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空间品质提升规划探究
2018-05-14龙璇
【摘要】本文以越秀区沿江路品质空间提升规划为例,闡述以综合“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五位一体的精细化设计方法对滨水旧城区进行微改造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品质空间;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2016年由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开展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关于“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打造多层次、丰富的城市街道空间”的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以上相关指示要求,打造“人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城市空间,将“工匠精神”注入城市建造的细节之中,塑造精品珠江。本文以越秀区沿江路品质空间提升为例,展现由以微改造为手段,综合“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五位一体的精细化规划设计的联合设计系统。
1、现状概况
越秀区沿江路位于广州老城区。自清末天字码头段长堤始筑,开启长堤历史源点,城市沿江路建设由西向东发展,呈现由传统向现代风貌的渐变。规划范围北至沿江路,南至珠江岸线,东至东湖路,西至人民南路,包括3.6公里长滨水空间。
(1)建筑风貌:底蕴深厚,缺乏整理。沿江保留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貌,但在无序开发中遭到一定破坏。历史建筑及文物屋顶违法搭建严重,临街界面广告牌无序设置,杂乱,空调外机与店铺招牌、雨棚等设施缺乏统一协调的设计与管理。(2)景观环境:通江欠缺,特色不足。滨江绿地基本连续,开敞空间与江岸联系较弱,街角绿地较少。城市家具缺乏细节设计,街头绿地及街道景观缺乏活力。(3)区域交通:慢行受限,安全有患。沿江路多单向交通组织,总体交通运作情况良好,仅在人民南路口等部分节点或路段存在拥堵现象。道路现状以车本位,慢行空间遭挤压,自行车道不连续,交叉口转弯半径大,街角空间局促,行人过街距离远;现状公交覆盖率高,但公交站存在与自行车冲突等问题。(4)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基础良好。沿江路周边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自行车停车点、便利店等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部分设施及井盖陈旧破损,影响景观环境,亟待整改。
2、规划理念
(1)创建环境友好、文化共享的“PLACES”城市滨水空间。6个PLACES要点包括:活动策划,景观塑造,交通衔接, 提供充足硬件,增加城市家具、小品,创造共享空间。营造一个文化共享的城市滨水区,以要素化控制凸显广州城市品质。
(2)实现“道路-街道-街区”理念转变,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日益被赋予多重角色,除了车辆、行人通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应是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从“城市道路红线空间”到“城市街道空间”,街道空间作为重要的市民公共空间进行功能和品质提升。
3、整体品质空间提升规划
规划以“构建活力滨江,打造榕树下的沿江生活艺术长廊”为规划目标,梳理1条展示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景观长廊,重点打造六个与主要通江绿廊形成的景观节点,包括长堤、金融广场、海珠广场、天字码头、江湾新城及大沙地码头。将从以下三个重要策略改造提升沿江路:
(1)界面连续、风格协调:整治协调统一的建筑界面。“长堤是广州从古代城市向近代商业城市转型的标志性区域,是广州传统与变革的集中地、体验区”。规划通过修缮、整治、改造、现状保留四类建筑处置方案整治协调统一建筑界面,拆除与建筑风貌不协调的构筑物和搭建物,整治招牌和户外广告等措施,形成一条展现时代发展与更替的沿江界面。
(2)活力滨江、品质设施:塑造精致特色的滨江绿地。将线性空间转化为T型空间,增加通江廊道,梳理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步行空间、堤岸空间等开敞活动空间,,构建“城市公园—堤岸—街头微空间”三级开敞空间体系,层层渗透,强化人尺度下的空间感受。基于现状建设情况,规划新增或步行化改造垂直江面的道路,增加通江廊道。精细化雕琢城市空间,设置滨江设施带和慢行带,增加品质化、精细化城市家具。挖掘地区历史文化价值,提炼文化要素,重塑长堤广场、天字码头等6个景观节点,体现广州旧城历史脉络和岭南文化。提升解放桥、海珠桥、江湾桥及海印桥4处桥底空间,注入功能,完善设施,丰富空间体验。
充分考虑周边居民及观光游客需求,均衡配置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及市政设施,构建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带。结合沿江建筑改造,增加公厕、活动中心、便利店等公建配套服务设施。引入创意设计,标识系统融入景观设计。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市政系统,提升基础设施的效益。落实海绵城市设施;响应品质街区提升策略进行响应的市政改造;全面排查市政设施现状概况,更换陈旧老化管材及设施,更换井盖,井盖材料和色彩和周边铺装相一致,增强统一性。结合道路现状及改造方案,对其两侧架空或散布的通信、低压电线进行整理。
(3)骑行顺畅、过街安全:打造安全人性的慢行空间。遵循人性化、品质化、精细化三大设计理念,实现沿江路从“道路”向“街道”的转变。贯通滨江骑行休闲空间,设置独立、连续自行车道,确保骑行路权。强化车行交通渠化,规范行车轨迹,对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结合路边停车外拓人行道,设置小转弯半径,,缩小过街距离,创造活力空间。打造连续、舒适步行道,加宽人行道、增加植被、划分交通动静分区,提升滨江步行空间环境品质。结合人行道变截面设置临停车位,规范停车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较成熟的城市区域,需通过微改造的方式综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综合建筑、景观、交通等要素进行统一精细化设计。滨水空间品质提升需要根据人的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划分;重视挖掘城市文化,将其注入城市家具、服务设施等空间要素中。通过滨江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打造安全、舒适、高品质、有活力的滨水乐活街区。
参考文献:
[1]崔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z):75-82 .
[2]李晓晖,黄海雄,范嗣斌,等.“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 [J].规划师,2017(3):11-18.
[3]一江两岸三带品质城区沿江西路(人民南路—文德南路段)示范区街区设计项目.项目单位:广州市城市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时间:2017年3月.
作者简介:
龙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