全、通达开放的步行空间。
3.2 “小地块、窄街廓”的用地布局
于家堡金融区的多数街区尺度被整体设计为100米×100米见方的地块(如图2所示)。这样的布局,在开发效益上,既有效增加了店铺临街面积和商业人流量,也有助于保证区域内寸土寸金土地的开发价值,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避免某一开发商拿下大面积土地后,垄断区域土地供应,操控土地价格;在环境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步行者的舒适度,有效缩短了步行者沉闷、冗长的步行距离,创造了更为宜人的步行环境。
街廓是城市道路围合而成的最小的城市用地集合,于家堡金融区的窄街廓设计,可容纳1—2栋塔楼和底商,既可围合出安静私密的内庭院,也可形成一个复合街区,这都有利于提高区域土地价值,增加沿街面长度,提升开发效益。
3.3 “小退线、高贴线”的空间形态
建筑退线限定了公共领域人的活动空间,也确立了区域内街道的空间尺度,是塑造街道空间的决定因素。于家堡金融区在设计中,统一采用了5米的小尺度建筑退线,区域地块的用地有效率也因此从65%增至80%,从而使得区域内较大的可开发地块具有了更高的建筑容量。区域内5米的建筑退线要求,既很好地保持了合理的建筑间距,也使建筑平面布局和出入口的设置更加灵活,便利了底层商业与行人的互动交流,也有利于营造更为宜人舒适的庭院空间。
同时,规划中规定了沿街70%左右的高建筑贴线率,不但塑造了区域内连续完整的建筑界面,也使沿街商业和公共活动设施更加贴近步行环境,大大提升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生活重要载体的人气和活力。
3.4 “小转弯、低车速”的道路交叉口
于家堡金融區所有道路转弯半径均设计为5米(如图3所示)。通过测算分析,这一道路转弯半径下,车辆设计转弯半径约为11.5米,最大允许转弯半径为14.5米。这一设计,既能完全满足车辆转弯视距三角形的相关要求,也可以大幅减少道路交叉口的用地面积,同时,车辆和行人穿越道路交叉口的时间还可缩减30%左右。
3.5 “大绿地、多共享”的绿化空间
在绿地空间的布置上,于家堡金融区整体设计中采用了区域集中绿地的景观策略,并通过设置连续的步行系统来联系各集中景观空间,将其整体打造成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亦即,把特定区域中相邻的9个地块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考虑绿地系统的设计。在相邻的9个地块中,将其中的7-8个单独的小绿地集中起来,并选择中间位置的1-2个地块集中规划成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其余地块则将绿地率降至5%左右,形成公共绿地围合态势。集中绿地策略,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块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公共绿地的共享性,在区域内营造更好的城市生活氛围(如图4所示)。
4、总结与展望
“街区制、密路网”理念产生至今,已经西方国家的规划建设实践证实,是应对高速城镇化、构建和谐街区,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总体而言,于家堡金融区较好地实践了以“街区制、密路网”为代表的现代规划设计理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国内其他城市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意见》明确了我国对科学规划现代城市、优化街区路网结构的总体要求,但在当前,国内现行规划条例及建设模式与这一要求及现代规划理念还存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街区制、密路网”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规划立法、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以《意见》要求为指引,学习借鉴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SOM.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导则[J].塘沽区规划局,2009.
[2]任春洋.高密度方格路网与街道的演变、价值、形式和适用性分析——兼论“大马路大街坊”现象[J].城市规划学刊,2008(2).
[3]高跃文,邵勇,基于用地协调的低碳交通规划实践——以于家堡金融区低碳示范镇为例[J].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
[4]杨涛.交通规划专家正解“街区制、密路网”.澎湃新闻,2016-2-28.
[5]“窄马路、密路网、街区制”在济南CBD的实践.济南市规划局网站,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