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与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
2018-05-14李官福权辉
李官福 权辉
[摘 要] 佛经故事所携带的大量文学因子对中国和韩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六度集经》作为一部汉译佛经,包含大量的佛本生故事,因其故事性强,颇受小说史者的关注。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古代同属汉字文化圈,佛经通过中国传入韩国。通过“鲤鱼报恩”型故事、“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老鼠求婿”型故事、“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兔子传》等中韩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同《六度集经》中的佛经故事比较,旨在探寻中韩古代民间故事与小说的佛经渊源,以及佛经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进而阐明佛教文化在东亚文学坐标中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 六度集经;佛本生故事;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佛经
[中图分类号] I207.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8)03-0067-07
佛教源于印度,對东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度结合,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之一,而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佛教又通过中国传播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
佛经是东方文学的一座宝库,《六度集经》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中国早期汉译佛教典籍。《六度集经》又名《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经》等,是三国时代吴康僧会编译的佛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集。据考,汉译成书于公元252年。[1]原书编撰者按其内容分别归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等“六度”之中来组织篇章结构,故以《六度集经》的书名传世。《六度集经》通行文本为8卷本,标明为91章,略去4章序言与阐释文字,实有87则故事。在87则故事中,以人物或动物为主要角色构成的本生故事达70则,佛传故事3则,因缘故事14则。[2]因此,从主体来说《六度集经》就是佛本生故事,所收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译出的年代久远,不仅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而且,其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对各国民间故事的影响和小说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许多汉译佛经中,包含佛本生故事最多的是《六度集经》,佛本生故事大都有较固定的模式,故事题材多样,富有口语性,语言风格典雅。本文通过中韩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与《六度集经》中的对应故事进行比较,借以探讨《六度集经》对中韩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接受的差异。
一、“理家本生(财主和鳖的故事)”与“鲤鱼报恩”型故事
“鲤鱼报恩”型故事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亚洲地区的资料相对齐全,而且比较丰富,如在中国这类故事中,鲤鱼被龟或鳖所替代;在蒙古和日本则被蛇替代。孙晋泰指出“鲤鱼报恩型故事”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种故事类型[3]129;艾伯华把这类故事编排为39号;[4]丁乃通把这一类型的故事归为AT分类表555号,单列“555*”;[5]65钟敬文则把这类型的故事概括为“所求如愿型”;[6]韩国崔仁鹤在《韩国民间故事分类表》中将其列为306号。[7]
中韩两国的“鲤鱼报恩”型故事,与其相对应的佛本生故事可见于《六度集经》第三卷,第三十五“理家本生(财主和鳖的故事)”。
佛经故事中说,菩萨是大理家,常常敬奉三宝,对众生很是仁慈。有一天,他在逛集市时看见一只鳖被人叫卖,发慈悲心而问价钱,卖主知道菩萨一定是出于慈悲心,而且,还知道菩萨有很多财富,就说卖一百万,想买就买否则就煮了它。菩萨就高价买下鳖,回到家里精心养好其伤口后,到水边把鳖放回到水中,看着鳖游去心里悲喜交加。后来有一天夜里,鳖来到菩萨住处咬门。听到怪异的门声,仆人出去看见是鳖就回来对菩萨禀报。菩萨出门,鳖对他说,我受您的重恩才得以保全生命,但又没有什么可用于报恩的,我是水中之物熟悉水势,洪水将要来临,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希望您迅速准备船,到时我会来接您。第二天,菩萨向国王禀报了来洪水的事情,因为平时菩萨有好的名声,国王相信菩萨的话,就让生活在地势低的人们都搬到高处。鳖准时来到菩萨处,对菩萨说洪水来了快上船跟在我后面,一路上菩萨先后救起蛇、狐狸,鳖说很好。又见一个漂浮的人在喊救命,菩萨救起他,鳖却说万万不能。洪水退后,鳖、蛇、狐狸各自散去。后来,狐狸挖洞穴时发现古人藏的金子就拿给菩萨以报救命之恩,菩萨把金子用以布施,被从洪水中救出的漂浮的人得知此事后向菩萨索要一半的金子,菩萨分给他十斤说要平等地布施众生,漂浮的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告密,菩萨被打入了监狱。蛇从狐狸那里得知菩萨有难,就带着药到监狱对菩萨说,我去咬太子,只有这个药才能救他,把药拿给国王您就可以得救了。……[8]
这篇佛本生故事中,菩萨对鳖的施恩体现了佛教的放生救生思想,同时,菩萨在洪水中救起蛇和狐狸,以及蛇和狐狸对菩萨的报恩行为,都展现了施恩报恩情节,具有“鲤鱼报恩”型故事的特点。
在中国最早的“鲤鱼报恩”型故事应属《柳毅传》,其从时间上说早于韩国的“鲤鱼报恩”型故事。《柳毅传》中说,柳毅考试落榜后回乡里,途中遇见一女子,她说自己是洞庭龙王的女儿,丈夫对她不忠,公婆又护着儿子,沦落到这般地步,龙女托信给柳毅,并告诉入水之道,他答应龙女会把信交给龙王。两人道别后,柳毅按照龙女指点的方法去洞庭见龙王,说明来意后把信交给了龙王,龙王读完信掩面而泣,龙宫上下也跟着大哭起来。洞庭君的弟弟是英勇无比的人,他听说侄女的事情后大怒,随即化作龙,上天告诉上帝,又去泾阳作战,把无情无义的侄女婿吞到肚子里吃掉,救出龙女回到龙宫。龙女被救出后龙宫大摆宴席,在席间钱塘君借着酒劲对柳毅表示,希望柳毅娶龙女为妻,柳毅义正辞严拒绝,离开龙宫返回家乡。后来,柳毅多次娶妻,但她们都连续死去,龙女不忘过去的恩情化作人间卢氏女子嫁给他以求报恩……。[9]
从故事的框架上说,《柳毅传》满足了“鲤鱼报恩”型故事的基本结构,也就是施恩、报恩、龙宫等要素,施恩是柳毅为龙女送信,游龙宫是柳毅送信给洞庭君后在龙宫经历的一切,报恩是龙女得知柳毅屡次娶妻却都死亡后嫁给了柳毅。
在韩国的文献故事和口传故事中都可以找到“鲤鱼报恩”型故事。文献记载中最为古老的“鲤鱼报恩”型故事,应该属韩国高丽时期李齐贤的《龟之报恩》,故事中说,通海县有一个巨物形如龟,随潮水冲到岸上,潮落时没能回去。人们发现后要杀它,县令朴世通下令禁止,并用绳索拖拽两只船把它放回大海中。县令晚上梦见一老翁在他面前说,你没有杀掉我的儿子,积了阴德,你和你的子孙一定会成为三世宰相。朴世通和他的儿子后来都登上重要的职位,但孙子也只做到上将军后就退了下来。于是他闷闷不乐作诗说道,龟阿龟不要只是睡觉,三代宰相都是空话。那天晚上,朴世通梦见龟对他说,君沉迷于酒色,自己减退了福气,不是我没有给予,我是不敢忘德啊。[10]19
故事中的主人公朴世通,对龟施恩,即把大龟放回到大海,而后又得到龟的报恩,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没有游龙宫的情节,但是,龟也是大海中之物,在这一点上与龙宫有相通之处。因此,也可归类为“鲤鱼报恩”型故事。
在韩国口传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鲤鱼报恩”型故事,理应属孙晋泰的“犬猫宝珠夺还故事”[3]92。而且,从这个故事中派生出来许多类似的“鲤鱼报恩型故事”,如崔仁鹤的“鹿的报恩”[11]、朴相勇的“天池里的龙宫”[12]。此外,《于于野谈》中的“礼安有一乡吏姓崔”[13]也是“鲤鱼报恩”型故事,故事中说一个人买了一条大鲤鱼,见到鲤鱼落泪,出于怜悯之心而放其回到大海,后来晚上做梦,鲤鱼托梦报恩。
总体上说韩国的“鲤鱼报恩”型故事可以概括为,善良的人见到被他人抓到的鲤鱼,起怜悯之心放生回大海。后来,善人在梦中见鲤鱼托梦,鲤鱼原来是龙王的儿子,龙王请善人到龙宫,接受龙王的款待,回来时得到神珍珠链,成为大富翁过上幸福生活等的内容。[14]但是,也有在报恩情节之后加上违约情节的复合型故事,如金宽毅的《编年通缘》、韩国《高丽史》中的“作帝建故事”。
故事中说,作帝建手拿弓箭下到海里,站在海底岩石上,不久有一个老夫来拜见说道,我是西海龙王,最近有一只老狐狸假装如来佛,令我头痛不已,听说你的箭法非常准,希望你能为我除害。作帝建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一箭射中老狐狸。西海龙王非常高兴,便把作帝建迎入龙宫要报答他,问作帝建有什么愿望,作帝建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东王,西海龙王说时候未到,还得等3代,除了这个其他的愿望都可以满足。作帝建正在犹豫时,坐在后面的一个老妇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不娶龙女为妻呢,作帝建得到启发后便向西海龙王请求,得到应允后带着龙女和七宝将要离开龙宫。龙女说龙王有杨杖和猪胜过七宝,于是作帝建向龍王请求还回七宝换杨杖和猪,龙王说这两件是我的神通之物,既然你要就给你。作帝建携妻子离开龙宫后,按照猪的指向,住进作帝建祖父的松岳山故居,生活了三十多年。刚搬进松岳山新居时,龙女在卧室的窗外挖了水井,经常通过水井往返于龙宫,并对作帝建说不要偷看自己,否则自己会永远回不来。有一天,作帝建偷看龙女回宫,只见龙女和女儿入井后化作黄龙和五色云,龙女从龙宫回来后对作帝建说,夫妻之间应该守信用,你既然违约,我就不能再留在这里,便带着女儿化作龙入井后再也没有回来。[10]45
一般“鲤鱼报恩”型故事都有施恩—报恩情节,“作帝建故事”具有典型的“鲤鱼报恩”型故事特点。首先是作帝建对西海龙王施恩,其次得到龙王的报恩,游龙宫得杨杖与豚,又娶龙女为妻。但故事的结尾又有作帝建偷看龙女返龙宫,因为违约而再也见不到龙女,如文中所说“今既背约,我不能居此。逐与少女复化龙,入井不复还……”,这是在一般的“鲤鱼报恩”型故事基础上,追加了违约情节。
比较《六度集经》中的“理家本生(财主和鳖的故事)”与中国和韩国的“鲤鱼报恩”型故事,无论从思想内容的关联、故事情节和结构的相似性上,还是在产生的时间顺序上,都预示着这一切并非是偶然的巧合。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几乎没有放生行为的相关故事,而佛教传入后在故事中才开始有了提倡放生行为的思想。韩国的“鲤鱼报恩”型故事,多有主张放生和救生,归根结底其思想和主张主要来自佛教,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佛教传入韩国都离不开中国的媒介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鲤鱼报恩型故事”中也可窥见一斑。
民间故事的情节和结构的类同,不排除有可能是偶然的巧合,但是,不同文化特征的国家之间,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上,出现偶然是小概率事件,更何况佛教按照印度—中国—韩国的轨迹传诵开来的客观事实,说明“鲤鱼报恩”型故事源于佛经,再由中国传播到韩国的过程中,因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鲤鱼报恩”型故事。
二、“难王本生(摩天罗王经)”与“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
在中国和韩国的民间故事中,都可以找到“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这里的“黑发之兽”就是指人。这一类型的故事都是讲述动物和人同时被救命后,动物都能答应一定要报恩并最终能实现约定,而人却不仅不报恩还忘恩负义。在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可以归类为“Ⅰ.动物故事160 ‘报恩动物忘恩负义的人”。[5]17中韩“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从《六度集经》卷五,第四十九个故事“难王本生(摩天罗王经)”中找到彼此不谋而合的痕迹。
“难王本生(摩天罗王经)”讲述了一位仁慈的菩萨救了两只动物和一个人,动物以德报恩,而获救的人却恩将仇报,其故事情节如下:
摩天罗的国王名叫难,他悟道贯通,放弃所有荣华,穿上菩萨的法衣,遵守出家人的戒律,住在山林多年。有一天猎人追鹿掉进了大坑,还有一只鸟和一条蛇因受惊吓也掉进了坑里。道人听到悲鸣,举火来到大坑前,告诉他们不要担心,并用绳索救出了人和动物,他们纷纷表示要报恩,道人说我是国王什么都不缺……。有一天,道人来到猎人的家里,猎人为了不让道人吃午饭,故意让妻子拖延时间,过了正午,道人没有吃上饭就离开了猎人的家。路上遇到救过的鸟,鸟得知道人在猎人家里没能吃上饭,自己又没有饮食,就飞到王宫中衔来王后的夜明珠给了道人。王后醒来后不见夜明珠就禀报国王,国王下令说找到夜明珠的人要重赏。道人把夜明珠给了猎人,而猎人却把道人绑起来,并报告给了国王。国王要把道人埋掉只留出他的头,道人就喊蛇的名字,蛇急忙赶来,获悉一切后就对道人说,国王只有一个太子,我去咬死太子,您就用这个神药敷上去就能救太子。夜里蛇进入王宫咬死了太子,国王下令说谁能救活太子就把国家分给他,道人救活了太子,却谢绝分到国家……。[15]
中国的民间故事《宝船》属于“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故事是说,王小二因为救了仙人而得到一只纸做的宝船,仙人告诉他洪水来时,乘坐宝船就可以躲避灾难。同时,仙人还告诉他动物都可以救但人就不要救。后来洪水泛滥,王小二从水中救起了大蛇、蚂蚁和蜜蜂,还有叫张三的人。后来张三把宝船占为己有,并送给国王换来大臣官位,又陷害王小二致其入监狱。这时大蛇、蚂蚁和蜜蜂纷纷过来报恩,不仅救出了王小二,还帮助他成为了国王的女婿。[16]
韩国的“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中说,从前有个地方发洪水,鹿、蛇和一个少年正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在危急时刻有一位老人拼命地救出了他们。鹿和蛇都说以后一定要报恩便消失在了树林中,获救少年则被老人收养。有一天,鹿突然来到老人的家里,并告诉老人埋有宝藏的地方,老人按照鹿的指点挖出了很多宝藏,随即成了富翁。被老人救过且成为老人养子的少年,不仅没有报恩,还因贪图老人的财物,通过做伪证告密的方式把老人打进了监狱。恰巧官府大人的女儿被蛇咬中毒,正为不能解毒而告急,被老人救过的蛇来到监狱把解毒草放在老人的身边,老人献出解毒草救了官府大人的女儿,老人被释放出来。[17]
《六度集经》中的“难王本生(摩天罗王经)”与中韩“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进行比较,在故事情节和结构上非常相似,佛经故事中有道人、猎人、鸟和蛇,道人用蛇的神药救活太子而免于死,而猎人则恩将仇报;中国故事中有王小二、仙人、大蛇、蚂蚁和蜜蜂,还有叫张三的人,动物知恩图报,张三则忘恩负义;韩国的故事中有老人、少年、鹿和蛇,老人用蛇带来的解毒草救活了官府大人的女儿而脱险,而少年则恩将仇报。从内容上看,都包括关键时刻动物报答救命之恩,而人会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无论是佛经还是中韩故事都在揭示禽兽尚知报恩,可人却在功利面前忘恩负义。处于不同时空的故事,具有相似的母题、情节和结构,以及相似的题材和主题,加之佛经故事的传播途径和影响,类似的佛经故事也见于《六度集经》卷三“理家本生(财主和鳖)”的后半部分,这些客观事实说明中国和韩国的“不要救黑发之兽”型故事,源于佛经故事,是同源异流。
三、“理家本生(金鼠故事)”与“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
“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在中国的《中国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中有口述译文;在韩国被收录于韩国精神文化院的“韩国口碑文学大系”5-1,根据《韩国民谈的类型研究》,归类于“一穗谷子”223[18]类型。中韩“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相对应的佛经故事,可见于《六度集经》卷三,第二十二“理家本生(金鼠故事)”。其故事梗概如下:
理家有很多财富,经常救济有困难的人。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好吃懒做且放荡不羁,把家里的钱财都挥霍殆尽,理家就教导他说,人应该走正道谋得财富,给你千两黄金,以此为本做买卖吧。但是,朋友的儿子嘴上答应却邪性难改,又把钱财挥霍用尽来找理家要钱。那时正好在理家门外的一堆粪便上面有一只死老鼠,理家对朋友的儿子说,如果是正常人,就是拿着那只死老鼠都能生财,你有千两黄金怎么还穷困潦倒呢。有个乞丐在远处听到了理家的这番话,就拿走了死老鼠,并把它做成烤肉卖掉,再用得到的钱作为本钱贩卖蔬菜,积少成多后来成为富人。后来,他闲着在家时忽然想起自己致富的原因,想到自己听从了理家教训熊孩子时说的话,才拥有了今天的这般财富。他想受恩于理家理应报答,于是做了一张银桌、金老鼠,并在金老鼠的肚子里填满珍宝,把金老鼠放在银桌上,再把珠宝绕于桌边,备上满桌子的美食,拜访理家说明缘由。理家听后说你真贤明啊,大丈夫可教也,并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且住处的一切交与他掌管。理家说,你是我的后人,应该敬奉三宝,以四等心救济众生。那人回答说一定会潜心修佛。后来那人成了理家的子孙,国人都称赞他孝顺。[19]
中国的“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根据刘守华教授的研究,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载有两篇异文。其中,一个是“一个铜钿发家”,讲的是主人公用一个铜钱换一盆洗脸水,他借口要带回去给家人洗用,将铜盆转手典当出去,用典当的钱买了豆子做了豆腐,接着又用卖豆腐的钱买猪仔,并用豆腐渣喂猪,大猪再生小猪。另一个是“三个铜钱压岁包”,讲的是以铜钱买鸡蛋,蛋孵鸡,鸡又生蛋,卖掉蛋和鸡买小猪,猪长大后再买水牛,就这样几经周转,便发家致富了。[20]
韩国的“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流传于朝鲜全罗北道,故事名叫“用一只小鸡变成富人的故事”,故事中没有特定的主人公名字,也没有地名,只是记录了穷人成为富人的经过。其故事梗概如下:
从前有个人非常穷,有一天得到了邻居的一只小鸡,便把它精心饲养起来,小鸡一天天长大,后来下了小鸡,所下的小鸡又渐渐长大后也下了小鸡,这样一只小鸡变成了15只。他把小鸡全部卖掉后买了小猪,小猪长大后又下了十多头小猪,他又把猪卖掉后买了一头小牛,小牛一天天喂大,他再用牛换到了田地,后来成了大富豪。[21]
比较《六度集经》中的“理家本生(金鼠故事)”与中韩“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其叙事情节和结构类同,从内容上说都反映出少投入多产出,而且都经过几经周转小钱变大钱。
穷人成为富人的故事很常见,一般都是在前面和结尾部分会有“无论多富,挥霍无度,很快落魄”的寓意。但是,中韩“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中只有变成富人的经过,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类似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理家本生(金鼠故事)”中成为巨富之后,结尾部分还包含了有关美好婚姻的内容,如果考虑《六度集经》传入中国时期经贸活动活跃这一时代背景,不难理解“善用小钱成巨富”型故事,为什么并不像佛经故事那样在结尾有美好婚姻等的内容。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佛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同源异流的民间故事。
四、“弥兰经(弥兰王本生)”与“老鼠求婿”型故事
“老鼠求婿”型故事,也叫“老鼠选婿故事”,属于AT2031[5]208,它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佛经《六度集经》和印度名著《五卷书》《故事海》[22]130等中都发现类似故事。在东亚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国之间“互动”形成了汉文化圈。[23]中国与韩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24]“老鼠求婿”型故事在中韩两国的传承路径,可以说是印度的佛经故事汉译后影响了中国的“老鼠求婿”型故事,再通过东渐北上形成韩国的“老鼠求婿”型故事。
《六度集经》卷四,第三十九“弥兰经(弥兰王本生)”可以作为“老鼠求婿”型故事的佛经根源故事。其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有五百商人到海里采宝,领队的人名叫弥兰。他们的船被鲸鱼顶翻,只有弥兰侥幸逃命。弥兰漂流到岸边,上岸后想找一个能休息的地方,就顺着小路走,远处看到一座银城,走进城里登上七宝宫殿,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住了千年后,跑出银城,又走进了金城。在金城又生活几千年后,逃出金城,进了水晶城。水晶城之后是琉璃宝城,最后是铁城。铁城紧闭城门,不像前几个城有美女迎接……。[25]
故事中弥兰的经历具有好中更好的故事情节之“循环式”结构,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银城的荣华,之后的金城、水晶城、琉璃城,一个比一个更好,迎接他的美女人数也越来越多,为了追求好中更好不断变换中,最后在铁城变得一无所有又回到原点。
中国的“老鼠求婿”型故事,载于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22]120。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高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圯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26]
故事中对猫的命名,从“虎猫”“龙猫”“云猫”“风猫”“墙猫”,到最后的“鼠猫”,具有“老鼠求婿”型故事之强中更强的“循环式”故事情节和结构。而且,在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也可以找到“老鼠嫁女”或“老鼠成亲”,这说明在中国“老鼠求婿”型故事广为流传并为人熟知。
韩国的“老鼠求婿”型故事有30多种,在韩国洪万宗的《旬五志》里最早收录了“老鼠求婿”型故事。故事中说,从前有只老鼠想找夫婿,她希望找到世上最优秀的配偶。于是对天说,您最尊贵,做我的夫婿吧,天说,我虽能统治万物,但需要有日月的陪衬。老鼠就去求太阳,太阳说,我虽能照亮万物,但对遮云无能为力。老鼠去求云彩,云彩说,我虽能遮挡日月,但无法回避风的吹散。老鼠去找風,风说,我虽能吹散云,但无法吹倒石佛,石佛比我优秀。老鼠去求石佛,石佛说,我虽能战胜风力,但若老鼠把我脚下的土挖掉,就会立刻倒下。这时老鼠彻底领悟到自己的同类最为优秀,于是选择老鼠作了夫婿。[27]
“老鼠求婿”型故事,还见于《朝鲜野谈集》中的“野鼠向天下豪族求婚”,一般而言,“老鼠求婿”型故事具有强中更强或好中更好的“循环式”故事情节和结构。许多学者认为“老鼠求婿”型故事来自印度,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最早流传于东亚的哪个国家尚无定论。中国和韩国的“老鼠求婿”型故事,在故事情节和结构上非常相似。
鲁迅先生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28] 通过佛经故事“弥兰经”与中国和韩国的“老鼠求婿”型故事比较,不仅可以发现客观的影响关系,而且,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
五、“兄(猕猴)本生”与小说《兔子传》
“兔子肝”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丁乃通把这类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列入动物故事91型“兔子的肝”。其内容可概括为:1.水中动物(鳄鱼、大鳖、虬龙、海怪等)和陆上猴子结为朋友;2.海怪哄骗猴子下水,企图取猴子心为妻子治病;3.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留在家里,骗得海怪将它送回陆地,从而脱险。[29]
《六度集经》卷四,第三十六“兄(猕猴)本生”可成为中韩“兔子肝”为主题故事的佛经根源故事。
故事中说前世的两个兄弟,先后被国王看中,先看到弟弟时想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又见到哥哥比弟弟优秀,又要把女儿许配给哥哥。哥哥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当即领着弟弟退走了。国王的女儿怀恨在心,愤愤地说要吃哥哥的肝。生死轮回,哥哥转生为猕猴,弟弟和国王的女儿转生为鳖。雌鳖得了病想吃猕猴的肝,雄鳖就去寻找猕猴。鳖见到猕猴从树上下来喝水就走近说你可听过音乐?猕猴说没听过,鳖就说我家里有美妙的音乐可去听否?猕猴欣然答应,鳖让猕猴登上自己的背,游到河水中间时,鳖对猕猴说,我的妻子想吃你的肝,水中哪有什么音乐啊。猕猴对鳖说,你怎么不早说,我把肝挂在树上了,鳖相信了猕猴的话又把猕猴送回来,猕猴上岸后说,死鳖虫,哪有把肝挂在树上的……[30]
“兄(猕猴)本生”的故事情节和结构,以及题材和内容,都影响了中韩以“兔子肝”为主题的古代民间故事。特别是佛经故事传入韩国后,对口传故事或文献故事,以及小说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兔子传》就是一例。
韩国金富轼的《三国史记》“金庾信列传”中的“龟兔故事”就是文献故事。“金庾信列传”中说,从前东海龙王的女儿得了一种病,大夫说,只有吃了兔子的肝才能好。但是,海水中哪有什么兔子。有一个龟说,自己能拿到兔子的肝。龟找到兔子说,东海有一个岛,清泉白石,茂林佳果,可以安居无患。兔子听信了龟的话,就让龟背着去往那个岛。当游到二三里时,龟回头对兔子说,现在龙女得了病必须用兔子的肝才能治,所以带你去。兔子说,我的肝拿出来清洗后放在了岩石下面,我们赶紧回去取吧,你需要我的肝,而我没有肝还活着,这不是对我们两个都好的事情吗?龟相信了兔子,就游回到岸上,兔子上岸后跑入草中,并对龟说,你真愚蠢,哪有无肝还能活的。[31]
比较“兄(猕猴)本生”与“龟兔故事”,佛经故事中的鳖和猕猴,在朝鲜文献故事中变成龟和兔,但是,在故事的情节和结构上并无二致。
《兔子传》是韩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形成经历了从文献故事到盘索里再到小说的过程。《兔子传》的梗概如下:
南海的龙王得了一种病,百药都无法救治,龙王将要死去。龙王按照一个大臣的话,请来越、唐、楚三国的豪杰求治,他们说,这种病即便有堆积如山的长生不老药也没有用,只有求得兔肝趁热吃掉才有救。于是龙王把诸臣召集在一起,商议如何求到兔子的肝,最后决定派鳖去完成使命,临走前鳖向龙王要了兔子的画像。离开水国后,鳖上岸到陆地,走向山中去找兔子,路上见到与画像一样的走兽,知道这是兔子就上前搭讪,鳖向兔子大赞水国美丽的景色,说得嘴都发干,终于让兔子有了到水国一饱眼福的念头。鳖看出兔子的心思,就更加夸张地说,要是到了水国就能做大官,骗兔子到了水宫。到了水宫后,兔子听龙王说,为了用你的肝治我的病把你带到这里,你不要过于怨恨,兔子这才恍然大悟。兔子好不容易按耐住恐惧,做出泰然的表情对龙王说道,我和其他的兔子不同,因为我每天早晨都要吸吮玉露,所以我的肝是灵药,但是,人类总是向我要肝令我很烦心,我就把肝和心一起洗净后藏在了高峰上,这可怎么是好啊。龙王有些生疑,但还是被多计的兔子骗了,就让兔子走出水国去拿肝。兔子用妙计走出险境后,骑在鳖背上顺利地回到了陆地。回到陆地后,兔子对鳖说,肝连在五脏六腹,怎么可能取出来又放回去呢,我用计谋骗了你们水国的鬼神,不必感到太遗憾,说完就跑掉了。兔子逃走后,鳖认为由于自己的不忠才上了兔子的当,想到回去无颜见龙王和百官,就要头撞岩石自杀。这时,现出一位道人说道,你的忠心感动了天,按照天命我给你仙药,拿回去救龙王吧,说着道人便从衣袖中拿出仙药递给了鳖。[32]
从时间上说,“龟兔故事”流传时,印度的佛经故事早已传入三国,但韩国的“龟兔故事”与佛经故事相比,已经有了一些变形,如佛故事中的猴子,在韩国的《兔子传》中成为兔子,其原因是猴子在韩国不常见,而且兔子不仅常见又是故事中受欢迎的动物。由于佛经故事先于韩国传入中国,所以从形式上说,中国的相关故事更接近于佛经故事,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国的小说《兔子传》中,结尾部分增加了鳖认为自己不忠而要头撞岩石自杀时道人给仙药,让鳖拿回去救龙王的情节,这说明佛经故事的传播通过中国间接地影响韩国,因而也扩大了其流变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六度集经》中的佛经故事,即理家本生(财主与鳖的故事)、难王本生(摩天罗王经)、理家本生(金鼠故事)、弥兰经(弥兰王本生)、兄(猕猴)本生,与中韩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的比较,能够揭示韩国古代民间故事和小说流变的佛经故事渊源,并可以窥见佛经对中朝两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路径的一隅,这也同时反映了东北亚文化的某些共同特性。韩国接受佛经多是通过中国的媒介作用下形成,因此,在接受和流变过程中难免有中国因素。除本文分析中涉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佛经故事同根异流的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寄望于以后不断地挖掘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三国]康僧会译撰、吴海勇注译、陈引驰主编:《六度集经》,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 刘守华:《〈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 [韩] 孙晋泰:《韩国民族说话研究》,乙酉文化出版社1982年版。
[4] 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9页。
[5]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页。
[7] [韩]崔仁鹤:《韩国的昔话研究》,《韩国民谭分类表》,韩国仁荷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版,第313页。
[8] [韩]《高丽大藏经》第十一卷,第330页,《六度集经》卷三,理家本生“财主和鳖”。
[9] 陈允吉、陈引驰:《佛教文学精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
[10] 金东勋、许辉勋:《中朝韩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頁。
[11] [韩]崔仁鹤:《韩国昔话的研究》,田本弘文堂昭和51年版,笫125页。
[12] [韩]《白头山的古代传说》,韩国文学艺术综合出版杜1994年版,第94页。
[13] [韩]徐犬锡:《韩国朝文献说话辑》第一卷,集文堂1991年版,笫215页。
[14] [韩]《韩国民族文化百科大事典》第二卷,雄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页。
[15] [韩]《高丽大藏经》第十一卷,第317页,《六度集经》卷五49,“难王本生”。
[16] 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第1集)》,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7] [韩]崔仁鹤:《口传故事研究》,新文社1994年版,第349页。
[18] [韩] 崔仁鹤:《韩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韩国仁荷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版,第299页。
[19] [韩]《高丽大藏经》第十一卷,第327页,《六度集经》卷三,理家本生“金鼠故事”。
[20] 刘守华:《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21] [韩]崔来沃《韩国口传文学大系》5-1, 全罗北道南源编, 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年版,第118页。
[22]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23] 陈维新:《东北亚传统外交文化与“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4] 邓大情:《韩国汉文小说〈记闻丛话〉中的中国元素》,《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5] [韩]《高丽大藏经》第十一卷,第285页,《六度集经》卷四,“弥兰经”。
[26] 侯中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27] [韩]《韩国民族文化大事典》第七卷,雄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398页。
[28]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3页。
[29]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30] [韩]《高丽大藏经》第十一卷,第335页,《六度集经》卷四。
[31] [韩]金富轼:《三国史记》,乙酉文化社1983年版,第342页。
[32] [韩]金起东:《韩国古典小说研究》,教学社1983年版,第886页。
Abstract: The various literary factors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considerably influenc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South Korean literature. As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Six Paramitas Sutra contains lots of Buddhist stories. It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y the scholars of novel history because of its prominent storytelling. China and South Korea are joined by common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y both belong to the Chinese-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in the past time an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re introduced to South Korea through China. 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within ancient Chinese and Korean folk tales and novels, and also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Buddhist stories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further indicate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Buddhist culture in the East Asi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between the Buddhist stories in Six paramitas sutra and ancient Chinese and Korean folk tales and novels, such as “The Story of Carp,” “The Story of Black Hair Animals,” “The Proposal of Mouse,” “The Story of Making Good Use of Small Money to Become Rich” and The Rabbit Story.
Key words: Six Paramitas Sutra; Jataka; ancient Chinese and Korean folk tales and novels;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责任编辑 刘永俊)